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晓丽的头像

王晓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4
分享

雨韵昙华

我一向都是喜欢雨的,但对于昙华那天的雨却是充满了怨念。

原以为,那应该是个明媚而诗意的日子,当清晨的阳光透过千柏林的古柏洒在草地上的时候,一群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文艺家朋友将在幽深古朴的林间琴棋书画、吟诗作对。随后,朋友们还将相约走进神秘的昙华山深处,在这个绿色的天然氧大吧里沐浴身心洗去一身的浊气,再与亘古以来就守护着彝人并融入彝人血脉的图腾虎身人面像对视,用心灵去触摸几千年来回荡在千里彝山的文化根脉。文友们还想沾一沾高奣映的文气,书法家朋友们则希望从高氏石刻中汲取养分。午后,还将领略拉乍门彝寨的风韵,观看昙谷瀑布的灵秀,亲手采摘玛瑙般缀满枝头的樱桃...

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一场雨改变了。

壬寅年的劳动节,是大姚文艺家与昙华相约“樱你而美”采风活动的日子。

前一天还是艳阳高照,五一清晨县城却下起了小雨。正在恍惚间,昙华乡的闪主席打来了电话,告知昙华也下雨了,并温馨提醒多穿保暖的衣服。其实心里也纠结过,这样的雨天能干什么呢?但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文艺家朋友们也已经整装待发,还有几个文友特地从外地赶来。同时,心存侥幸地以为五月的雨下一阵就会停。

于是迟疑着在淅淅沥沥小雨中出发了。不停地在群里进行雨天行车的安全提醒、询问每一个人的乘车情况、与昙华的闪主席沟通、招呼远方来的朋友。

车子一路向西,大家明显感觉到气温越来越冷了。九点半,文艺家们陆续到达昙华文化站,这是在路途中与闪主席沟通的结果。贴心的昙华乡干部职工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热水,进门处还有一盆暖烘烘的炭火,阴湿潮冷的心一下子就充满了暖意。简单的采风座谈会上,我向昙华乡的干部职工一一介绍了采风团成员,闪主席也向文艺家们详细介绍了昙华的乡情。

看在窗外的蒙蒙烟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原计划在千柏林的所有活动改在昙华文化站室内开展,后续的活动看天气再作调整。从事书法和绘画的文艺家朋友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们在文化站二楼尽情挥毫笔墨,昙华的高天厚土和彝风彝韵在他们笔端张弛有度,汇成一幅幅浓墨重彩的书画艺术作品。

参观完昙华文化站的收藏,作家朋友们也坐不住了,几位浪漫的女作家还换上了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服饰,决定撑起伞在雨中一睹“彝园”的风姿。

“彝园”是昙华乡政府及集镇所在地,地处昙华山的山腰,属彝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或依山傍水,或立于险峰,或隐于密林,在房屋的设计上雕龙画凤、飞檐走廊,并把当地神奇美丽的传说设计融入其中。“彝园”民居建筑共有四个平台,五段阶梯,表达了“彝族人民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业兴旺”的美好祈愿。文化站所在地为“彝园”的第四个平台,也是最高的平台,叫马樱园,承载了马樱花和咪依噜的传说故事,第三平台为水碓场,再现了彝族先民利用水能从事生产劳动的场面,第二平台为日月潭,记载了“日月穿梭追逐和彝人射日”的传说,第一平台为葫芦广场,它形似葫芦,记载了 “人类起源于葫芦”的传说。

曾经多次游过“彝园”,早春二月的“彝园”鲜花盛开,火红的马缨花、洁白的梨花樱桃和粉红色的山茶花竞相开放,把“彝园”灰瓦白墙的建筑点缀得如仙境的宫殿一般清新雅致,飘落的花瓣在柔柔的风中肆意飞舞,若有若无的淡淡的芳香从鼻息间悄然掠过,在觉察到的瞬间似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插花节”时的“彝园”人头攒动,万众欢腾,彝族群众吹起激情悠扬的唢呐和庄严醇厚的过山号,穿着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服饰的彝家儿女在彝园寨门前载歌载舞,喜迎八方宾客。各方游客慕名来到昙华山看花仙子,听彝山百灵鸟唱歌,品尝彝山原汁原味的羊汤锅,手拉手跳起左脚舞,尽情感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昙华的彝风彝韵。冬天的昙华时常有飘飘洒洒的雪花落下,整个昙华山银装素裹,结了冰棱的花草树木像水晶般晶莹透剔,犹如童话世界一般。雪后的“彝园”更富诗意,落雪无声,静谧安详,铅华洗尽,珠玑不御,似一幅意蕴悠远的水墨画。漫步在“彝园”白雪皑皑的石板路上,深吸一口气,幽静惬意跃然心上,尘世间的所有烦恼在这方洁净的天地间都变得遥远和模糊,直至烟消云散。宁静与繁华,冰洁与温婉,不同时节的“彝园”都可以给你。

今天在烟雨中游“彝园”,却又是另一番风韵。沿着台阶和石板路往下走,只见整个昙华山都被笼罩在烟雨和雾霭之中,彝园却在雨雾中显得更加层次分明和宁静雅致。无论往向山顶仰望还是俯视山脚,都只有近处的景物清晰可见,即将成熟的樱桃缀满枝头,潺潺的溪流依旧清清浅浅宠辱不惊地流淌着,一个个精巧的院落里有袅袅炊烟被溶解在云雾之中。再远一点,只见花草、树木和房屋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条条玉带,它们轻轻的抚摸着古朴的民居,像极了彝族青年那女躲在丛林中恋爱的旖旎。远处则是白茫茫的云海,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给人一种“山在云中飘,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觉,山脚的云雾更浓,却如汹涌的波涛,又像密布乌云。

曾经有朋友问我最喜欢哪一片树林,我毫不犹疑地回答:“昙华的千柏林,没有之一!”正如文友随意阳光所说:没有一片树林能填满你对树木的所有幻想,但走进千柏林应该能让你所有的落差变得心甘情愿。这片有上千株苍翠的古柏的树林天生与佛结缘、与文化结缘,500年来悄然屹立在昙华的高天厚土间,每一棵都挺直了脊梁直冲云霄,它们自带纤尘不染的高洁和顶天立地的风骨,犹如一群俊秀飘逸仙风道骨的伟丈夫驻足在山水间谈诗论道。微风拂过树冠,仿佛有底底的耳语,又像是微微的叹息,让人忍不住倾听到来自天籁的梵音和岁月的回响。千柏林还是一个天然的大舞台,每年彝族“插花节”期间的“花仙子”和“彝山百灵鸟”选拔都会在这里举行,蓝天为幕、松针为席、古柏为柱、栎枝为屏,质朴中又不失大气,接地气又不失厚重。彝族毕摩的“祭花神”仪式更像是一场天地人神的沟通与和解,给千柏林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此时的千柏林更像一个流传久远底蕴深厚的道场。雨中,千柏林的参天古柏更添了几分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伟岸与坚定,树干虬根盘枝,树梢笼着一层薄薄的雾,轻纱似的,丝丝缕缕,缠缠绵绵。远处烟雾弥漫,树影婆娑。地上,晶莹的水珠在草尖上摇摇欲坠,树枝上落下雨水将地上的积水溅起一片片水花,雨滴落在丛林中发出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让幽深的从林增增添了几分空旷。空气也更加清透,负氧离子的清新随着冷冽的风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做深呼吸。

午后,雨还是不紧不慢地下着,骤降的气温让人有一种回到冬天的感觉。尽管大家出门前都有所准备,但大部分人还是低估了雨后昙华的冷,只穿了普通外套,而昙华本地人则已经穿上了厚厚的大衣和羽绒服了。拉乍门彝寨和昙谷瀑布看似是无缘了,书法和绘画的朋友还在继续,于是跟几位作家朋友商量:不如我们组织一场诗会。大家一拍即合立即行动起来,文友们流连于莲池公园的亭台楼阁间,一首首或事先准备或即兴创作的与昙华有关的诗歌,饱含着作家们的才情被轻轻地吟诵着,引得本就不多的路人在伞下驻足观望。女作家们鲜艳的彝族服饰为烟雨中略显的幽暗的莲池公园增添了几色彩和风韵,庄重的廉政文化与厚重彝族文化在这里相遇并携手,共同守护和滋养着这方彝山彝水。一阵阵夹杂着雨丝的冷风拂面而来,让人忍不住发颤。恰在此时,接到侠客柔肠的彝族诗人卞启忠老师雪中送炭的电话,相约到朋友的山庄烤火。大家围坐在炭火边,吃着卞老师准备樱桃、瓜子和苦荞粑粑,先前在莲池公园燃起的诗兴并未减退。刚好卞老师带了他的两本诗集《彝山情歌》和《柔情的港湾》来,诗人毛毛提议大家轮流诵读卞老师的诗。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火塘诗会在卞老师的朗诵中开始了,卞老师说读《彝山情歌》要用方言才有感觉,尤其是在彝族文化的发源地昙华。如果说之前莲池公园的诗会是优雅和浪漫的,那么火塘诗会则是放松和愉快的。一阵阵笑声从温暖的小屋里飘荡出来,忙完工作的昙华乡党委李书记和杨乡长也加入了我们的阵营,和作家朋友们畅谈昙华的风土人情、优势产业和特色彝寨。远道而来的著名作家余继聪老师边听边用手机记录,不时问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惊叹于昙华乡高达93.7%的森林覆盖率,更惊叹于全都穿着迷彩服随时准备下基层一线的昙华乡领导班子,并当场拟定散文标题《穿迷彩服的昙华》。当大家都为这次采风因为这场雨而留下太多遗憾时,李书记的一句话“有遗憾才会再来”让大家瞬间释然。

感谢这场雨,让我用心体会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昙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