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火南的头像

康火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22
分享

老家也有新鲜事


好些年没有回乡下了,春节回老家看望大嫂,农村巨变今非昔比啊!

老家三间土墙瓦房粉刷一新,门前斜坡直通村主道,路两旁种上一排特优良种甘蓝菜替代竹篱笆,园里就是我理想的菜园模样:地瓜藤蔓爬满山坡,欲紫未紫的长茄挂在枝叶间;南瓜、冬瓜、丝瓜高高低低悠然垂吊;芥菜、甘蓝、白菜水珠在叶面上荡漾;蒜、姜、葱应有尽有,生机勃勃,随用随采……

中午大嫂设便宴接风,大侄子主厨,厨艺虽家常,不过蔬菜门前现摘的,生脆可口鸡鸭自养的,炖汤也鲜美。满满一桌乡土佳肴让我乡愁绵长,圆桌上两物引起我好奇:闽南有“过年吃蚶大趁钱”习俗,春节泥蚶必不可少。桌上两把小剪子,我虽常进城里饭店,却从没见过此物,侄媳说:“开蚶的助器呀。”我拿起剪子比比划划,下不了手,她举起剪子做示范,两片刀插进泥蚶背部,手柄一捏,“啪”泥蚶乖乖张开口子,我真佩服农家餐桌上也引进“新武器”。还有一盘色香味俱全,嫩脆生香的“特种甘蓝”让我垂涎。我知道,老家山泉甘咧,空气新鲜,加上日夜温差大,种出的蔬菜口感独一无二。

屋后山泉源源不断,我家从山上铺上竹筒,直接引水进厨房的水缸。长期以来没有人过问饮水卫生不卫生。农村饮水摆上了新农村建设议程后,国家补助,村委会在高程的泉眼处修筑蓄水池,按饮用水高标准建起静化、过滤、消毒装置,将干干净净的自来水从蓄水池埋设塑料管道,分别引入各家各户。难怪老百姓说:“如今群众吃的是天赐的自来水。”大嫂一人留守老家,孩子们节假日都回来足有二三十人,最近新建两浴室和卫生间,自来水引上屋顶,安装电热水器,还配置蹲式和坐式便器。解决了孩子们回乡下的洗澡和上厕难题,儿孙们常回家看看也更有吸引力了。

吃过晚饭,嫂子陪我到晚辈家拜年,侄女的厝前几株一两米高的奥柑树上果实累累,在路灯的映照下,每颗果子像玩具小灯笼,玲珑可爱,每株至少可采七八十斤。在我的印象中,山沟里的老实农民只会摆弄水稻、地瓜之类,蔬菜也只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束缚住手脚,脱贫难于上青天。在脱贫攻关的战役中,政府引导农民放开手脚调整种植业结构,开山种果,引进茂谷柑良种获成功,接着又引来奥柑,后者更具优势,产期适时,品质上乘,市场顺畅。真应了“换种子卡赢(胜过)做生意(经商)”的闽南俗语。在政府农技人员帮助下,我的侄女就靠一片奥柑发家,收获产品全部运到漳州交给小妹在城里搞直销,价格稳定,日子过得盈实滋润。

新农村农民生活条件变好了,精神观念也随之变化。感受最为明显的是,乡亲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我大侄儿的女儿去年师大研究生毕业,很快安排在中学任教,鼓舞了全村人。村里开始有了在校大专毕业生继续深造的追求。过去小山村能考上本一的大学生就很了不起。现在的门槛已经变成双一流的重点院校了。许多观念也在向好,“百善孝为先”,我的三个大学毕业有了工作的侄孙,春节前领到第一笔工资,欢欢喜喜给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都包了大红包。侄女的儿子被厦门大公司招聘,不仅包红包,还为妈妈买了一枚钻戒呢。

农村的脏乱差何时改观?以前找不到出路,如今靠一个垃圾桶,一支环卫队,加上村中道路硬化,环境美化,雨污水分流等措施,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远看就像一幅水彩画,人似画中人。我去拜访初中同学老郭,他正手提一袋垃圾从门口出来。打过招呼,我问:“农村实行垃圾分类,家家户户能做到吗?”

“政府为老百姓花大力、出巨资改善环境,统统是为咱百姓好啊,我们那有不做的理呢。”我接过他话头,感慨地说:“太平盛世,人心思变,越变越好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