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再读《西游记》,读到孙悟空拜师学艺那一章,与少时阅读时的感觉大不相同。好笑之余,又觉得吴承恩老先生如此描写,表面上看只是好玩儿,实则寓意高深。
祖师与孙悟空之间,众目睽睽之下,你来我往,打着暗语哑谜。在祖师看来,倘若你不上钩,等于我没撒网;你若上钩,说明你有慧根,“孺子可教也”,再传你技艺不迟。比起直截了当更多玩味,说白了,就是一个“悟”字。一个“悟”字,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师徒交情,借用现在的流行说法,也可以称之为职场人际交往。教人者,所谓“师”者,在“悟”字上潜心做“谜”,设下重重迷雾,以期识人准确、点拨到位;受教者,所谓“徒”者,在“悟”字上绞尽脑汁,以求参透真经、偿其所愿。
凡夫俗子,大可不必在“悟”上费心思,以免无故伤些许脑细胞。但细想一想这档子事,还是有点儿意思。类似于相声中的“包袱”,为了最后让你笑,总要铺垫一番。说相声、写文章,这样做非常必要,也是必须的,否则都是“1+1=2”那般简单无趣,肯定没有人听、没有人读。且不说类似需要“悟”的东西好坏与否,但贯穿于日常生活,难免让人费心思、伤脑筋。即使信息无限丰富的今天,已经融入文化、成为习惯的东西已然影响着我们。细细想来,只要一出门,一点儿不费周折的事儿还真得少之又少。当然,去超市里买商品,看价买货,有钱可着劲儿买,这件事似乎不用怎么烧脑。
某日,几位要好的同学小聚,一位很有钱且有些地位的同学忽然“诉苦”,说一些同学好没意思,好多年不说话,忽然来电话,聊了一大通,最后几句话才说出本意,原来是求着办事。也是,老同学好长时间不联系,一联系就找办事,找办事吧,还聊那么多没用的话,确实有些生疏之感。另一位同学当即开导他,人家猛一下给你电话,直奔主题,你肯定会觉得他太不会“办事”了,所以给你闲扯会儿;再者,给你打电话,找你办事,肯定是费了好大功夫再找到你的联系方式;还有就是,觉得求你办这个事,说明对你的人品和能力还是信得过的。这样说完,我发现,刚才诉苦的同学明显情绪大好,还颇有些志得意满地说了一些谦虚的话。
可见,生活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能干事倒是其次,首先必须“会做事”。再高大上一些,就是学做事先做人,如何“做”、怎么“做”,真需要“悟”。除了拜师学艺、求人办事,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习惯里需要“悟”的东西还有很多。悟空悟空,“悟”了即空,“悟”即是空。圣人悟到了真理,实干家悟到了真经,普罗大众悟到了……想及此,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吴承恩老先生对中国文化习惯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