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简宜贵的头像

简宜贵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7/04
分享

《读出来的经典》自序

我是中小学语文教师。

阅读,是我的首要任务;是语文教学和文学写作的必修课;是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和提升自我文学修养的最直接途经。

这么些年来,有意无意地,就读了许多诗文。为尝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我也特意阅读了一些名家经典。

于是,就有了关于经典的思考:关于诗文,什么样的才算经典?

或许你有很多答案。比如: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推荐留存下来的;经典是被选进教科书的;经典是各级名家向你推荐的。

然而,翻阅许多世人认为的经典,你却不一定认同。他们向你推荐的经典,你却读不下去,读不完全。甚至有些你也觉得不怎么样。

因为它走不进你的心里,你找不到代入感,不是你喜欢的类型。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些读者眼里最崇敬的作家排行榜,换了一批,又换了一批。不同的书籍名称,一批批粉墨登场,那些读者推荐的最喜欢的书籍,花样不断翻新。

近几年网络购书也方便起来,也在网络上买了很多师友推荐的书籍。可是真正喜欢的,能够一口气读完的,少之又少。后来学聪明了,购书之前,先要搜一搜自己要购的书中的某一篇,或者搜一搜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觉着喜欢他(她)的表达和思考方式了,才下单购买。

最初喜欢读散文,这种文体更能够接近生活,更能够靠近作者的内心和思考,被选入大中小学教科书的也最多。当代名家中最先喜欢的是贾平凹的,学生时代就喜欢上了。他的《丑石》《鸡洼窝人家》还有他的商州系列让我爱不释手。不仅仅是他写的农村题材,更多的是他的文字所弥漫而出的大智若愚的思考和若有若无的禅意、诗想和生活哲理。后来又喜欢台湾作家简媜的散文,她的散文运用的是诗一般的文学语言。写的是“小生活”,折射的却是“大哲理”。再后来读到王开林的、祝勇的、宁肯的、于坚的、周晓枫的、张锐锋的,就更加震撼:原来,好的散文应当是这样的——它必须阅读起来有诗意,能引起你的思考。尤其是周晓枫的,你需要品茗一样地慢读,方能领悟其中滋味。读过周晓枫的《巨鲸歌唱》,我更加震撼于她对生命的领悟力,于是写了一篇读后感《从联想出发,抵达生命的本真》;读到张锐锋的《船头》,其散文则完全跳出了形散神不散的框套,跳出了世人对于散文的认知。像小说,像戏剧,同时兼具诗意与哲理。我又写了一篇读后感《在多维空间跳来跳去地深入描述》。

我也在我所教的语文教科书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抒写的经典课文。《搭石》《穷人》《我家的杏子熟了》《小木船》《鹅》《牛和鹅》《三月桃花水》《绿》《阳光的两种用法》......还有收入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很大部分我都写过阅读与教学感悟。综合这些经典课文阅读感悟,我曾写出过一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中小学教师暑期培训时与老师们分享过。

后来读到贵州作家肖江虹的《百鸟朝凤》《傩面》更是震撼于他们在小说中对于生命人生的诗意洞悉和独特思考,我又写了两篇读后感。尤其写《傩面》那篇《傩面内外的虚虚实实与生死演绎》在《铜仁日报·梵净山周末》发表不久,小说《傩面》就获得了鲁迅文学奖,这是贵州文学历史上获得的第一个鲁奖。2018年8月15日的《黔东南日报》将肖江虹老师作品《傩面》获奖的消息还有我的这篇读后感放在一起发表,让我很是兴奋了一阵子。

再后来,读了一些文学理论研究书籍。贾宝泉的《散文谈艺录》,王剑冰的《散文时代》,王彬的《散文,主体的攀援与表达》,陈剑晖的《诗性想象》《诗性散文》《失去象征的世界》,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等。

我还读到一些外国名家的诗歌、散文作品,读到一些名家对于散文与诗歌的论述。他们认为:就文学性而言,散文诗歌没有本质区别。其实小说、戏剧也一样,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究其文学性来说,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突然顿悟:文学,除了情感、美,更为主要的是要有诗的内核,有关于哲理的思考。在当代名家的散文小说阅读过程中,我还感悟到:他们之所以写得那么好,无不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了技法精髓。

于是,开始阅读古典文学,读《易经》《道德经》《庄子》,读《诗经》《唐诗》《宋词》,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我想从这些典籍里寻找,人类最原始的诗意营造和对哲理的独特思考。

2019年,我的古典阅读得到了铜仁日报周末版编辑罗漠老师的鼓励,他在“深度阅读”版为我开设了“唐诗阅读”专栏,从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该版连载了我的唐诗阅读文字。

今天阅读这些古典书籍,与学生时代为了背诵和应付考试不同。读过许多当代名家的文学作品后再来阅读这些古典,那味道完全不一样了。我常常从这些古典诗词散文中读到人类共通的思想与感悟。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学也一样。所有经典的文学书籍与作品,我们都可以以当代视觉来进行反观,审读。《易经》《道德经》《庄子》,可以引导我们以辩证的思维观察宇宙,观察世界,洞察人生;《诗经》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总集,读之,我感悟到了人的内心对于诗、对于歌的原始冲动与表达。《诗经》里的诗歌,大多运用了比兴、复唱等修辞,像今天新诗中的象征、隐喻。表达的是“情”,是“愿”(愿望),是托物言志,也是借景抒情。

读唐诗,我感悟到了唐代诗人们对于“意境”的独特营造。从李白、杜甫的诗歌中,我隐约闻到了新诗的气息,从白居易的《长恨歌》,我读出了诗歌与小说相互融合的“跨文体”写作构架。对比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歌,我读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和迥然各异的为人处世方法;我读出了李商隐对于荷塘的偏爱;读出了杜牧《用8首诗来写道路,用1首来回答为什么写道路》;读出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喜欢你,就将你写进我的诗歌里》;读懂了李白那颗用月亮泡酒而洇染出来的孤独灵魂;读出了《登鹳雀楼》看似平淡却是句句经典;读出了柳宗元一个人钓雪的奇特与孤绝......

读宋词,痴迷于词人们从平常意境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尤其苏轼写中秋月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这首词与其散文《前赤壁赋》联系起来读,我一下子领悟了当代新散文写作的路数:现场感、诗意、哲理。

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我为他们滴水不漏的滔滔雄辩所折服。

......

什么是经典?喜欢的就是经典;值得你一遍一遍去阅读的就是经典;能走近你的内心,对你有影响能指导你写作感悟为人处世的就是经典;无论经历了多久,能打通古今能连接中外的就是经典。

经典,是读出来的。不读,你怎知道哪些是经典?

我曾将这些阅读感悟挂在百家号、头条号自媒体平台,也得到过许多文友的称赞。两个自媒体账号阅读总量达到了100余万人次,其中阅读量超过5000的有29篇,超过1万的有17篇,最高的1篇达17万人次。

阅读,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为了更好地感悟与写作。本集子只是收集了我多年来的阅读经典古诗文感悟文字共101篇(阅读现当代诗文的篇章另集出版)。一些标题比较长,那是为了在自媒体发表的需要——能提炼出每篇作品的看点。每创作完一篇之后,我曾经为怎样提炼双标题甚至多标题而苦恼,所以编辑成册时一些保留了长标题。一些进行了修改,也算是对自己以前的努力一个交代吧。

当然,从写作笔调上来讲,我基本上走的是当代散文写作路数,让文字既有阅读看点又尽量避免了陈述自己阅读观点的说教,让读者觉着不那么枯燥无味。

勉为序,不妥及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22年5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