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赖永峰的头像

赖永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14
分享

岁月悠悠赖屋岗

散文  岁月悠悠赖屋岗

                    作者:赖永峰


一九九O年二月十四日,《赣南日报》文艺副刊发表了我的散文《赖屋岗的变迁》,讲述的是近百年来饱受干旱困

扰的赖屋岗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彻底摆脱了干旱,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改革开放后,赖屋岗的子民们又勇敢地追逐时代潮流,开始脱贫致富。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二十年多过去了,赖屋岗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今年春节期间,我三个堂兄弟分别家有喜事,两家搬新房,一家娶儿媳妇,邀请我全家回赖屋岗喝喜酒。我正想回去看看故乡的变化,也续写一篇赖屋岗变迁的散文呢。

赖屋岗坐落在安远县城南面11公里处,九龙山南面山脚下的一块平缓的坡地上,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凤山乡,现在属凤山乡凤山村管辖,安(远)定(南)公路、宁(都)定(南)高速公路从中穿过,方圆五平方公里,有赖姓村民小组11个,人口三千多人。1985年版《安远县地名志》载:赖屋岗在凤山圩西北一公里,公路西北侧岗坂上。赖姓由邑内濂江赖屋坪迁此。历居17代。237户,1272人。如此算来,从1645年一世祖仕经公开居至今已有370年了。是闻名全县的鱼米之乡,瓜果之乡,民间舞蹈车马灯更是这里闪亮的名片。

在明末清初时期,九龙山区是客家人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是赣粤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在九龙山腹地的晒禾坪现在还有一座香火不错的九龙庙,从通往山下蜿蜒曲折的石阶小路就可以想象当年香火的鼎盛程度。也隐约可以感知赖屋岗那时的繁华。

由于水上交通运输方便,作为贡品的九龙茶吸引了各路茶商云集九龙山,山上还开设有圩场,进行茶叶贸易。茶商和盐商长期会雇请赖屋岗一带的农民做挑,而整个南乡则出现了许多挑专业队伍,他们肩挑茶叶、晒烟、茶油等农产品,翻越与寻乌县交界的三百山,前往兴宁、梅县等地,回程便挑着食盐或买些日用百货返乡,在集市及山区走村串巷叫卖,因此,在赖屋岗挑兼小商贩众多。这些人走南闯北走村串户带回来的除了金钱,更带回来了先进的思想、技术和文化理念。

光阴如梭,岁月悠悠。随着赖屋岗经济的发展,仕经公的重孙启茂、启华、启青从最初的老屋下拓展出了光背、桅杆下、满房等几个村落。也就是当时闻名凤山的三大房八大灶,光背是大房,桅杆下是二房,满房是三房。这三大房共育有八子,这八大灶分别居住在老屋下、光背、桅杆下、满房、石灰屋、新屋下、大水塘、湾仔。

伴随着赖屋岗人口的增加,生存环境渐渐开始恶化,许多农田出现缺水,为了让干旱的土地长出粮食,赖屋岗人率先从广东引进了耐旱的番薯和制作淀粉的广东芋,这两个新粮食品种的引进成功,极大地改善了赖屋岗人的生存条件。于它们用途广泛,便于存储,很快就在安远境内推广开来,一时。来赖屋岗购买种子和学习种植技术的人络绎不绝,赖屋岗成了先进技术的代名词。

对于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提起在赖屋岗,首先想到的恐怕是一首名闻遐迩的民谣:

有女莫嫁赖屋岗

           调羹舀水勺麻装

           十年就有九年旱

           叫出眼涕做甑汤

当初的赖屋岗缺水吗?明末清初,赖屋岗一世祖仕经公为了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举家从县城的赖屋坪来到离县城10多公里的九龙山下结庐而居。看中的正是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灌木丛生,青藤古树随处可见的良好生态环境。可这首民谣又为何流传了一百多年呢?为什么这块灌木丛生,水草丰茂,青藤古树随处可见的风水宝地会缺水呢?老一辈人是这样解释的,主要过度开垦再就是和九龙山的山体有关了。先说开垦过度方面,赖屋岗由于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子孙繁衍很快,土地需求增加,那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一亩地生产的粮食只要一百多斤稻谷,而肉食和食油偏少,一个成人一天要吃掉两斤大米。因此,随着青藤古树的消失,水土流失也如影随形,而九龙山南面山坡都是青石山体,生长的基本上是低矮的灌木茅草,蓄水量有限。加上赖屋岗及南迁客家人年复一年烧水做饭用的柴火,全部来自九龙山,日渐一日,赖屋岗渐渐就成了安远县有名的缺水区。

赖屋岗缺水,可凤山乡并不缺水,在离赖屋岗五百米处的地方,有一条碧水长流的大河,像玉带似地在凤山乡飘忽。可赖屋岗高踞河床几十米,就像大海中挺拔的一座小岛,对此,只有望水兴叹。解放前,赖屋岗上的一千多亩土地,唯一依赖的水源是九龙山上流下的几股小山泉,每年春天插秧时,农夫们只有用一根尖圆的木棍在田里戳上一个个小洞,把秧苗插入后再用湿泥巴糊好,碰上雨量充沛的好年景。每亩田也只有一百多斤的产量。更常见的情形是,邻村的禾苗都扬花吐穗了,而这里的却还是尾黄茎瘦的秧苗苗,每每总是充当邻村人喂鱼的饲料。

全国解放以后,赖屋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九五三年,一座储水量六十万立方米的解放水库高踞在赖屋岗北面山脚下,几年后,储水量十一万立方米的跃进水库又建立在东北面的峡谷中。赖屋岗三百多亩望天丘首次解决了干旱问题。一九六六年,安远县委县政府从全县抽调一万多劳动力上阵,在凤山河上游拦河筑坝,建起了储水量一千零六十六万立方米的东风水库,并和解放、跃进两座水库连成水网,彻底解决了赖屋岗缺水的问题。赖屋岗由此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有了水,赖屋岗就像一颗坚实的种子,在春天里那样显得富有生机。昔日连野草也显得凋零的社山排,如今是一片绿油油的的经济林生机盎然,在凤山这个盆地内,那片绿地是那样的悦目,又是那样的娇美,在岔路亭,在光背,那一株株桃梅李杏和琵琶柑桔,每年又是那样的花繁果硕;吃上一块马兰瓜,你自会领略享誉港澳的赣南蜜瓜为何在此地又称为上品;而活蹦乱跳的草鱼、鲶鱼和鲤鱼,更令赖屋岗名满全县,每当红日西沉,那从绿树和翠竹丛中飘忽而上的炊烟,如丝如缕,如纱如娟,金黄的水稻,深绿的田塍豆,墨绿的瓜田,镜子般闪亮的鱼塘,间忽耸起的瓜棚,“呱呱”的鸭群,哞叫的老牛,三三两两荷锄而归的农夫,把个山村暮色点缀得如画如梦。于是,你自会听到一首新民谣:            

赖屋岗,米粮仓,

      鱼肥猪壮瓜果香,

      般般生意般般好,

      马灯一打咚咚锵。

是的,这就是今天的赖屋岗。

刚到村口,叔叔带着几个堂弟远远地迎了上来,我的心一下子就被这浓浓的亲情和喜庆的气氛包围着,我举目望去,除了那条冬天干的引水渠和村口的大榕树依旧外,其他的几乎记不起来了,是啊,天南地北的在外闯荡,二十多年没回家了,一切都显得熟悉而陌生。那一条条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都铺上了水泥,在这初春的暖阳中,显得如此坚实、清晰。叔叔告诉我,村里早就引来了九龙山的山泉水,现在大部分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家用电器是城里人有的这里都有,各个自然村都建有公共健身设施和文化室。如今他们喝的是纯净的山泉水,吃的是无公害蔬菜,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气,哪里都不比城里差。

走进赖屋岗,我小时候生活居住过的那种土围子基本上都没有人居住了,赖屋岗的围屋不是那种带碉堡炮楼的样式,它跟其他围屋结构基本相同,就是没有那么高大坚固。那个做过凤山粮管所的老围下已经拆除,被两排整齐别致的小洋楼取代,如果不看周围环境,你恐怕会以为是哪个城市的别墅区呢,我出生的石灰屋,现已全部倒塌,叔叔讲,乡政府正准备在倒塌的围屋上重新规划新的居民新村。赖屋岗九个自然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家都建了新房。家家户户都购买了一两部摩托车,三分之一的家庭购买了小汽车,电脑更是进入了大部分的人家,好多年轻人还在网上做买卖呢,赖屋岗的土特产全部都是在网上卖掉的,价钱还很好呢。马路下的岸蛋古开了一家快递公司,那些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没有吃过的东西,每天都满满一汽车拉进来,这种日子真是我们从来想都不敢想的好哦!现在,赖屋岗有五十多户人家在广东、赣州和县城买了商品房,全家都搬到城里去了。

作为赖屋岗人祖厅的老屋下,由宗亲捐款得到了修缮,时下农村常见的农家书屋就建在其中,农家书屋里除了农业科技的书籍外,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技等书籍应有尽有。生活好了,赖屋岗人更崇尚读书进取,大学生更是一半以上家庭都有,最近几年考上清华、北大的有三个,取得博士学位的有四个,其中还有英国牛津大学的博士。这农家书屋设在祖厅也是与时俱进,因为,祖厅一般是大年初二上灯,然后是清明节祭祖,其他时间基本闲置,现在用做读书,开会和讨论村里的事情,管理也省事,一举多得。值得一提的是,祖厅里还置办了几十套桌椅碗筷供村里人办红白喜事使用。以前村里人做喜事,都是去邻居家借桌椅碗筷,更有趣的是五尺凳的背面用各种笔迹写满了主人的名字。前几年,村里人金财率先在全乡做起了流动承办宴席的生意,他置办了桌椅碗筷,招募了几个帮手,主人家只需提供厨房、宴席场地和多少钱一台的费用,什么菜谱啊采购啊他一概操办,主家省时省力。由于金财手艺好,收费低,服务到位,生意应接不暇。金财也成了凤山乡大名鼎鼎的人物。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酒席上的两样东西,不是独特的菜肴,也不是亲情的浓烈,更不是场面的热烈壮观。是两样小东西,两包餐巾纸和一包牙签。这家家办喜事的两样东西十年前就开始流行了。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细微之处见真情!习俗改良的背后,是乡亲们素质和文明的提升,是整个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东西不贵,却说明,现在赖屋岗子民们的一种文明高度,它是一种高尚生活品质的体现,是一种物阜民丰下的人文关怀,更是赖屋岗人文明进步的佐证。

赖屋岗人在生产劳动之余,最热爱的活动就是打马灯了。赖屋岗车马灯是一种民间舞蹈,是一项极具凝聚力的群体活动,自娱性和表演性高度统一。对表演者来说,既是为了自娱,抒发个人感情,也是为了娱乐观众,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点。语言通俗易懂,叙事直接,喜庆热烈,观其舞蹈,时如万马奔腾、滚滚向前,时如行云流水、长流不失;听其音乐,热烈欢快,满怀豪情,铿锵中不失稳重,流畅中长驱直入,还具有简单叙事情节和戏剧起承转合的架构特征,符合广场文化简单明了的特质。

说起车马灯,必须提到明末清初的一个人,他就是桅杆下的乌面古,因人长得牛高马大,面孔黝黑,所以人称乌面古,常年以做挑从兴宁梅县挑油盐为生。斗转星移,乌面古在沿途也结交了不少江湖朋友。由于他孔武有力,生性豪爽,在朋友的支持下,他也慢慢地组建了一支十多个赖屋岗子弟的挑队伍。随着岁月的流逝,乌面古的儿子万昌也长大了。这个万昌生性机灵,又读了几年私塾,成了人见人爱的开心果。在成为挑队伍一员以后,万昌并没有像父亲一样做苦力脚夫,而是在广东联络货源,父亲他们到达驿站以后,他早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回程的货物,不但省去了父亲寻找货物的各种麻烦,而且回程货物的价格也很理想。

当时的兴梅地区人文荟萃,经济文化都比赣南要兴旺发达得多。一天,他在一家茶馆里听说书艺人讲唐朝李旦离京门的故事,相传唐代武则天时期,朝中忠臣对武氏专权极为不满,为积蓄力量,东山再起,趁着正月十五大闹花灯的机会,乔装改扮成一支表演车马灯的艺人,使李旦、胡风娇逃离京门。他觉得很有意思,又反复听了几次,越听越喜欢,由于痴迷这个故事,他又托人四处搜罗李旦的有关资料。在驿站百无聊赖的夜晚,他一遍一遍地揣摩李旦离京门的故事情节。那个时候戏剧还处在萌芽状态,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街头看杂耍,茶馆听说书,逢年过节看舞龙舞狮。歌舞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得到。就在他沉浸在李旦离京门的故事的时候,从福建过来一支杂耍班子,在一家商号开业的时候,他们用马灯的形式演绎了李旦离京门的故事。万昌如获至宝,通过朋友的朋友引见和钟班主搭上了关系。客家人钟陈赖是三兄弟,都来自颖川堂,属于同一个祖宗,因此见面自然就亲三分。经过一番交谈,他们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钟班子告诉他,李旦离京门的故事,表现的是正义、忠义、机智的文化内涵,具有广阔的社会认知度;同时,这个故事情节生动活泼,适合各种场合演出。只是他们也还是在初创阶段,舞蹈程式还不规范,服饰、音乐也不配套。为了把这个节目引进到赖屋岗去,万昌说服了父亲,把挑队伍中阿牛、阿贵、老油条、花面四个精壮小伙子留下来半个月跟班学习。就在大家信心满怀排练的时候,钟班主家里发生变故,他只好带着他的队伍返回福建老家。由于当时的通信条件限制,这一别,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了。万昌无奈,加上又快过年了,只好带着阿牛他们回到了赖屋岗。

在过年期间,万昌和阿牛、阿贵他们物色了十多个有共同爱好的兄弟,请村里那些会敲锣打鼓吹拉弹唱的长辈兄弟协助排练福建版的车马灯。最初的表演形式相对简单,舞蹈形式是群舞造型,队形顺序主要是跑园场。经过几个月的排练,公开演出了几场,观众反映不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喜庆。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进入十九世纪,赖屋岗车马灯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光背人炳芳长大了,他从小熟读经书,聪明过人,又是伴随着车马灯的铿锵声长大的,对车马灯自然情有独钟。这个赖屋岗最大的文化人,在读书之余,经常和马灯队员一起探讨车马灯的演出艺术。通过炳芳他们长达十多年的编排修改,慢慢增加了结竹壁、顺梅、倒梅、走8字、结灯等队形变换,骑马人唱赞词、跑园场结灯、二丑角对白、跑园场结灯、二女旦唱采茶歌、跑园场结灯造型等,丑角的表演模仿猴子挠痒等动作,运用舞姿、眼神挑逗观众,给人以滑稽之感。那时,发源于安远县九龙山的赣南采茶戏已经出现雏形,十二月采茶歌广为传唱。当地群众文化娱乐另外一种重要的形式是舞龙舞狮,因为同在九龙山地区,受这些文化的影响,炳方他们大胆采用当地流行的“香火龙”的步法和融入采茶音乐,加入吉祥喜庆的辞令;逐步发展成为有基本舞蹈程式的民间舞蹈。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就是两百多年来赖屋岗车马灯傲然挺立盛演不衰的生命密码,更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赖屋岗车马灯的传承,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最具民族特色、最具地域标志性特点且已经十分濒危的传统文化资源。它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有了它,一个民族便可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便可知道自己以何种方式更容易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它也是一个民族必备的“脐带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自身传统如何失落,只要保护好这最后一袋“脐带血”,这个民族的传统即或命悬一线,也能起死回生。

赖屋岗正是因为车马灯这份非遗文化而闻名遐迩,车马灯更为赖屋岗增光添彩。

来到永贵家,永贵是我大叔叔的二儿子,他在凤山粮库门口临公路边建了一栋三层的楼房,一楼做店面,二三楼住人。贵古弟弟告诉我,忙时做农活,闲时就开店赚点生活费,其模式不亚于城里人。一家人是活得有滋有味。

离永贵家不远的是我细叔叔的大儿子炎红家,他的房子则是另外一种风格,他在离公路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建了一栋两百多平方米的别墅式三层小洋楼,楼的外表刷的是灰白色墙漆,每个房间都安装了铝合金窗。门口一个小坪,栽种有花有草还有果树,一进门是一个大的客厅,右边是厨房,卫生间,客厅后面是餐厅,厨房里除了有电饭煲、电磁炉、电冰箱、微波炉,也有液化气炉灶,还打了一个大的柴火灶。我问弟弟,有现代化的东西了,还打柴火灶做什么?他说,我们农村,没有这个灶头还不行,比如办几台酒席啊,烫个粉皮啊什么的。都是要靠它。客厅的一盏吊灯显得很有都市风味,弟弟说,这盏灯花了二千多元,一套真皮沙发,更是透露出款式的大气豪华。二楼一上去,又是一个客厅,照样是豪华吊灯和一套布艺沙发,房间里的床是从县城买的那种沙发床,床上用品都是新的,上面还罩着床罩,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双层的窗帘。他告诉我,他农闲时基本上在城里给人做油漆,他说,我这门手艺还是二十多年前你给我牵线学的呢。现在,一年能赚几万元。妻子除了忙田里的农活,更多时间是在管理果园,每年脐橙的收入也有几万,这几年挣了十几万元。现在做了这栋房子,家里余钱也所剩无几了。不过,每年的收入还是可以的,现在是衣食无忧了,重点是把一对儿女培养教育好。听完他的话,我不由得对弟弟的不俗眼光从心里发出由衷的赞叹。

堂哥的儿子盛古是家里堂兄弟中第一个结婚的,盛古大学毕业以后在深圳打工,认识了同学的同学的小师妹,虽说是农家女孩,可却是洋气十足,结婚那天,刚到家,见到我堂哥,就一口一个老爸,叫的那个甜啊,不要讲我堂哥,就连在座宾客也如三伏天吃了个冰激凌,透心凉的甜啊。更让人欣慰的是,她说,我不会种田,但我有市场有投资公司的资金,村里有土地,可以种植有机蔬菜,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叔叔伯伯们有技术也能吃苦,我只要把大家联合起来,共同致富,我们会活得比老一辈更好。盛古告诉我,春节后一上班他小两口就要去深圳进行A轮融资谈判,这几天要抓紧和叔叔伯伯们敲定合作事宜。盛古还告诉我说,如果在家门口赚叔叔伯伯们的钱,那叫衰人,让大家共同致富才是我追求的目标,明年还要在其他村里再建设几个基地。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这就是赖屋岗当代有文化有见识的新农民。

吃过午饭,细叔叔又陪同我到处去走走看看,变了,变了!以前,我也去参观过不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那都是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可没想到,这个赣南采茶戏发源地----九龙山下偏僻的小山村,竟然也不比其他地方差,我又进了几个农家,发觉他们虽然不是很富裕,但一个个过得踏实,坦然。那笑容里透出来的是靥足,是那样的甜美,那样的坦然,只有那种丰衣足食,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笑容,那是我们这些城里人没有的。回到红古家,站在他家三楼的屋顶上,举目远望,蓦然,一只金色的虎头大风筝悠然升起,象一枝报春花,在这还显得寂寥和空旷的初春田野里,是那样的引人注目,一个中年男人领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在跟着风筝小跑着,旁边一对年轻夫妇正在指指点点。叔叔告诉我,那是我的老同学金旺一家。这几年,金旺一家进入了全村的富裕行列,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他今年和人家流转的,一共搞了五十亩,他儿子和儿媳也从广东辞工回来,一家人准备种大棚蔬菜。叔叔说,现在我们老了,我们这代人种田过日子的时代也结束了。下一代的农民那可是广义上的农民,他们个个各显神通,开店、开厂、搞流通,能工巧匠多着呢。村里大部分土地都流转在几个大户手里,他们搞规模经营,种这个种那个,一些名字我们听都没听过。那些没本钱又没本事的,就给这些大户打工,在家门口收入也不错。这,就是新一代赖屋岗人的生活,一种五彩斑斓的人生!

哦,这牛气冲天、虎虎生威的风筝,不正是金旺心中的豪气和希望么!我想,更寄寓着他的理想,追求和感恩!

这也正是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爱,对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一种释放。

我看着他们一家人陶然自乐的情形,心也一如这风筝放飞,想了很多……

祝福你,金旺!祝福你,赖屋岗!祝福你,中国农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