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火南的头像

康火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3
分享

陪我六十载的老伙记

在我老家的书房里收藏着一架旧算盘,那是我小学四年级开始学珠算用过的算盘,至今已有60多年了。轻轻拂去上面的微尘,看得出它虽然有点斑驳,可那深沉的黑色珠子依然油光锃亮,就像颗颗硕大的珍珠。此刻,这个“文物”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那些陈年往事竟这样肆无忌惮地奔涌而出。

20世纪50年代,生产队每年早晚稻收割跟屁孩的我常拉着妈妈的衣后襟,生产队的晒谷场。社员从田里挑回谷子,谷呈头人把秤,我堂叔当生产队长就坐在旁边一张桌子上,左手拨拉算盘珠,右手拿笔在本子上记账,边打边记,最后噼作响,一天下来,全队收割的谷子数字就出来了,算盘派上了用场,让我看得目瞪口呆,啧啧称赞。我好奇地问:“阿叔,你是给谁学到这一手工夫啊?”

堂叔摸摸我的头深情地说:“我会打算盘全靠你爷爷教的,你的佬爷子才真是打算盘的高手啊。”接着,他绘声绘色地讲起爷爷学会算盘的故事。

我爷爷叫刘志,15岁没上学外出谋生,被亲戚带到县城一家米店当杂工。他为人诚实,很有抱负,手脚勤快,聪明好学。店里管帐先生是店老板的近亲,一架小算盘,让他拨起珠子滴滴答答响,几斤大米多少钱一说一个准。刘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暗暗下决心,你能做到我也能。他走近管帐先生,听他念口诀,默记在心,走路背,睡前背,加减乘除的一套口诀背得滚瓜烂熟。晚上店门一关,刘志向管帐先生借个算盘,在床上练习打算盘,他的坚持和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之后刘志不仅学会了打算盘,还是一把好手。管帐先生家里出事,他向老板推荐让刘志接替管帐,老板接受这个建议。后来刘志在米店一直干到告老返乡,在家里把打算盘技能传授给孩子们。

到我读小学四年级时,老师说要学珠算,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架算盘。回家跟妈妈一说,家中没有算盘,母亲只好20粒鸡蛋到供销社换回了一架算盘。她怕我毛糙,摔着碰着,还特意搓了一根淡蓝色的布带子拴在算盘框上,让我像背书包一样背在肩上。我游击队员好不容易有了一杆枪。

记得第一节珠算课,老师给我们讲了算盘的历史、学算盘的好处,据说可以提高我们的智力,所以大多数同学都很感兴趣。可是数学这门深奥莫测的功课,让我提不起兴趣来。每次老师上课,我是左耳入右耳出,留在脑海里的珠算知识少之又少,加上我自以为不算账不管钱,不仅三心二意,打起算盘珠子手指还硬邦邦的,学了两年勉强及格。

然而,进入师范一年制时,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珠算列入主课,当小学老师要教授学生珠算,我只好认真学打算盘。下课了利用课间休息拨拉珠子练习;回到宿舍,也坚持每天练习一两小时。牺牲了所有休闲娱乐时间,背口诀、练拨珠,还练会了一项很牛的功夫。期末考试现场,演算速度既快又准。结束时,我当场表演了那项功夫,就是计算结束时算盘珠子清零,我单手扬起,趁下珠已落,顺势一抖,就出现了下珠归下、上珠归上的神奇一幕,让在场的监考老师和考生惊叹不止,我的珠算课终于取得了优异成绩。

算盘跟着我下过农村、进过农场,但随着社会变迁,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它已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这被誉为“最古老的计算机”和中华文明的符号,走到了英雄末路。但“二一添作五”这句珠算的除法口诀生命力仍在,生活中遇到平分,人们爱说二一添作五,显得又利索又有依据。于我而言,这把算盘还承载着亲切的童年记忆,承载着春晖般的母爱,我怎能把它轻易丢弃呢?

三下五除二,留着吧,留住这流淌着东方神韵,噼里啪啦,一珠又一珠,就像父辈遥远的童谣,就像母亲轻轻的叮嘱,单纯朴实,又意味绵长。

(1400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