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南一片云的头像

江南一片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31
分享

怀念家乡的旧戏台

   我去到晋祠公园游玩,到晋祠博物馆,这儿至今保留宋、金、元、明、清的诸多古代建筑,古代建筑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让人叹为观止。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代建筑群。其间的水镜台结构装饰精美,雕梁画柱,一米多高开阔的戏台安然保留至今,站在戏台之上,仿佛置身于千百年的古文化之间,聆听古人的吹拉弹唱。就是古戏台一个代表。不由让我想儿时候家乡的戏台唱大戏的场景来。

(一)

我的家乡位于华容镇何庄村,坐落于鄂州市西部,毗邻湖北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邻近村庄有汀桥村,熊皮村,廖铭村,那里空气清新。地灵人杰,有着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尤其坐落于何庄村活动广场的旧戏台,曾今演绎着多少历史的悲欢。

家乡看戏,早在六、七十年代贫瘠的乡村,无论历史上的农村怎样变革,在那火热的大集体时代,农村演绎咋样轰轰烈烈的运动。春播秋收、冬储。何庄村及周围村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一年后,随着冬季到来,孩童们在期盼着一年一度的传统春节,而大人们除了忙置办过年庆典,最多期盼的还是那一年一度春节期间的大队戏台看唱大戏。

看戏成为乡村村民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寄托,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乡村没啥娱乐,除了露天电影,偶尔就是来村子里说书,耍猴玩巴式的,而且乡村经常停电,唯有逢年遇节,唱大戏的日子才通宵有电,乡村夜的世界变得热闹喧嚣起来。

不知从啥时代起,就在何庄大队部旁的礼堂外搭建起戏台来。这里是一个大队和几十个村庄村民聚散地,看电影,开大会,唱戏,它是农村集体娱乐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戏台在那个时代的江南乡村,零零星星出现,大都历史的渊源,何庄村的这处戏台很是显赫的坐镇四方,它开阔平坦,道路连接四周村落。一人多高,几十米长,十来米宽,木质结构的基础。舞台拥有灯光,幕帘,两旁还有屏风挡隔,戏台内侧两旁有通入礼堂房间的木质台阶,那是方便演员唱戏人员道具换场的通道。

平时封闭的戏台“门前冷落安马歇”,一旦到了春节,男女老少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想到它,充满对一年一度的看大戏的期盼和激动。

随着春节戏台开始唱戏,家乡四乡八里变得繁华一度。戏台唱的大都是古装楚剧,偶尔也有黄梅戏,京剧之类。对于楚剧在家乡的流传,纵观历史,湖北古称为楚,楚剧是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以前称哦呵腔,后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山歌之类的民间说唱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声腔剧种,其实它的前身是“黄孝花鼓戏”阶段进入孕育其,其声腔来自于二十世纪初的湖北黄陂,孝感的打鼓腔,1926年才称为楚剧的。有生、旦、丑、花脸等行当。

楚剧的渊源,是湖北一代代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在岁月的雕琢下,演绎流传下来的酸甜苦辣人生。脍炙人口的剧种悲喜剧情,传播到农村,作为我父母一辈百看不厌。最出名的应该是《葛麻》和《董永卖身》《四下河南》等等优秀剧种。

春节期间的古戏台,是热闹的天堂,从早到晚,台上一曲接一曲演绎的古今人生悲欢离合,不时锣鼓喧天,弥音缭绕,台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朴实厚道的男女老少乡亲,大家忘记了时光,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沉浸在悲欢离合的台上剧情里。

那个年代看戏,村民都是热情高涨,在装典古朴而圣神的戏台上,都是演幕着一幕幕古今戏曲历史人生,台下是一望无际的村民,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大都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把看戏当成一种骄傲,一份职业,一种荣耀。

在这样的节日里,招待远方来的客人也是必须带去看戏,一般大队都会按照往年惯例,演上十几场,连续一、两周。不难想象,一天的最值得记忆是目不识丁的父母乡亲迫不及待抗上板凳到戏台下,从清脆的锣鼓声声开始的,在黑夜打着手电顺着乡村曲曲折折的道路回到家里。对于看大戏的村民来说这是多大的精神食粮上的满足。

一座戏台的出现,演绎着从古到今的人类历史长河,窥视着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中的无尽苦辣酸甜,聚散离合,恩恩怨怨。它拉近了古今人们之间的距离,富贵和贫穷的烟花一显,皇帝与乞丐,公主和王子,再现了人世间的真善美,法律和尊年,一个戏台,改变家乡的一片天空份量,连台下的乞丐也仿佛找到了富贵的尊严。

舞台也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丰收年的庆典。舞台向村民深处博爱的手臂,人们向神灵的敬意。戏台为那个时代的村民提供了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平台,给大家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一个充实而又美好的娱乐场所。

儿时候的我,到了春节这样的假日,我不得不和父母一样去看戏消遣时光,孩童去到那时候的戏台,图人多热闹。喜欢上看戏,倒不是因为有艺术天分,也不是对戏有多大品味,是被穷困的精神世界所逼,就是看戏图人多,热闹的场面,试想一下,一句本来说得完的话,在戏台上要“吱吱呀呀”唠叨半天,“伍子胥被追兵追赶,却慢吞吞的不急不躁的走,急死个人......。现代人谁受得了?”还有不少小商小贩在这样难得的机会去拉扯生意,买糖葫芦,甘蔗,水果,大人们为了安心看戏,多多少少会给些零花钱,打发孩子去自娱自乐。

我也由衷感激看戏,人们将历史的典故搁置于戏台之上,使我从小通过家乡的戏台耳濡目染了不少历史知识,戏台和戏曲是历史在地方的演绎,楚剧《秦香莲》《葛麻》《四下河南》《十五贯》《打金枝》《梁祝》《访友》等等剧情大都在这个戏台演唱,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烙下深深的印记。戏台上演绎多少人生哲理:人生如戏,在戏台上王侯将相,权横一世,富杰一时,也保不住江山长久,富贵一生;棋逢对手,英雄也有战死疆场那一刻,诡计多端,谋财害命之辈,也有赢过报应之时。在舞台上开锣谢幕那一刻,演绎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有蒙冤昭雪的胜者。 

(二)

戏台上的大戏是浓缩那些千百年纸质上的历史文化,搬到戏台上来,让大众接受。村民为了看戏台唱大戏,很是情绪高昂、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天麻麻亮,远近村里男男女女就扛上板凳,来到戏台前占好一天的位置。只看到很晚上才结伴返回自己村庄。其间休息,吃饭可以换人或者有家人带饭,一旦到晚上,看戏间歇婆姨们打情骂俏,男女在戏台下打情骂俏,一些光棍,流里流气的男人可绝不错过这么好调情的机会,可爱无知的孩子们在人海里穿越玩耍游戏,看大戏成了这个季节美好一段时光。

台上台下好不热闹。

开戏时,台上一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起,随之序幕渐渐拉开,舞台灯光闪耀,台下的黑压压一片鸦雀无声。大都扬起脖子,绽放开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大家忘记一年辛勤劳苦幸福笑脸的村民。所唱大戏是与人们劳动生活相容,通俗易懂,韵味深长。唱大戏的演员除了省城地市请来的专业艺人,就是那些有一定特艺的村民,大都是艺人传人,旧人培养出新人,他们一般闲暇时节务农。临近春节,就开始聚集排练演戏,按照各自专长,分工明确,会演奏乐器的是一帮子。拉二胡,打击鼓吹笛子,敲击乐器的也是一帮子,大家乐此不疲,我敢说这些敬爱的乡亲业余演员有时候不比专业演员差。会唱腔唱楚剧的,扮演各种剧情主角,会小丑的各尽其能,其他的扮演配角,一个个家奴,丫环,随从之类。甚至有些多面手,我印象里村里有位谈笑灰质,幽默的夏大伯,不仅二胡拉的头头是道,而且扮演好多年的丑角《葛麻》之类惟妙惟肖。

至于古代各个朝代的服装,鞋帽,胡须,头发,鞭子等道具,大都有专门人保管,通常是大家推主大队长者,他们会尽心尽力义务保管。晚上戏台上一幕唱到了高潮,大家喝彩声,哨子声不断。往往这时候间歇,为了表示对演员的尊重和激励,各村生产队干部代表们不时纷纷到戏台下燃放鞭炮,送上烟酒食品礼品,犒劳的红包。台上的负责人唱和之间报号一一接过,那个年代绝对没有一丝攀比,大家量力而行,接着反倒唱台上的花旦更加卖力,拉二胡,打击乐器的更加悠扬顿挫,振奋人心。 

(三)

唱大戏时,戏台上装扮的书生,七品芝麻官,将军大人们身着各色长褂,各朝代服饰,高筒鞋子,伴着锣鼓节奏的抑扬顿挫“镪不勒彻....镪......。”撩起长袍官服迈着方步,仿佛时空穿行在历史的长河里,把一帮品戏的人置身于古今穿越间,不知是自己在戏中,还是历史在倒流。大家的心情随着剧情波澜起伏,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泪流满面。时而同情,时而憎恶咬牙切齿。直到圆满结局,才松下一口气来。

在湖北,楚剧《四下河南》上座率很高的剧目。在家乡也是年年都在戏台上演,大家百看不厌。剧情是:宋仁宗时,巴州赵炳南为谋夺家产,将其弟赵炳贵杀害。炳贵之妻田氏赴巴州控告,州牧赵丙受贿,田氏含冤而归。书生古城壁回河南探母,路经田氏家避雨,知此情力主诉请包公明断。田氏乃携女琼瑶、子良英至河南,途中至古城壁家与其母袁氏当面为琼瑶、城壁缔结婚约,后到开封告状。适逢包公被削职为民,代理府尹赵苟卿庇护其侄赵丙,将田氏母子三人解回巴州。回巴州后田氏母子三人又受赵炳南暗害无地存身,闻听包公复职,再下河南。不巧包公陈州放粮未归,田氏忧郁在店房染病身亡,琼瑶又被解回巴州。赵炳南重生毒计,将琼瑶卖与客商张化龙为妾。张氏夫妇知琼瑶不幸遭遇,将其收为义女,并助其三下河南。包公接琼瑶状词,立即提审府县赃官,并分别予以惩处,琼瑶冤情昭雪。其时城璧以琼瑶几遭凌逼疑其不贞,欲毁婚约,琼瑶四下河南向包公控告城璧。包公用金盆贮水,滴血成珠,证明琼瑶贞节,城壁悔悟,始得成婚。

1979年黄陂县楚剧团创作组在传统本基础上整理为四本连台本戏。整理本剔除滴血成珠等糟粕,在保持原剧基本情节的前提下,使剧情、人物更为集中。唱腔以迓腔、悲迓腔为主,是青衣、花旦的唱工戏。1979年至1980年连续演出数百场,是当时楚剧上座率较高的剧目之一。

此外《铡美案》里那个秦香莲,好不容易的辅助自己的丈夫陈世美,让他功成名就,走出贫寒之家。在家替他孝敬父母,抚养儿女。那个陈世美,他去进京考取了功名,环境地位一变,他也人心大变,抛妻别子,在皇宫做起了的驸马爷,享一时的荣华富贵。妻儿久盼不知他消息,就带他儿女进京去找他,他六亲不认,还要杀人灭口。幸好秦香莲找到河南铁面无私的包拯大人,得以昭雪。该剧剧起伏跌宕,痛斥人间真善美,成为千古传唱的经典剧本。

楚剧《葛麻》则富有喜剧特色,身为有权势的马财主家奴的葛麻,为了撮合书张大洪呆子秀才与痴情的小姐姻缘,煞费苦心,一遍遍教书呆子秀才排练,应对嫌贫爱富的财主,巧妙的周旋,终于使他们的婚姻“有情人终成眷属”。剧情曲折,幽默,智慧感人。

(四)

岁月流逝,时光嫣然,乡村的戏台,而今不再在,昔日的演艺传人,要么后来凭借特长到城里成为专职演员,如今尚在的也退休,要么就默默无闻随着历史淘汰。

如今时代变迁,城镇化的迁移,尤其网络时代发展,人口的迁徙,新一代再也找寻不到那种乡村看大戏的感觉,流传在大街小巷的是一幕幕流行歌曲。偶尔回乡从村里健在的留守老人,飘荡在收录机里传出那熟悉熟悉的楚剧段子,让人想起昔日乡村看戏的场景。我不免伤怀,惆怅。以前回乡,我走上闲置的古戏台,我感怀那曾经演绎的一幕幕人间情感。在一阵凉风里,仿佛还能听到锣鼓,二胡的悠扬弹唱。我的父母及我父母辈,许多已带着那难忘的戏曲长眠入故土,如同戏曲里的人生长河。仿佛做了一场梦,确是记忆如此亲切,热情,留恋。

乡村古戏台,我深切的怀念您!那是一段伴随我成长岁月的乡愁,刻骨铭记的流逝青春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