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静倩的头像

程静倩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9/14
分享

大将军霍去病的数字之谜

西汉名将霍去病死时年仅23岁,第一次带兵出征年仅17岁,到去世只有短短6年。23、17、6这三个数字,不仅与霍大将军密切相关,还与他同时代同一重大事件的其他两位重要人物恰巧关联。

先说霍大将军本身,生于公元前140年,死于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活了23岁,第一次带兵出征是公元前123年,23与123,巧合。霍去病死于公元前117年,第一次出征正好17岁,117与17。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到去世6年,先后出击匈奴6次,又在数上巧合。

霍去病6次出征都很出彩。

前两次发生在漠南之战,公元前123年,霍去病时年17岁,主动请缨,率8百骑兵,远离大军几百里,深入匈奴腹地,杀敌2千,因功受封冠军侯。

中间三次发生在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时年19岁,独自率领一万骑兵,依旧深入匈奴腹地,快速机动中歼敌有生力量,最后杀敌8千;当年夏,依旧狂飙突击,杀敌三万;河西受降,面对匈奴突然出现的大批逃遁现象,霍去病临机决断,追歼杀敌8千。

最后一次发生在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霍去病时年21岁,他已经是类似于卫青的大将军。这次他率领5万人的骑兵集团长途奔袭,一直打到今天的贝加尔湖,行程约2000公里,歼敌7万余人,创造“封狼居胥”的辉煌战绩。纵观古今战史,霍去病的作战履历,除却名将战神纵横驰骋、快意沙场、战果辉煌的共性,关键是时间短暂、效费比高,因而成就了无法复制的战争传奇。霍去病先后6次出击匈奴,为解除西汉初年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要为他建造府第,他婉言拒绝,留下千古名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看一些网文,说霍去病运气好,一参军就领兵打仗,一出征只带精兵锐卒,一路追杀的都是匈奴的非主力人员,因而能够取得不错的战绩。这些认识十分片面。战争不是儿戏,汉武帝时将军打了败仗是要追责,李广自杀就是因为他带的部队没有完成任务。没有必死之心,谁敢主动请缨!战场不是赛场,冷兵器时代,用不说作战环境高风险,随时伤亡对于作战双方而言几率都很高。没有血性胆气,谁敢深入敌营!战胜不是说笑,数万人马远离本土,驰骋于荒漠草原腹地,未知的敌情、未知的危险。没有大智大勇,何来辉煌战绩!正因其青春年少,正因其军旅生涯短暂而耀眼,正因其英年早逝,又是汉武帝看重的人,必须厚葬。霍去病死后,汉武帝暂停对匈奴的作战,谥封霍去病景桓侯,赐葬茂陵,并仿照祁连山形状修建坟墓,在坟墓前立有各种石雕,还调来由匈奴人组成的属国铁甲军,列成阵沿都城长安一直排到茂陵的霍去病墓。死后享受如此豪华待遇的,纵观中国历史,可能只有霍去病一人。

再说卫青大将军。他的地位与战绩自然高过霍去病,他的军事生涯起点更高,第一次出征,身份是大军统帅,自带一路;后几次出征大致如此,统领全军加上自带主力或一路,其战役指挥、一线作战能力都很强。西汉王朝面对匈奴袭扰的第一次全面反击,共分四路,卫青作为大军统帅,并亲带一路。第一次出征,与匈奴较量各有胜负,这一年是公元前129年。他最后一次出征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霍去病也是最后一次出征,两人各率5万兵马出兵漠北,共同完成各自的漠北之战。由于作战兵力、作战任务、作战风格的差异,相比之下,霍去病的作战指挥更具看点,而卫青所带的部队步骑混编,机动性自然差一些,前进途中恰巧遭遇匈奴主力,但也取得歼敌近2万的重大战果。史载,卫青7击匈奴,霍去病6击匈奴,当时西汉与匈奴的重要作战他们基本上都参加了。天然的舅甥关系,共同的生死经历。当卫青和霍去病最后一次出击匈奴结束后,过了没两年,年仅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卫青的伤心可想而知。一则因为霍去病是其疼爱的外甥,除此之外,还是他最可依赖的至亲之一,另一人是他的姐姐卫子夫,即皇后。二则霍去病的死可能的多种病因。司马迁在《史记》中只写“病死”两字,病是肯定的,但病因有好多种,杀李敢得罪李家人而被报复害死,染瘟疫导致病重而死,功高盖主而被杀,还有其他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或失败者,等等。不管那一种,都对卫青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公元前106年,卫青去世。从其出征之日即公元前129年算起,正好23年,恰巧是霍去病的寿数。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张骞。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诱因就是汉武帝想联合外部力量夹击匈奴。就反击匈奴而言,卫青、霍去病从军事上出击,正面硬刚,而张骞从外交上发力,形成外部牵制。因为距离遥远、交通落后、信息传递迟缓的缘故,更主要的是外围小国打击匈奴动力不足,张骞出使西域的活动对卫青、霍去病的军事行动直接配合作用有限,但客观了还是起到了掌握敌情、压制匈奴的实际效果。最高决策者汉武帝内心很清楚,但对张骞出使西域还是寄予厚望,在其归来后也给予其厚待,封其为大中大夫,后来还命其跟随卫青出征匈奴,立了战功马上封侯;后来,张骞随李广作战,因贻误战机而最终降为庶民即一介平民,但后来为了给匈奴以决定性打击,又被汉武帝封为中郎将,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回国后,张骞被拜为大行令,专门掌管国家外交事宜。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类似于唐僧取经,可谓历经磨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间为公元前138年,归来时公元前126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去时公元前119年,返回时公元前115年,于次年即公元前114年去世。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两次加起来,合计约17年;从其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算起,至其第二次出使西域返回,正好23年。前者恰巧是霍去病第一次出征时的岁数,后者恰巧是霍去病的寿数。

霍去病和卫青、张骞,三人因为匈奴袭扰大汉王朝的现实威胁而建功立业、流芳后世,必须得说一个更为重要的人——汉武帝,后者发现并重用他们,放手放权,给他们舞台。就当时直接反击匈奴而言,这三位无疑是最耀眼的人物,而且其所作所为具有很多共同点,一是起点高,卫青作为大军统帅,霍去病独领一军,张骞率领外交使团出使。二是业绩高,卫青稳扎稳打,未有败绩;霍去病快速机动,摧枯拉朽;张骞孤军奋战,走前人未走之路,打通中原王朝与外部世界的联络,了解了敌人,加强了联盟。三是风险高,在那个年代,在远离大本营的蛮荒之地作战建功,诸多挑战需要独自应对,难度可想而知。今天读史或观剧,往往感奋于代表遥远距离或重大战果的数字,孰不知数字背后是诸多未知的巨大风险挑战,如果没有强列的使命和无畏的勇气,仅凭皇帝一纸命令或当事人一腔热血,是不可能成就一代名将及其不朽功业。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汉武帝所言极是。消除匈奴的威胁对于当时的大汉王朝就是非常之功,而卫青、霍去病、张骞都是非常之人,更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坚定决心、独具慧眼,加上汉朝前期几代人艰苦努力攒下的雄厚财富,才有了一线将士、外交人士的丰功伟绩。

无意间发现霍大将军与相关数字的交集,写出来,不为打趣,只以此表达对霍大将军驰骋沙场辉煌人生和抵御外侮辉煌业绩的无限敬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