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新书《鸡往后刨》后,我从书架上取出《猪朝前拱》,放在一起拍照发了一个朋友圈:“猪,朝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辛酸与无奈。长篇小说《猪朝前拱》《鸡往后刨》是贤春先生留在德江当代文学史上最为丰厚的一笔精神财富。他阅历丰富,善于将德江的历史、风景、人文、民俗、方言俚语等融入其故事中,两本书除了是小说,还是德江人文历史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
虽然彼时我还没有读完《鸡往后刨》,但《猪朝前拱》我很早以前就看过的。我熟悉他的小说写作风格,更钦佩他的为人。他的小说创作,是建立在他掌握的史实和生活阅历之上的,用文友吴金伟的话说就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对人谦和,爱做善事。我们当地这批70年后80后的文友,大多是在他的帮助鼓励下成长起来的。这么些年来,他四处“化缘”,筹备文学事宜,电话、微信通知文友们参与相关文学活动,催促文友们完成作品......扛起了德江文学这面旗帜。
对于文学创作,他是有“野心”的。他写歌词出版诗歌集散文集杂文集和小说。当砖头一样厚重的两部长篇小说摆在我等面前时,不少文友自惭形秽。
他的另一种“野心”,就是对德江本土文化的不停挖掘,对本地文友不遗余力地鼓励推举。他“无事找事做”,修编《德江县志》,编撰《德江文化辞典》,收集整理出版《德江文学作品选》......只要是对德江文化建设需要出谋划策辛苦奔忙伏案修改的,都有他的身影。好几次随他外出采风学习,发现德江参与文学活动的人数都是相对比较多的,后来才知道人家给定的名额有限,他每次都是以自己的人缘和影响力多要了两个。
那次去沿河县采风学习,我们跟在他和冉正万老师的后面,沿着刚修建不久的水泥路朝山上走去。在一个转弯处,我发现他俩同时弯下腰去。我以为他们是走累了想休息一下,结果发现是同时在做一件“小事”:将滚落到路上的几颗小石头捡了起来,随手扔向了路外边的荒坡里。小事中见真性情!他们的举动让我看见了文学向善的潜在力量。后来多次听师兄冉光跃说,举办文学活动,本身就是在做善事。
诚然,在《猪朝前拱》《鸡往后刨》这两部作品中,他的这种“野心”更是明显。读完《鸡往后刨》后证实了我发朋友圈时的那个感受:不只是小说。
记得多年前在《猪朝前拱》本地文友研讨会上,我谈过自己的感受:本书对德江文化的宣介,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有文友认为书名有点俗,建议改名。我当时辩驳:“猪朝前拱”很形象,具有文学味,还隐含着世间事物都是曲折向前(向上)的哲学道理。《猪朝前拱》更名《青龙坝》修改再版后,在扶阳古城举行的研讨会上,我还是认为: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德江文化的文学担当,更名《青龙坝》更加强调了文本的地理意义,地域意义和民族文化价值。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虽然这两部小说目前来说还没有出名到“地球人都知道”的程度,但从罗漠老师对《青龙坝》,安元奎老师对《鸡往后刨》所作的序言中,还有贵州文学金贵奖评委们对《猪朝前拱》给出的颁奖词不难看出,贤春先生这两部小说对于乌江流域、对于黔东的历史文化价值,都是得到了行家们的一致好评的。
《猪朝前拱》写的是善,人性之善。小说主人公颜仲江一步一步成长,虽然当官后犯了事,也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其性本善,在位不在位时都做了许多好事。主人公后来幡然醒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人生经历和感悟写成小说,交与“贤春兄”修改出版。小说以《报恩经》的唱词和“贤春”回乡下看望父母时听到孩童歌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童谣结尾,劝人向善的目的得到了彰显。蒋莉老师为《青龙坝》写过一篇评论,说贤春先生这部小说有着浓浓的悲悯情怀,深以为然。
《鸡往后刨》写的是恶,人性之恶。小说写的是乌江县解放前民不聊生的各种境遇。为官的,想着法子争权夺利,搜刮民膏,指鹿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经商的,精明狡猾机关算尽昧着良心吞人钱财。为匪的,打家劫舍浸淫掳掠视人的生命尊严为草芥。为民的,有冤无处伸被迫落草为寇当牛做马卷入丛林法则......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包括官商兵匪,整日提心吊胆,丧失了人格,丢失了良善。读到如此种种非人遭遇的故事,内心不寒而栗。有时甚至怀疑作者写作这部小说的本意,将人性的善良撕得粉碎这是要干什么?
读完小说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最完整版的“乌江剿匪记”(那些在解放前经常强行摊派钱粮强拉壮丁不分青红皂白草菅人命的官兵,与匪徒何异)。小说结尾部分,那些在丛林法则里为非作歹的角色,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有的恶人被恶人收拾,有的被解放军人民政府悉数追剿。乌江县的官风民风至此正本清源,读到此处你不由得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猪朝前拱,朝前是善良,是醒悟,是光明;鸡往后刨,往后是悬崖,是泯灭,是人性的自我戕害。两部小说的意图,应该是劝人向善。
从贤春先生这两部小说,我还看到了小说的“容量”。以前听师友说过,小说不只是讲故事,应当还有其它。《猪朝前拱》《鸡往后刨》这两部小说,单从故事上来讲,它现实得几近残酷(很多情节太过真实,太接近史实),但从它的容量上讲,小说是很有张力的。这张力来源于小说中水乳交融般容纳进去的本土人文、风景、民俗等文化内容,甚至是让人莞尔的生活笑话,特别是好多本土语言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实在是妥帖,读来很是过瘾。
如《鸡往后刨》中反复出现的青龙坝、双龙场、虎跳峡等地名,天坑、凤鸣书院等风景,婚丧嫁娶等礼仪风俗,薅秧歌打闹歌舞龙炸龙等文化活动,“挑起不臭提起臭”等形象而又发人深省的生活比喻,“交秋三日,下凉三尺”等朗朗上口的民谚,“幼不避父、嫁不避夫、疾不避医”等生活规矩,“麻子敲门——坑人到家”等让人莞尔的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