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卡卡的头像

卡卡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11
分享

读《红楼梦》感受体会

粉棉磨镜不忍照,女子盛时无十年。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以来长久不息。正因为我们的祖先重视文字、文化,所以对后世有帮助的优秀作品能够传承下来。不一定所有的优秀作品都能够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青睐,不少书都因为被查禁,变得残破不堪。因为当时不少文人志士对于作品的爱惜,他们尽自己最大力去保护他们所认为的优秀作品,所以优秀的作品虽然有些残缺,但大致的内容能够保存下来,加上后人的填补和修编,那么一部巨著就由此而出了。距今200多年前曹雪芹所作的《红楼梦》就是这样留存、传承下来的。

《红楼梦》若论作品的内容而言,它是四大名著当之无愧的老大,但是若要论民众的普及度却远远不如《三国演义》跟《西游记》。很多人对于《西游记》里面的情节和内容朗朗上口,可是谈到《红楼梦》,除了认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几个主角的名字外,对于大致内容他们是模糊不清的。

首先《红楼梦》的内容过于深奥难懂,加上他内容比较写实,想要对它有一些了解,感受它文字的精彩,需要反复的读、反复看才行的,对于我而言,我看《红楼梦》的次数不下五遍。对于《红楼梦》,作为一个资质平平、文底浅薄的我而言,我没有胆量也没有资格来评价这部巨著。只是因为我对于它的喜爱,所以花了一些功夫,来研究《红楼梦》。正如曹公诗中所云:“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他之所以写出这部小说的目的,或许并不是让读者来观摩他,崇拜他,真正的用意使读者了解他、认识他书中真实的用意和体会。

《红楼梦》我最喜欢他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他的诗词,他的诗词脱俗优雅,感人肺腑;第二是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内容写实,伏笔千里;第三是他的价值观,虽怨却不悲奋,虽愁却不消沉。

对于《红楼梦》的诗词而言,把他的诗词挑出来可比纳兰容若。而我最喜欢的则是第一回里的一首: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抗;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真是写尽人生,看透了悲欢。而后又有女主人公林黛玉的三首好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

   《葬花吟》是作者借用林黛玉在一个桃花盛开之际,林黛玉一边听着戏子唱着王大才子的《西厢记》里有一句;“花落水流红”,顿时因景生情所作。桃花虽美可是依旧抵挡不住时间的摧残,容颜虽美,也如同桃花一般,凋谢枯萎,伴随着水流流入浊流之中。林黛玉把自己比作开放的桃花,虽然美丽,可依旧不能常存;虽然花飞花落,可依旧任风雨吹打和流水摆弄。正如诗中所写: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若说《葬花吟》写的是春景,那么《秋窗风雨夕》写的就是秋景了,当中的内容比《葬花吟》更加凄凉、无奈了。这首诗对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而且水平而言并不比这首一诗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差。林黛玉一个人晚上在屋子里睡眠,本就身体多病的她夜里被风雨所吵醒。不能把心中的忧愁说与宝玉听,只能藏在心里,顺着秋天的风雨留着泪把心里的惶恐不安和忧愁诉说下来。正如诗中所写: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桃花行》与《葬花吟》很相似,都是以桃花为诗,用桃花的开放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又有不同,《葬花吟》是把自己比做桃花的命运,托物言己;而《桃花行》则是把桃花为友,自己的命运连桃花都不如,更加的凄凉不堪,而把自己的心里所感所想诉说给桃花听。正如诗中所写: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对于《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内容而言,伏笔千里,读者就像走迷宫一样,很小的一个细节如果不仔细看,就很容易误导作者的意图,也很容易陷入迷宫不能自拔。所以为什么说《红楼梦》普及率不高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要想把《红楼梦》读懂,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首先我们要了解作者的家庭情况,什么出身,你要知道他的爷爷是曹寅,与康熙皇帝是什么关系,他的爸爸是曹顒(贾政),是贾母所抱养的儿子。贾母并没有亲生儿子,贾敏却是贾母的亲生女儿,所以为何贾母痛爱林黛玉的真实原因。你若不知道他家里是做什么的,他经历了那些,你就不懂得作者的感受和用意。

    很多人对《红楼梦》中到底是“金玉良缘”还是“木石姻缘”很感兴趣,因为曹公这部巨著,后面回目有丢失,我们后面所看到的《红楼梦》版本是乾隆年间高鹗和程伟元所补修,也就是程乙本。程乙本回目一共120回,但实际多少回,也就不得而知了。有的人说《红楼梦》是曹雪芹还没写完,就离世了,我并不赞同,因为我读过古本庚辰本《红楼梦》,里面脂砚斋有批语:“全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在第二十一回又有批语:“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为妙”之句,所以《红楼梦》大致总回目应该在110回左右,根据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考证,红楼梦真实回本是108回。所以要想读懂《红楼梦》,首先要清楚书的来源和实际情况,若是只读文字,不去考证了解,那么《红楼梦》是很难读懂的。

    根据高鹗续书和我们平时的认为,贾宝玉最后娶得是薛宝钗。但为什么娶薛宝钗,很多人并不了解。但若是有了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庭情况的了解,加上文本的内容,多去深挖细酌,就能明白为什么是金玉良缘。首先,因为当时处于封建时期,对于贾宝玉那样的家庭而言,婚姻大事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得家庭管事的人父母和祖母说了才算的。对于贾宝玉的父母,他父亲贾政不喜欢管事,所以他妈妈说了算,因为薛宝钗是王夫人亲妹妹的女儿,加上薛家又是四大家族之一(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加上薛宝钗聪明贤惠,不像林黛玉多愁善感,所以王夫人肯定支持宝玉娶薛宝钗。而贾母却跟王夫人想法不一,因为林黛玉是贾母亲生女儿贾敏的独女,贾母最喜欢贾敏,女儿很年轻就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感受是别人所不知道的,加上林黛玉从小就在自己身边养大,她对林黛玉的痛爱不必贾宝玉差,也就是为什么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敢随便耍小性子,而其他人不敢的原因了吧。加上我之前所说贾政并不是贾母的亲生儿子,若是宝玉跟黛玉的结合,应该是贾母最希望看到的。原文有很多线索我们都能找得出,有一次大家去薛宝钗房子里看,看到屋子里面除了书和床,什么都没有。大家都对薛宝钗这种贤惠很称赞,而贾母却说道:“这个这么朴素干净的房间,像雪洞一样的房间”可见在贾母真实心里是并不喜欢薛宝钗的。

    另外我还要说一个《红楼梦》一个很重要的人,就是王熙凤,她才干出众,年纪轻轻,却把贾府管理的非常好。作者怕读者质疑王熙凤的才干,通过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用大幅的章笔把王熙凤这种才干展现给读者看。她让贾母和王夫人少操了很多心。但是王熙凤又是一个特别专权的人,她不能容忍第二个王熙凤的出现。林黛玉虽然灵巧有才干,可是身体多病,多愁善感,不太懂的为人处世,不太会管理贾府。而薛宝钗就不一样了,看似一个闷葫芦,可装的是什么大家都不知道,不仅外貌出众,才华横溢,而且低调谦虚,很得人心,若是宝玉迎娶薛宝钗,那么王夫人肯定会偏袒自己的儿媳妇而不会偏袒自己的侄媳妇,所以王熙凤不可能帮着薛宝钗弄一个什么调包计帮着贾宝玉娶薛宝钗。

    我只所以把贾母、王夫人、王熙凤三个人对宝玉婚配内心的实际想法表达出来,就是给大家说明,在当时贾府那个环境下,婚姻也是一种政治斗争。她们三个人决定了宝玉是否娶谁。而王夫人是站在薛宝钗这边的;贾母是站在林黛玉这边的;王熙凤属于中立,但偏向于林黛玉。所以要想金玉良缘的出现只有二种情况。第一、贾母已逝,王熙凤被休,王夫人做主宝玉迎娶薛宝钗。第二、林黛玉仙逝,不得已宝玉娶了薛宝钗。这是我对金玉良缘成立的推测。

    所以说《红楼梦》真是幅员辽阔,伏笔千里,不深挖细酌真的很难品味出他的味道。

    最后我们说说《红楼梦》他的价值观,虽怨却不悲奋,虽愁却不消沉。你若读懂了这本书,他里面的情感并不是怨恨某个统治者,讨厌某个人,而是对人最真实的刻化。翻遍全书,没有一个人是所谓真正的大坏蛋,也没有一个人是所谓的大圣人。既然是人,就有优点,也有缺点。文学艺术的高低最主要看三个字:“真”“善”“美”。《红楼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真”“善”“美”。就如《红楼梦》小说第一回里所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袭?”

    而曹雪芹书中重写女子,与众不同,正是对他的经历,所听、所见、所感,心里对女子的钦佩。虽是女子,可是在“真”“善”“美”面前,她们更比男人纯真、善良,也通过对女子红颜薄命的描写,岁月的变化,把“真”“善”“美”更好的体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