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什么时候最孤独?我想应该是在他最需要帮助又孤立无援,最需要改变又无可奈何,最需要释放又无处发泄的时候。
一
我是在农村姥姥家长大的,到了上学的年龄才进了城。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普通工人,没啥社会背景,我们全家的生活全靠父母那点微薄的工资支撑着。中学时代的我性格内向,对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总是不敢向老师提问,对所学的东西也似懂非懂。而父亲母亲整天忙着干活,几乎没有过问过我的学习情况。上中学时,我的学习成绩总是落后于别的同学。在上初三的时候,我又被安排到一个差生班里学习。当时那个差生班,大都是一些学习成绩落后和一些好惹事生非的调皮生组成。记的那时候,几乎没有人关心过我和那些差班生同学的前途和命运,我和其它像一群被遗忘的流浪汉任其发展着。最后我和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辍学了。当时,我确实感到一种莫名的困扰和孤独。
终于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开了仍想上学的学校,不情愿回到家里,整天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哥哥、姐姐做饭。迫于家里的贫困,没多久,就跟着父亲到了建筑工地做体力活。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一个工地又换另一个工地。当时,我不清楚自己整天干活是为了什么,只知道不挨父亲的骂,不听母亲的唠叨,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内心的苦恼和孤独。
没人去理会一个少年内心的苦恼与孤独。当时大人们对自己的苦恼和痛苦都无法排遣,而我的那点不快又算什么?我找不到快乐,便带着书本在工地上看,而且是偷着看。因为父亲见我没考上高中很是生气,对我也失去了信心,所以见我看书写字心里就反感,我整天听到的都是那些打击我积极性的丧气话。
真实的情感被禁锢,逆反心理就会产生。严厉的父亲由于心情不好,动不动就发脾气,尤其对我整天拿着书本上工地甚是厌烦。而我,有时也有意刺激他,他越不让做的事我就越要做,于是挨打受骂也是常有的事。尽管我无力反抗,但我心里不服。我当时很痛苦,也很孤独,我曾寄希望于母亲,可她太劳累了。她白天要到工地上干活,下了班还要忙家务,她要把母爱平均分配给我们姊妹六人,而且还要兼顾父亲。她不可能对我有什么特殊照顾,我不怪她,母亲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
忆旧是很伤神的,尤其是回忆苦闷的事。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还是一个充满幻想的青春少年,该不该过早地品尝孤独的苦楚?它究竟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真正明白过来。但有一点我很清楚,要想抵御孤独对人的侵害,除了增强抵抗孤独的能力外,重要的是另辟蹊径,用其它有益的东西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说的深层一些,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归宿,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么,靠什么来抵御孤独的侵害,靠什么来抚慰受伤的心灵呢?只有文学。在当时,是文学丰润了我干枯的心灵,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智慧。在部队图书室,我读了许多军旅作家的著作,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连队当文书期间,我还给部队广播室投稿,并以不可抑制的热情参加新闻和文学函授学习。记得我的第一篇稿件被当地一家广播站采用并播出时,当时激动的我徒步行走了五、六里山路到装有广播的大街上收听。在表彰优秀通讯员会上,我得到部队首长送我的《外国名记者成才之路》,书中那些名记者不同的生活遭遇和发奋成才的故事,使我更加坚定了写作之路。
30多年过去了,这本曾改变了我思想和人生轨迹的书我至今珍藏着。我认为读书不会有错,和书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外国名记者成才之路》给予了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因为有了这个精神财富,我的人生才有了信仰,无论被置于何种境地,我都不会丧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