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纪圣的头像

吴纪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30
分享

两代人的路

第一次观看到影片《那山那人那狗》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候的我,正处于叛逆期的顶峰时期。

至今印象很深刻,我的叛逆期有那么明显几个特点——来得晚、势头猛、周期短。

彼时与父亲在方方面面的争执一度到了无法调和甚至连面也不能见的程度,日常小事的争吵已经算不得什么,关于自己人生选择的大事也是时刻都在置气中,很多事情父子二人无法沟通半句,最终只能由第三个人出面分别交谈,从中斡旋。

就在那样的一种背景下,《那山那人那狗》这部影片来到了我的世界。

伴着天籁般的音乐,唯美的大全景所呈现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十分符合当时自诩为“文艺青年”的我的口味。

这部电影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由霍建起执导,诚实地讲,原著小说我至今也没有看过。影片内容并不复杂,一位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一个第一天接班的儿子,一条二十多年的邮路,一段父子间短暂的独处。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只是觉得镜头推进非常平稳,构图与镜头的组合巧妙,一副经过反复渲染,内涵丰富的世俗风景画的背后又隐喻着诸多的问题,引而不发,就等待着观者去挖掘,去思考。整部影片围绕着父子两人送信这一路的见闻展开,他们这一路上就是整部影片的线索,也是影片的逻辑结构。而在这一路上,父子这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得以解决,这既是一种实体形态,也是一种标志,标志着在这一路上的问题最终都会得到解决,这所有一切的解决之道已在路上······

初看这部电影,仅是出于一种爱好,若说它对我能有什么影响倒也谈不上,看了一次之后,就像那些我认为很不错但又缺少点心灵触动的电影一样被我束之高阁。后来真正让我“上了心”还是在第一次去南京参加艺考之后。

俗话说“同走一段路是让两个人心与心更接近的最好方式”。在这一段邮路中父子之间的误解慢慢得到冰释,而我真正心中得此触动还是在父亲陪我一起赶赴南京参加艺考的那一段路上。

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父亲拗不过我的想法,又实在不放心我一个人跑那么远,所以和我一起坐火车,我与父亲就像影片中的父子俩一样踏上了同样的一条道路。

父亲小时候自己独自一人乘坐火车去东北寻我伯父,他自认为对于乘坐火车是比较有经验的。没上车之前,他一再叮嘱我说,上车一定要快,车不等人,进了车厢抓紧找空座,我就很好奇,车票上不是有座位号嘛,他又说估计那是摆设,我虽然不信,但是也不想在公共场所和他争辩什么。

上了车之后,我们很快就找到了车票上对应的座位,父亲听着火车上不断响着的请大家对号入座的提醒自己嘟囔了一句“现在管得这么严了,不用抢了”。

一路上,我们并没有说太多的话,正如影片中的父子俩一样,我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合适,两个人一路上面面相觑。

到了南京站之后,需要坐地铁一号线才能到南大鼓楼校区附近,我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地铁,不管是买票,还是上车都是全蒙,我自己看着墙上的各种文字、标识使劲研究,这时候我爸来了一句“鼻子下面是嘴,找个人问一下不就完了”,我也不服气“人家本地人说的话你能听懂啊!”我爸没再搭理我,直接奔着穿着制服的地铁工作人员就去了,没多大会就问明白回来了。虽然两个人都是边走边摸索,但最后好歹是顺利地上了地铁,他对我说道:“出门在外,有啥不好意思的,该问就得问,那些穿工作制服的肯定不会骗你,外地人多了去了,人家不会瞧不起你的”。我一时也不知道该回句什么只能闭口不言。

到了南大之后,到招生处领取纸质的准考证,由于第二天才考试,所以剩下的大半天时间用来找住宿的地方。在找宾馆的时候父亲先是换了好几个地方,后来又和人家前台讲价,我实在听不下去,只能自己扭头站到一边。等这个事情办完之后父亲很高兴地和我说着,“咱爷俩这间房可是省了好几十呢,这几十块钱哪怕是用来买点吃的也好啊!”我虽然觉得在宾馆讲价这个事情怪怪的,但是又实在觉得其实父亲说的是对的。

一切安顿好之后,我说先去校园里转转,提前熟悉一下环境,免得第二天找不到考场。父亲不听我劝硬是和我一起走进了南大的大门。

在校园里转着,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我虽然是在城市里读的初中高中,但进大学,还是这样规格的大学校园也是第一次。很奇怪的是我全程都没有嫌弃父亲的东张西望,因为我自己比他还要兴奋,让父亲拿着那老土的手机各种拍照。我们一路上走过了不同样子的教学楼,运动场,期间两个人一度有点迷失了方向。

父亲其实是非常反对我来考这个学校的,因为他觉得整个山东省就要两个人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考过,折腾这一顿既费钱又耽误上学实在没必要。不过转了一大圈南大的校园之后父亲的说法就不一样了,他说:“考上考不上的无所谓,你们学校就你一个人敢来考,就凭这一点咱就已经比他们都强了,至少咱敢试,就算只是来见见世面那也比那些想都不敢想的同学强多了,有你爹年轻时候的那股劲儿!”看得出来他很激动,他觉得我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倔脾气和他一模一样。

在南京回来之后,我再也没和父亲吵过,以前宿舍的电话是专供我们爷俩吵架的,而那以后,就变成了我们爷俩专属的温情电话粥。

再看这部电影,我已经上了大学,少了很多的年少气盛,遇到问题也不再像先前那么激进了,跟父亲的相处也比较平和。

看着影片中的父亲经常不在家,我会想到我父亲也经常不在家;看到影片中的父亲因为身体原因退休,我会想到才是中年的父亲身体也早已做不了不能做很多事情;看着影片中的父亲非要陪着儿子走上一回那条邮路,我会想到父亲执意陪我的那趟南京之旅。

湘西乡土,山林溪流。长长的邮路,就是影片中父亲的一生。鲁西大地,柏油路上。短短的送子路,就是现实中父亲的一生。

电影里说,什么时候背得动父亲,儿子就算是长成了。但于我而言,父亲由于生病,体重日益增加,而在农村长大的我却因为从未干过什么农活更是背不动父亲。有一次搬家,稍微重一点的东西都是我在搬,而父亲只能在一旁看着,他不是不想像年轻时候什么力气活都替儿子干着,实在是他现在衰老的太快,以至于一盆重点的花他都很费力。那个时候,我多么希望能再看到父亲扛起一袋子粮食走路依然快步如风的样子啊,我多么希望能再听到父亲歇斯底里把我骂个狗血淋头的声音啊,我多么希望能再感受一次父亲拿着扫帚追着我满院子打的场景啊,可惜走路都已有些蹒跚的父亲再也不能,再也不会了。

现在的父亲已经彻底进入养老的状态,虽然感慨于他的衰老,但是看着他现在跟个老小孩一样的生活状态心中倒也有些许安慰。

工作之余,再看这部《那山那人那狗》,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那些许外在的想法,但是,看着看着,眼角会湿润。父亲已经老了,我们之间在很多问题上还是有着不同的想法,但是,他不会再强势地让我去听话,我更不会不顾他的生活时代而强行让他去理解我的想法,或许这就是我们爷俩一路走来共同的成长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