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多妮”的乐趣(散文)
康默
山稔果,我们闽南话叫“多妮”,漫山遍野都是,走到哪吃到哪,采“多妮”陪我度过了童年的时光,就像我儿时的三两玩伴,虽已远去,却令我不无留恋。
“七月半,果如酿”。此时正是“多妮”成熟的日子,山里人不论大人小孩路过时,采一袋子边走边吃,尤其是我们这群光屁股的看牛娃,嘴馋得很。我们经常空肚子将牛赶上山,待牛散去大嚼青草时,你呼我喊地采“多妮”去,吃饱了,再玩“躲猫猫”游戏。这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野趣,对于城里长大,吃惯了苹果、樱桃的孩子是难以想象的。
我姐最会采“多妮”。她每次上山回来都是满满的大篮小篓,圆锥锥的“多妮”,水灵灵地闪着成熟的颜色,令人垂涎三尺。而我却采得少,还多数是红青未成熟的粒粒,姐看了只是笑笑,没说什么。再次上山采果时,她拉着我叮咛
:“跟上我,采‘多妮’可有一套呢。”我跟着她,尽往荆刺多且草丛茂密的地方钻。这可苦了我,菅叶割破皮,藤刺还扎入肉。疼得我直喊:“为啥不到没有荆刺的地方采呀?”“傻弟弟,好走的地方还会留下‘多妮’给你吗?只有连鸟都难发现的,才是挂果又多又好的地方。”果不然,一会儿就见到一棵硕果累累的“多妮”,那饱涨的果粒,紫黑色果皮十分诱人。我迫不急待地伸出双手,摘下那熟透的佳果塞进嘴里,咬去蒂上的叶瓣,嚼一嚼,微细的子核连同汁液一起咽下,酸酸甜甜,还含有一种野果的清香呢!先尝个鲜,吃得半饱了才采进小竹篓里。有此心得,此后我每次上山采“多妮”都是数量质量双丰收。有时虽然皮被割破,肉被刺了,却能采到了好多好多的“多妮”,让我感悟到“苦瓜总是结在苦藤上”的道理!
“多妮”也是鸟类的天然食料,鸟儿们在成熟季节从四面八方飞来,叽叽喳喳,吃饱了,三三两两在枝桠上来回跳跃,乐翻了天。孩子们为了与鸟争食,想尽办法,十八般武艺都搬出来:有的带来铜锣,一边敲锣一边赶鸟;有的背来腰鼓边跑边击鼓,咚咚的鼓声、高亢的喊声在山间回荡;还有的带来鞭炮点燃,令鸟们拼命逃窜,孩子们偷着乐。我家没有“武器”,只好学习父亲扎稻草人的办法,专门制作各种栩栩如生的稻草人,插在显眼的“多妮”树上空,或是吊在大树上,风吹草动,以假乱真,令胆小鬼不敢前哄抢胜利果实。可是鸟儿们也不是省油的灯,过了三五天,它们终于醒悟了,原来是山孩子设下的局,慢慢地又恢复常态,安然处之,又跳又唱地品尝美味。
“此情可待成追忆”。如今,“多妮”的家园被巨尾桉侵占了,很难再寻找到它的踪迹了,儿时采“多妮”与鸟争食的乐趣,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