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龚德明
网站用户
家乡的红高肉
家乡的红高肉
龚德明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精心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这又让我想起了老家过年时必上的一道大菜——红高肉。
红高肉的由来已无从考证,但在我老家赣南的赣县白鹭、田村、南塘一带的传统共识是,食用红高肉,能让生活、工作、学业红红火火,顺顺利利,步步高升。
红高肉的烹制并不繁琐,把买回的整块肉除净皮上余毛,加八角桂皮煮至七成熟,切成断面大约两指见方的肉坨,再回锅,加酒酿擂红曲着色,原汤闷煮即成。红高肉外红里白,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唇齿留香,欲罢不能,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一道菜。
在老家平时难以吃上红高肉,只有逢年过节,婚嫁丧娶、升学乔迁等红白喜宴上方能吃到那道大菜。宴席上,正当大家酣饮畅享之时,那大碗满满的热腾腾香喷喷的红高肉端上来了,主人必燃放鞭炮,以示感谢亲朋好友的光临及平时的帮助,同时表达对赴宴者的美好祝福。
小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不少红高肉。我们家买上一二十斤肉,母亲要我们兄弟几个帮忙,把烧红的火铲紧贴在肉皮上烙烫,之后再刮除皮上猪毛。又能吃上红高肉了!我们干得很是开心。母亲这次做的红高肉最多,除了过年时餐桌上盛上一大碗,任我们吃个够,余下的则置于一大钵内,新春正月,只要有客人来,便热上一大碗,以款待客人。我们小孩沾客人的光,每餐都能吃上红高肉,觉得生活真幸福!那时,我们家小孩多,手头拮据,小孩对红高肉又特喜好,在红高肉不多时,家里缺钱及时购肉补充,却又不能在客人面前表露出穷样,母亲便暗暗地把冬瓜切成肉块状红曲着色煮熟后盛于碗底,上面覆盖红高肉。我们兄弟几个哪里知道,只顾一股劲吃肉,只到碗底的冬瓜块夹进碗里,才发现这一秘密。当着客人的面,母亲不便多说,只是微笑地看着我们大口吃饭,大块吃肉。待客人不在时,才轻声同我们讲,看到你们胃口好,爱吃红高肉,我和你爸满心欢喜。只是我们这样的家不能一餐来一餐了,要吃一半,留一半,否则会承受不了,无法出人待客。这让我们想到,难怪父母亲在饭桌上热情劝客人吃菜吃肉,自己却舍不得吃,有时真吃也是夹上一块小之又小的肉象征性地吃。
“十五十六,有酒无肉”,过了正月十五日,我们兄弟几个又要去学校念书了,母亲会把过年余下的红高肉全部下锅,让我们全家又吃顿红高肉,其中寄托着母亲的一份祝福与心愿,祝愿我们读书的好好学习,成绩步步提高。也愿在家为农事家务辛苦操劳的父母健健康康,顺顺利利,收成更比往年好!
最记得一年暑假,我们兄弟几个顶烈日,冒酷暑,同父亲一道在田野忙“双抢”,劳动强度大,饭量也大,尤其想吃肉。但因忙于农事,父母抽不出时间去赶集买肉,直到抢收抢种结束,临近新学年开学,父亲才买回七八斤肉,让我们全家扎扎实实吃了两顿红高肉,实在解馋过瘾!正好,那个学期我们领回家的成绩单,几兄弟的各科成绩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考得好,乐得父母直笑着说:“还是开学前那两顿红高肉的功效,给了你们学习的干劲和力量,也给你们带来了好运和福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家一位当年随军移居台湾,后在台经商,已是儿孙满堂却依然乡音无改的白发老人回到小村探亲。其弟问老人,爱吃老家什么菜。他随口就说:“红高肉!”弟弟和弟媳精心做好红高肉。老人在餐桌上,夹过红高肉,咬了一口,直称“还是那股香!就是那股味!一点没变!”吃着吃着,眼泪就吧嗒吧嗒往碗里掉。弟弟见状,忙问:“哥,怎么啦?爱吃就多吃点呀!几十年在外难得吃上老家的菜呀!”这一说,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放声大哭。之后才说,”六十年前,我去当兵时家里穷,在我走那天,母亲向别人家借钱买肉做碗红高肉给我吃,母亲双手抱住我的肩膀叮嘱我‘宝宝崽,去了外面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自己照顾好自己。吃了今天的红高肉,你一定会顺顺利利,步步升高,平平安安地回来!’这几十年在外漂泊打拼,任何苦头都吃过,什么山珍海味也尝过,唯独忘不了,心中一直惦念的就是母亲为我做的那碗红高肉。现在我终于平安回来了,又吃上了老家的红高肉,还见到弟弟幸福的一家,怎让我不喜极而泣!”
现在老家旧貌换新颜,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节日餐桌和宴席上的菜肴种类也今非昔比,颇为丰富,不少以往的传统菜目已被其他美味取代,唯独那碗满满登登的红高肉少不了,且必定放在餐桌的正中。
老家那碗预示红红火火,步步高升的红高肉,那碗象征富贵、吉祥、喜气、如意的传统大菜,饱含着父母亲人的一片片美好心愿、一份份诚挚的祝福,也寄托着游子们的一缕缕情思与乡愁。
过年了,我家里也要做碗满满的红高肉。
(本文发表在《赣南日报》2016 02 05“赣江源"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