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贵阳,居然喜欢上酸汤鱼了。
实在是孤陋寡闻,去贵阳之前,并不知道有一个菜叫“酸汤鱼”,只知道酸菜鱼,就是那个将酸菜和鱼放在一起煮,特别辣的菜。以至于到了贵州,朋友邀请晚上去吃酸汤鱼,却一直认为将要吃的就是酸菜鱼。心里真有点不情愿,因为这酸菜不能算是一个健康食品。
朋友们知道这是第一次到贵阳,说是一定要吃正宗的酸汤鱼。于是就驱车到了一个离城区很远的地方,店名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店很大,类似与“农家菜馆”的感觉,九曲十八弯,都是竹楼样的建筑,一种田园风光。
一席人坐下,酸汤就上来了,好大的一个锅,这时才明白不是那个“酸菜鱼”。朋友介绍说,这是一种苗家风味,若以汤的质量和清澈度来分有高酸汤、上酸汤、二酸汤、清酸汤和浓酸汤等;以汤的味道来划分则有咸酸汤、辣酸汤、麻辣酸汤、鲜酸汤和涩酸汤等;以汤的原料划也有鸡酸汤、鱼酸汤、虾酸汤、肉酸汤、蛋酸汤、豆腐酸汤、毛辣角酸汤和菜酸汤等;如以民族划分又有苗族酸、侗族酸、水族酸、布依族酸等。其中以苗族的鱼酸汤、毛辣角酸汤、菜酸汤、辣酸汤最为常见。
我还是不懂,我脑子里一直记挂着酸菜,那个酸是腌制出来的酸,这个酸难道是醋酸?
朋友又解释半天,说酸汤有很多种,今天的是红酸,就是用新鲜野生西红柿洗净,放入净泡菜坛中,加入仔姜、大蒜、红辣椒、精盐、糯米粉及白酒等,灌满坛沿水加盖放置15天后做成的。我虽然还是不明白,但是想到半熟的西红柿是酸的,姑且就算是那个酸吧。
贵州地区的人们擅长制酸,也喜食酸食。有句民谣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酸汤具有开胃健脾之功效,味型独特、酸鲜可口。用酸汤烹制鱼,是贵州人最喜欢吃的。说是贵州有段民谣,“最甜最甜的,要数白糖甘蔗。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
我们吃的是酸汤鱼火锅,锅里有水,有豆芽,有西红柿,有蒜葱姜……,还有好多东西我叫不出来。哎,怎么没有鱼?正想着,鱼上来了,生的,活杀的,什么鱼,不知道。问了朋友半天,还是不知道,我又不好意思让朋友写下来,大概是鲶鱼或者鲤鱼吧,只好半懂半不懂的点点头,管他什么鱼呢,反正是贵州的鱼。烧了一会,可以吃了,少许尝些,的确是味道鲜美。虽然没有经过厨师精细烹调,也没有费一滴油或更多的配料,但还是那么鲜、嫩、香、美,真是美味佳肴啊。
汤过三巡,菜足汤饱,朋友又大呼小叫地叫服务生上“二块八”,上来的是一种象米糕或年糕样的东西,放入汤内,稍煮片刻,就可以食用了。味道也甚是好吃,酸、糯、软、辣,较之一般的水煮年糕别有一番味境。朋友在那里喊着,再加“二块八”,这次我真是想弄个明白,什么“二块八”,朋友说了半天,不是“八”,是“粑”,我不顾颜面地请朋友写下来,哦,原来叫“饵块粑”。
朋友告诉我,这是一种产于贵州黔西南州的属布依族的特色食品。据当地布依族的传闻,一次战败后向贵州迁移过程中,不便生火做饭,百姓饥困不一,族人只好用围于腰间的长布带和头上的帕子缝成圆筒状,将煮熟的米饭装入布包,背于双肩,长途跋涉于迁徙的路途中,米饭在途中经过日日夜夜长时间的风吹、雨淋、日晒,并在行军休息和途中夜晚睡觉时的滚压,几经揉挤,变成饭粑。族人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小刀将其切成小块烧煮,烧烤时小块的米粑烧得变糊起泡,非常象人的耳朵,当时被称之为“耳”粑。后来,随着岁月变迁和汉字的引入,“耳”粑作为一种食品,食用时又需切成块状,名称上便被汉化称为“饵块粑”。当地民族认为“饵块粑”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是一种吉利、神奇的象征。每每在客人到来或浓重的节日,都会用自家亲手舂的“饵块粑”款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戚朋友,以示热情与祝福。 由于“饵块粑”具有其独特口味和多种食用方法,除了过年过节食用之外,已成为当地人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
真是增长学问啊。
离开贵阳的时候,还总是惦记着那美味的酸汤鱼。偶尔在超市闲逛时,发现有一种瓶装的酸汤在卖,好象是什么“凯里红酸汤”。出于对酸汤鱼的喜爱,决定冒着可能在登飞机时无法通过安全检查的风险,买了两瓶酸汤,回去自己尝试一下。
也许是我的虔诚感动了安检人员,那个“红酸汤”给我带了回来。于是去买鱼、买佐料,看书、翻菜谱,学着自己来做“酸汤鱼”,忙了大半天,也不知道是否得了要领,总算是将鱼做数了,从色、香来看,好象是也点象,红红的、香香的、热乎乎,可是一尝,味道和在贵阳吃的真还是有距离,只能算是“能吃”,根本算不上“美味”。
嘴里尝着自己烹饪的“酸汤鱼”,心里仍然是怀念着那第一顿品尝的酸汤鱼美食。望着热气腾腾的酸汤鱼,耳边似乎回荡着苗族姑娘的山歌声:“酸溜溜的汤哟,酸溜溜的郎,酸溜溜的郎哟听妹来温暖;三月槟榔不结果,九月兰草无芳香,有情山泉变美酒,无情美酒变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