我的家乡位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为“山西”。春秋时期,属地大部分归晋国,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又称“三晋”,故而我也惯之为“三晋儿女”中的一员。
山西地貌南北狭长,由南向北分晋南、晋中、晋北等几大区块。一般而言,晋南指运城、临汾两市。晋南历史悠久,所谓5000年历史看山西的说法,其文物、遗址等基本都在晋南。晋中指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晋北指大同、朔州、忻州等地。这个地区是山西煤炭资源密集区。包括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在内的景点以其独特性成为世界奇观。民间还分的更细,长治市,运城市称为晋东南,吕梁市称为晋西北。晋中、晋南、晋北虽然都在山西,但由于山西政区纬度跨越比较大,所以山西的南北差异细说起来有很多。
七月二日,小暑将即,我们一行七人开车从晋南的运城绛县出发,一路北上,路经晋中的灵石、祁县,晋北的朔州怀仁市三地,并分别稍作停留后于七月四日返程。短时间近距离感受到山西之南北的不同。
早上六点多,我们出发不久便觉有暑意来袭。晋南的风温润,但这个季节晋南是少风的,日光离得近,弥散在空气中的湿热,裹挟着人有点闷。进入晋中地段,天高远云轻淡,微风吹拂令人神清气爽。越往北越有风的味道,一丝丝的凉意,不拖泥带水,使人备感舒适。我们沿途看到的都是山,晋南的山身穿绿装,是山不见山,此起彼伏绵延着绿色,丰腴而饱满;晋北的山少修饰,棱角展现山的真实,形体多削肩而露骨。
晋南是关公的故乡,晋南人沿袭了关公忠义勇武的地域文化;晋中是晋商的发源地,晋中传承发扬了晋商文化;晋北与内蒙相临,受游牧民族的影响,晋北的文化底蕴便有了豪迈的情怀。受山西山地多,地形复杂的影响,山西人饮食、习俗等差异更大。山西人饮食总体爱吃面食和醋。同样是面食,晋南人喜欢吃馍,晋中人喜欢吃面条,晋北人喜欢吃饼。晋南人吃饭不咂口馍,总感觉像是没吃实落。晋南特别是运城拥有山西最大的平原,隶属小麦等农作物的主产区。但近年小麦区多改植为樱桃、草莓、核桃、中药等经济作物。如今每逢夏收,能看到一望无际的滚滚麦浪已属少见。此外,晋北盛产玉米、燕麦等杂粮,所以主食中杂粮的比重很大。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山西人都讲晋语,但晋南人说话细腻,晋中人说话生硬,晋北人说话就粗犷了。晋南人讲话与隔壁的关中话有几份相似。最往南的运城人更接近陕西关中语。晋南人发音基本没前鼻音,主要是没鼻音。如,en与eng, jing与jin时有不分。个别地方还存在平卷舌不分。晋语有俩大特点,一个是音调和音律起伏大,一个是古代汉语词汇多。抖音里火过一个段子。山西晋南一网红操着晋语抑扬顿挫道:“额/(我)是山西滴(地),山西/运城滴(地),运城/绛县(滴)地”。听后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山西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一种方言,被人们称为语言的活化石。穿过晋中越往北这种方言表现的越明显。用的最多的是:古汉语的疑问词“甚”,不说“啥”“什么”,之类的疑问词,完全用“甚”来替代。比如,你说甚了?你走甚了?你闹甚?甚?这里我们通常说的晋语泛指山西的晋中、晋北等,以及河北、内蒙等等大部分地区。
“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这个流传至今的俚语显现出山西人是相对保守的。如晋中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晋南的李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坚固,工艺精湛,内涵丰富的宅院文化,足以是我们晋商经营理念的历史见证。与山东、河南人相比,山西人相对“涝家”。勤劳敬业,吃苦耐劳的三晋儿女固守本份,有一份奈何不会走南创北外出打工,心中是守着云开见明月的执着,是对故土的那份深沉的依恋。
山西人都很朴实,但相对而言,晋南尤其是运城的人要比晋北的灵活一些,在做生意以及知名企业数量(非煤)能看到明显区别。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晋南人的温婉,晋北人的爽朗;晋南人说话含蓄,晋北人直爽,干练,晋中人思想又相对活络,这样细数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这次还有幸约到家住晋北十几年未见面的老同学,一个仍婉约有致,一个仍爽朗惬意,真是南北差异不一定,内心亲的都是山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