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清晨笛声的头像

清晨笛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16
分享

慈姑

都说经常食用略带些苦味的食物有助于“养生”,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的确是有些偏好那些略有苦味的食物,诸如苦瓜、苦菊、莴笋叶、芹菜叶、番薯叶以及咖啡、杏仁、陈皮、荞麦、茶叶等。据说食物中的这种苦味主要是来自其所含的苦味生物碱、氨基酸等物质,还是不知道是真是假?

无论真假,那淡淡浅浅的苦,真的令人齿颊生香,余味无穷……

正是慈姑应市之时,又一种略带些苦味的菜蔬。“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慈姑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鲜,水生四季有蔬菜”,身为“水八鲜”之一的慈姑,可供食用的为其球茎部分,可以炒食、蒸煮、盐渍,但就是不能生吃。

慈姑,生在水田中,叶子像箭头,开着白色花,地下有球茎,顶端有顶芽。球茎可作蔬菜食用,也可入药,性微寒而味苦,有解毒利尿、散热消结、强心润肺之功效。

也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吃清炒慈姑片,直到读了汪曾祺先生的《咸菜茨菰汤》,才知道原来世上还有那么多喜欢食用慈姑的“同好”,只是汪先生之喜好是因为“久违”,而沈先生的喜好才是“真爱”,因为慈姑的“格比土豆高”。

据说最好吃的慈姑,产自于宝应下舍,那里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唐代时已是朝廷御用贡品,清代时列为重要土产。此地出产的慈姑,个大而圆,嘴短而粗,青紫色外皮内洁白如玉,肉质脆嫩,煮烧烹炒,样样皆好。慈姑烧咸菜、慈姑烧猪肉、慈姑焖牛肉、慈姑焖鱼头、慈姑烧素鸡、慈姑炒鸭肉、慈姑蛋花汤、慈姑豆腐汤、慈姑蹄膀汤以及拔丝慈姑、慈姑丸子、慈姑煎饼,油汆慈姑片……,甚至还有“全慈宴”,别有一番风味。

在东瀛,慈姑也算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据说以此做成的菜肴也有数十种之多。尤其是用慈姑作食材制作的天妇罗,那种沙爽绵润的感觉,食之也会令人难忘。

人们之所以将慈姑与五花肉一起焖烧,或许是因为慈姑吸收了猪肉的油脂之后,降低了整道菜的油腻程度,使得慈姑的苦味成分溶解于油脂里,增加了一些“沙沙”的感觉,改善了菜肴的口感。而由于各类不同油脂的差异,也使得其吸收苦味成分的能力不同,带来了千变万化的味道。

相比而言,更喜欢的是“慈姑炒慈姑”的清炒慈姑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慈姑那淡淡浅浅的苦体现得淋漓尽致。若是实在觉得寡淡,可少许加些青蒜,色泽青白相间,口味苦中含香。

说到慈姑的味道,《本草纲目》中云,“慈姑生浅水中,人亦种之。三月生苗,青茎中空,其外有棱。叶如燕尾,前尖后歧。霜后叶枯,根乃练结,冬及春初,掘以为果。须灰汤煮熟,去皮食,乃不致麻涩戟人咽也。”一语中的,“麻涩戟人”,或许正是这种“麻涩戟人”的“苦”,带来了独具一格的“香”。而慈姑的口感,因产地、品种甚至烹饪方法的不同,或是“粉糯”,或是“沙软”,而那种酥软细腻、糯中带嫩的感觉,才算是上乘之物。

偶尔在菜市场看见卖慈姑,摊前放一小牌,上面写着“严禁掐头”,看来是时常有人在挑选慈姑时有意无意地将顶芽掐去,只取其球茎部分。这慈姑的顶芽,说不能食用者有之,说味道更佳者有之,虽不知晓个中原委,但也曾吃过,只是觉得较之球茎而言,其质细嫩,其味更苦而已。

还有一种食法,就是用慈姑煮粥。取粳米、慈姑等,将慈姑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沸水锅内略微焯一下水,然后与粳米一起熬成粥。食用时,喜甜口的可加些许白糖,喜咸口的可加数滴香油。热乎乎清香爽口,软绵绵沁人心脾。

慈姑会吃,但未必会写。各种书籍中慈姑的写法多达数种,慈姑、慈菇、茨菇或茨菰,还有籍姑、茈菇,还有剪刀草、水萍、箭搭草、燕尾草、白地粟、河凫茈、槎丫草……,皆为“慈姑”。按照《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中的说法,宜以“慈姑”为推荐词形。《本草纲目》中云,“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以此为据,称为“慈姑”。

“旧叶复新叶,碧茎忽抽芽。谁将绿剪刀,剪出白玉花。水边有秋意,凉蝶来西家。”说的是慈姑之花;一个“拉长的逗号”,一把“斗大流星锤”,说的是慈姑模样;与蔬菜同食则味同嚼蜡,与肉类同食则清香无比,说的是慈姑秉性。其实,若是想品出慈姑本味,还是那“慈姑炒慈姑”更为相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