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笑荣的头像

陈笑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31
分享

汝湖玉米

八月中旬的阳光灼热明亮,火辣辣地照在南粤大地上。车沿着东江往城区东北部行驶,窗外闪过城郊的紫薇花,龙眼树,田野,菜地,玉米地……,短暂的车程很快结束,我们走进了有“甜玉米之乡”美称的汝湖。

下车行走,烈日炎炎,头顶的白云蓝天铮亮铮亮,远处青山如黛,江面似镜。身边目光所及,所见已不同于昔日的农村,不见低矮的瓦房,看见的是干净整洁的楼房村舍,道路宽敞笔直,主干道还画了交通行驶线。路边围栏深处,几只大灰鹅“哦哦哦”伸着脖子一个劲地打招呼,热情地讲着本地“鹅语”。

来到距离城区约二十公里处的横山头村,进入盈佳玉米加工厂,空气里弥漫着清香甜润的味道,那是玉米的味道。加工厂里一片繁忙,机器忙----运送玉米乘坐“扶梯”进入剥壳机,工人忙----把从剥壳机那里粗布麻衣进去、金缕玉衣出来的玉米棒装框。剥了外壳的玉米棒,粒粒玉米颗颗饱满,金黄闪闪。摸一摸,珠圆玉润。

这勾起了我对玉米的些许记忆,老家称它为苞谷。以前,在车站附近的路边摊,一般有煮好的包谷和茶叶蛋等,出门上车前,买一根既当零食又能果腹,清甜热乎。来到广东以后,还习惯了做菜的时候用点玉米淀粉,厨房日常所用,如同油盐酱醋那样的亲民宝贝。

正在目光端详、思绪驰骋之际,加工厂负责人林先生过来了,大伙便围着他询问不断。看得出负责人很自豪,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他的玉米来。“我们有金黄玉米,金银玉米,糯玉米,彩糯玉米,水果玉米,小指玉米,生吃的玉米……”如数家珍。退役回归乡土后的他,嘴里眼里心里都是玉米,成立了玉米合作社、建起了玉米加工厂,满满的助力乡村振兴的情怀。

玉米的确如家珍,浑身都是宝,口感清甜,营养丰富,它对土地、环境、气候不很挑剔,给点阳光就灿烂,稍加打理,就有望收获高产。它的最先种植地是美洲,后来传播到欧洲,逐渐传至世界各地。它和稻谷——小麦、大豆、马铃薯等都列为粮食,养育了地球上世世代代的人。

甜玉米一年能种三轮,这么高产的草本植物,幼苗象一颗小草,经阳光照耀雨露滋润,却能长出树的姿态,如绿袍婆娑裹金珠。成熟后的玉米棒,个子长长果穗饱满,绿袍再也裹不住,剥开棒壳,里面的玉米颗粒圆润整齐,金黄亮丽,向外界传递着积极阳光又大气的能量。

巧的是林先生穿的T恤就是玉米黄的颜色,我不禁想笑,但还是认真听他继续讲玉米经,“我们把玉米外壳和玉米芯粉碎了用来做饲料,养奶牛,养鸵鸟,养猪……。”大家听了纷纷点头。

“玉米杆还可以用来做吸管。”有人提议。

“吸管这一块就比较简单了!”林先生笑着说 “我们还有更厉害的研发----用玉米杆来做碗,做鞋套等,很环保……”。

“哇!”大家的点头换成了惊叹和钦佩。

《诗经.良耜》写道“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开篇就赞美锋利的金属锄头,在西周时期良耜那可是先进的生产力啊。今天,汝湖先进的玉米科技加工能力和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就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乡土的“良耜”。

玉米加工厂区的一边进行粗加工,另一边的车间进行玉米精深加工,玉米粒根据原味、莲子玉米味、红枣玉米味、巧克力味等不同配方分装到一个个小袋,即时库房存放、冷冻,分别在零下18度、零下40多度保存。想吃了就取出一小袋玉米粒用破壁机榨汁,加糖无糖均可。解冻后开袋可以即榨即食,给忙碌的人们提供优质,便利的生活。

汝湖的玉米,经过东江乡情的熏陶,科技的洗礼,载着希冀,见证着人们生活在生态良好、环境整洁、祥和富足的今日乡村。恰如《诗经.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这是古人祭祀时报告丰收的场景,古人虔诚献上用这丰收的粮食酿造的美酒,敬神明和祖先,并祈望幸福在千家万户普降。

数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的初衷不变,一直祈望幸福永永远远在中国的千千万万个乡村普降、在整个神州大地普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