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达楚的头像

曹达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1
分享

曾经的辉煌

                                   

曾经的辉煌

——琐忆贮木场那些回不去的过往

曹达楚

 

谨以此文纪念贮木场人那段峥嵘岁月!

 

时光倒回到三十年前,贮木场在樟树市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存在!

贮木场全称江西省樟树贮木场,是个坐落在樟树市的省直单位,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主要职能是按国家计划调拨木材,将赣江上、中游赣州、吉安等地的木材输送到全国各地。

贮木场与樟树市城区隔江相望,作为物流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水陆交通便利。江西的黄金水道——赣江,在接近樟树市城区的时候拐了一个大弯,在贮木场旁边形成一个优良的港湾。江面开阔,水流平缓。既便于贮木场的木排沿江停放、流通,也便于将木材运输到场区。京九线未开通前,浙赣线是江西省境内唯一的一条横贯江西的交通大动脉。浙赣线上的张家山车站就紧挨着贮木场,从浙赣线上分岔出来的三条铁路支线直通贮木场的生产区。这在改革开放前交通不发达的江西十分难得,不得不佩服当初创建者们的眼光。

贮木场略呈长方形,依赣江大堤而建,方圆约一平方公里,四周都用围墙围了起来。场部办公大楼坐落在生产区和生活区的交界线上,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建筑,庄重大气。门前一条道路直通堤坝,将贮木场一分为二,东北边是生产区,西南边是生活区。

就在这片曾经贫瘠荒芜的沙土地上,贮木场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共同谱写了贮木场那些曾经的辉煌!

 

一、企业小社会

“樟树贮木场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每天清晨,随着全场各处高音喇叭里播音员甜美的声音,沉静了一晚的场区也喧闹了起来,贮木场人新的一天开始了。

一大早,三三两两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位于一食堂斜对面的开水房打开水。有佝偻着背蹒跚走来的老人,也有英俊帅气飞奔而来的小伙子;有年轻貌美轻盈飘来的姑娘,也有睡眼惺忪噘着嘴懒洋洋赶来的半大孩子。只见开水房旁排着长长的几列队伍,人声鼎沸、热气腾腾,谈笑声、打闹声、甚至是偶尔嘣出的热水瓶的爆炸声,汇聚成那个岁月特有的生活画卷。

一排排宿舍前的公共水龙头旁,也围着不少的人。有端着脸盆刷牙洗脸的,有提着桶搓洗衣服的,还有接点水在旁边擦洗痰盆的。男男女女东拉西扯,聊着张长李短的段子,开着半荤半素的玩笑,像清晨村头老樟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很是喧闹。

食堂里就更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

贮木场场区有两大食堂,习惯上把靠电影院的那个叫做职工食堂,也叫一食堂,场部大楼前面的那个叫做干部食堂。早晨的食堂总是排着长队,有时还要排到门外的马路上来。甚至附近村庄里的老百姓也来凑热闹,以能吃到贮木场食堂里的肉包子为荣。刚出锅的一屉包子,瞬间就抢光了。

贮木场食堂的肉包子算是一绝!个头很大,比一个成年男子的拳头还要大。刚出锅的时候热气腾腾白白胖胖的,咬一口下去,嘴角都流出鲜美的汤汁来,里面被肉馅塞得满满当当的。既好吃,又实惠,只可惜不是天天有的卖,也不是每回都能抢得到的。

我曾经特意请教过在食堂亲手做过肉包子的厨师,她说关键是肉馅里面掺了一定比例的肉皮冻。把弄干净的猪皮冷水下锅煮熟,冷却后切片放在绞肉机里绞碎,再按一定的比例掺到肉馅里,和匀后再去调味。常温下掺了肉皮冻的肉馅是粘稠的固态,高温蒸熟后肉皮冻融化成鲜美的汤汁。想来颇有道理,也曾学着试做过,但就是吃不出当年的味来!

贮木场和当年很多国企一样,也是采用典型的企业办社会模式。生老病死都能在场里得到解决。足不出场也能生活得有滋有味。

生活区内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峰时还办过高中。有职工医院,据说鼎盛时期还能做有些难度的外科手术。

还有澡堂、理发室、电影院、招待所、豆腐房、冰棒房、篮球场、乒乓球桌……生活、文娱活动的设施一应俱全。这些福利待遇有免费发票供应的,也有花钱买票享受的。炎炎夏日,到冰棒房里喝杯冰水, 吃根冰棒,的确爽得很;寒冬腊月,辛劳了一天的人们到澡堂泡个热水澡,那真叫一个舒服!

贮木场的大礼堂分上下两层,高大气派,音响效果很好。能容纳近千人开大会,还时不时地在那里搞文艺汇演。那时候贮木场文艺宣传队人才济济,颇具规模,当然平时主要还是用做电影院。在那个电视机很少,更没有手机的年代,电影院是职工家属重要的休闲场所。每当夜幕降临,电影院周边最为热闹,有拖儿带女的,有谈情说爱的,三三二二谈笑风生,还常常有周边村庄里淘气的孩子们扒在西边的窗户上偷看的,较之于农村难得一见的露天电影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没建樟树大桥前贮木场人去樟树办事很不方便,要走三四公里的砂石路到渡口,再坐轮渡到樟树码头。为方便职工家属出行,贮木场还有交通船接送职工家属去樟树城区。每到节假日从家属区到贮木场码头,总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樟树城区采买、走亲访友。

当地政府在贮木场院内也有不少派出机构,什么邮电所、税务所、派出所(与林业派出所合署办公),什么银行、商店,该有的都有。

贮木场的生产区里有二条贮木场人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木材出河机。电机带动链条,一级一级地直接从赣江里把木材输送到货场,堆在铁道旁,再通过吊机装上火车。据说当年还为建造毛主席纪念堂提供过木材。良好的地理位置,使贮木场的木材既能放木排走赣江、过鄱阳湖、进长江,直达上海,又能通过浙赣线铁路运送到全国各地。

兴盛时期的贮木场除了一、二、三分场从事木材贮运业务外,还办有人造板厂、造纸厂、毛纺厂、机修厂、工艺厂,竹凉席厂、锯板厂、基建队、松香转运站等实体。

贮木场除了设置有齐全的机关各部门外,为解决家属就业还创办了大集体、小集体;在赣江对岸的横梁还建有水上分厂,相邻的荷湖馆建有篾缆厂,江苏南通、海安等地还设有几个木材代销点。

据说贮木场院内高峰时工作、生活着四五千职工家属。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听说除新疆、西藏等几个极少数偏远的省区外,有来自二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杂居在一起。南腔北调,蔚为壮观。

干部职工中既有抗日的、南下的,也有招工的、调配的;既有学校毕业分配的,也有退伍转业的,还分来过一批上海知青。据说建场初期还有参加过长征的。

几十年来,贮木场院内繁衍生息了三四代人。听说曾经有好事者把贮木场人的亲缘关系列了个关系树,兜兜转转,非常复杂,就是土生土长的贮木场人都很难理得清楚。

贮木场几乎就是一个小社会。

 

二、槐花飘香

亿万年来赣江在张家山弯道处冲积成一个面积不小的沙滩,贮木场就建在这个沙滩上。可以想见当初建场的时候,这里杂草丛生,荒芜一片。

就是在这样一片贫瘠的沙土地上,贮木场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建工厂,盖宿舍,植树造林。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把一片荒芜的土地打造成一个绿树成荫的宜居家园。

不必说高大的梧桐树,成片的柏树林;也不必说参天的酸枣树,医院后面的共青林。单是子弟学校槐花飘香的槐树就让我心驰神往。

槐树原本是北方树种,南方种植不多。或许是贮木场有不少的北方人,也或许是早期建场的开拓者们了解槐树偏好砂质土壤的缘故,所以在子弟学校栽种了很多的槐树。校园槐花飘香这是否也隐含着另一层更深的含义呢?

春天来了,子弟学校的槐树花团锦簇,香气扑鼻。它是那么的洁白、素雅,远远地就能感受到一股沁人心肺的清香扑鼻而来。特别是天气晴朗的时候,学校周边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幽香。

一阵春风吹过,槐树下白茫茫一片,凋落的槐花洒满一地,树下玩耍的孩子们鞋底总是沾满了槐花。恰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境。

槐花盛开的季节,每当夜深人静,皓月当空,沏杯热茶,静坐房间,看那皎洁的月光从窗外倾泻进来,闻那扑鼻的花香从校园徐徐飘来,那诗一般的感觉,至今难忘!

不禁想起大文豪苏东坡的《槐花》来:“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

反观四十多年前的中华大地,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百业待兴,民生艰难。相比于周边的农村,乃至全国大多数地方,那时的贮木场人生活在这设施齐全、待遇优渥,环境优雅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可谓幸甚至哉!

 

三、二个传说

早些年贮木场流传着这样个传说。

传说一:贮木场的领导来了吗?

樟树市还叫清江县的时候,据说县里开大会,临开会前主持人总要对着扩音器大声地喊“贮木场的领导来了吗?来了的话,请到主席台上就坐”。

一个小小的传说,足见当时贮木场在县里的显赫地位。

传说二:畜牧场搞什么车厢厂?

据传八十年代初期,上海铁路局看中了樟树贮木场打算收编贮木场建一个大型列车车厢厂。因为贮木场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靠近赣江,紧挨铁路,又有现成的从浙赣线上分岔出来的三条铁路专运线,且地势平坦,是建造大型列车车厢厂的理想场所。这个传说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什么上海铁路局打算给林业厅一个亿收编贮木场,什么林业厅的领导去省领导汇报的时候,厅领导带着浓重方言的普通话汇报说:“我们厅有个下属企业,叫樟树畜牧场(把贮木场读成畜牧场了,江西很多方言的发音会把贮木场读得像畜牧场),上海铁路局打算收编做列车车厢厂……”还没等说完,省领导就打断他的话说:“畜牧场搞什么车厢厂?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养猪,畜牧场就要干好本行,大力发展养猪”。一个关乎贮木场几千人命运的天赐良机就这样胎死腹中。

这两个传说都未经考证,特别是第二个传说或许仅仅是一个调侃的玩笑而已。

不过,我每每坐高铁看着宽敞、现代感十足的车厢,就会浮想联翩,不无遗憾地感叹:如果贮木场真的变成了列车车厢厂,那该多好啊!!妥妥的央企,又赶上我国高铁事业大爆发的风口,贮木场人更是幸福感爆棚。就不用像这些年那样:有的抛家离子外出打工,有的做点小生意艰难度日;有的东游西逛找不到合适的事做,有的干脆重返老家去发展。听说前些年有些贮木场的下岗工人反过来到附近村庄里帮农民割禾、插秧,赚点辛苦钱。真是风水轮流转,要知道早些年附近村庄的农民想到贮木场打打零工都是不容易的。当然,我并没有群体歧视的意思,只是陈述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客观现实。不免产生“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感叹而已。

 

四、人是物非

改开以来,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贮木场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也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一九八五年我国木材市场放开以后,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贮木场几代领导人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未雨绸缪地做过很多有益的探索,开办过诸如人造板厂、毛纺厂、竹凉席厂等经营实体;也曾利用闲置的厂房和土地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赣中氯碱、科海化工、焦炭厂等民企。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转型成功,像极大多数中小型国企那样没能从窘况中走出来。

本世纪以来,贮木场历经拆分、合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改制、下放到地方、棚户区改造、港城一体化项目建设,如今已是面目全非,找不到一丝当年的影子。

生活区经棚户区改造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低矮破旧的宿舍变成了一栋栋崭新的排列整齐的多层住宅。小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每次回到贮木场,总有一种人是物非的感觉。在小区里转转,看到的是陌生的环境,碰到的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但就是寻找不到一丝当年的痕迹。

不见了曾经热闹非凡的大礼堂,不见了也曾书声琅琅的学校;看不到参天的酸枣树,也看不到成片的柏树林。就连那矗立在贮木场中心部位,见证了贮木场兴衰历史的办公大楼也拆掉了,实在是可惜!没给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贮木场人留下一丁点儿的念想。

如今的生产区也只能看到那条铁轨还静静地躺在那里,默默守护着贮木场残存的一点辉煌。一眼望去除了硬化地面,就是现代化的厂房和码头。轻轻一抓就起来的吊机、哼呦哼哟的号子声早已烟消云散,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如此一来,看看眼前的一切,曾经辉煌一时的贮木场好像压根就没存在过一样!不免产生“南朝三百六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

当年企业小社会的贮木场已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社区了。

想当年劳累了一天的贮木场人,下班后到澡堂泡个澡,弄几个小菜,相邻的邻居们凑在一起喝点小酒,扯些闲篇,也很惬意!

面对日新月异、物质丰富的当今社会,想想那段贫富悬殊不大、心里压力不大、衣食无忧、怡然自得的岁月,自是一番感概在心头。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不应抱残守缺,而应秉承贮木场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俱往矣,忆辉煌岁月,尽在梦里!

 

后记:一次外出,偶遇同事。相见甚欢,促膝长谈。聊起往事,感概万千。写此拙文,挂一漏万。错误甚多,敬请斧正!

 

2024年9月1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