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火南的头像

康火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27
分享

石碾

石碾,旧时土作坊榨甘蔗的工具。

两颗大石球是用巨大的花岗岩凿琢而成。我的童年亲眼见证了石碾的诞生本村从外县请来打石匠,一位50岁的老师傅,带两个徒弟。师傅腰圆手粗,那手臂和健身小伙一个样结了瓣,真是打石头的好把式。那天开石场,我把牛放到山里的草场,让它安心地啃食嫩草。我在场看师傅开石。点上三柱香,拜过土地公,祈道“我们师徒三人来向您报到,保佑加工石碾一切顺利,平安发财。”师傅事先细细观察大石的纹路走向,一个小徒手拿短铁簪,师傅抡起十几磅的大锤,猛砸下去喊:“开石咯!”接着唱起打石歌:“一二三,出力砸呀,裂开大口笑哈哈”终于大石在顺着几个小孔撕裂开一条小缝,再从缝大一点的铁簪,狠狠地砸,大石被砸开了。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激动地问师傅,说:“你超级棒,坚硬的石头在你的锤下张开口子了。”

“你硬它就软,你看,再硬的石头也有缝,只是外行人看不出来罢了。”师傅说。

这让我更加深了对“有心打石石成穿”的理解。

大石开出来后,再根据石碾需要的石料,分解成几块。两个圆柱形的石碾形状和构造相似,竖立于底盘上。地面设一块花岗岩石加工成的底盘,中间凿槽沟让蔗汁流出。石碾的直径一般为70厘米、高60厘米,下方凿有圆孔,可插木棒。石碾上部分布着12个齿轮,相邻齿轮间距平等,石碾上方正中凿八角形方孔。打石匠讲话很幽默,还富有哲理,让我受益一辈子的是:“石头再硬,硬不过人的决心,你软它就硬,你硬它就软。”他干的是力气活,食量很大,一餐要吃五大碗干饭叫呢。

榨甘蔗时,其中一个石碾上的八角形方孔安装上木制弓形柄,两头绑上牛担,牛担套于牛脖上,两头牛并排同向转圈,以拉动其中一个石碾旋转,带动另一石碾也转动。石碾前方有一深坑,送蔗工就站在坑里,陆续把甘蔗喂入两个石碾的缝隙中,蔗汁便顺着槽沟流到木桶中。让杂质沉淀后,把蔗汁送到附近糖寮,用大锅熬煮。煮糖不用烧柴,榨汁后的蔗渣就是煮糖的燃料,蔗汁熬干水分后即可制成红糖。

寒假时,牛儿既要下田,又要榨蔗,我就不用放牛了。生产队的人手忙不过来,我便毛遂自荐当榨蔗的赶牛工。第一次手持牛鞭,感觉挺威风的。可那两头强壮的,根本不将我这小屁孩放在眼里,好啊,你敢瞧不起我,我高举鞭子达命“走喽”,那两条宝贝连动都不动,不听使唤,还斜着眼瞧你。我没有计谋,唯一办法是挥起牛鞭子打它的屁股,它俩各挨一鞭,便不情愿地迈出第一步,乖乖地拖住石碾转。一个上午下来,我的腿就像灌了铅一般,数九寒天却还汗流浃背。看我认真干活,学生又不给记工分,煮糖师傅送给我一大块红糖作为奖赏。我接过红糖块,舍不得吃,用蔗叶包好带回家给妈妈。妈妈夸了我一通。切了一块红糖让小弟品尝,剩下的糖就归我了。我捧在手心,舍不得一口咽下,而是伸出舌头慢慢舔起红糖块,第一次尝到劳动的果实,心中的甜蜜真是无与伦比

据考证,闽南榨糖业在明代就很发达了,到了清道光年间,仅漳州就有三十多家精制糖作坊。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榨糖的土作坊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机械化的制糖厂,而石碾也成了被收藏的古物,成了乡土的记忆。

(1200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