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物质世界的人,让人尊崇。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叫人羡慕。怀揣一颗为民之心的人,使人怀恋。
每次到淄博,只要有机会,我和妻子必去看望博山南崮山的大姨,到在北崮山居住的表姐家走走,其间,总对焦裕禄故居心驰神往。表姐夫也姓焦,离他家不出几百步就是焦裕禄故居,每次都是他带路和讲解。
这次,在表弟家吃过午饭,我提出去瞻仰焦裕禄纪念馆,一行十几人一同前往。
焦裕禄是北崮山生人,2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短暂的一生经历坎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却成了几代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精神的支柱。
焦裕禄精神,是一座灯塔。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后,人们在他的笔记本上看到一段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著名作家高建国在长篇报告文学《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中深情地写道:“松的细节,杨的生机,柳的品格,桐的情怀,这是焦裕禄情之所至的自我写照,也是夫子自道的光荣与梦想。”
瞻仰焦裕禄,学习焦裕禄,践行焦裕禄精神,应该是一个共产党人一生的追求。
恭敬地碎步走在焦裕禄事迹展室,认真细致地阅读焦裕禄英雄事迹,一种发自心底的敬仰灌满全身,久未平静。焦裕禄1962年受命于危难之际,从尉氏县委副书记来到兰考县任第二书记,从事的却是第一书记的工作。此时,兰考大地正在经受着内涝、风沙、盐碱“三害”,21万亩麦子遭风沙封杀,30万亩庄稼又遭内涝。兰考县36万人,有20万灾民,粮食亩产仅有40斤。内忧外困的侵袭,深深敲击着焦裕禄的心房。
走过一块块展板,我越来越觉得,此时焦裕禄的心情是:人民有难,心不甘;人民有苦,心不愿;人民有险,心不安;人民有怨,心发颤。他怎样凝聚起一颗颗散了的心,重整旗鼓,改变面貌?来到焦裕禄那辆自行车前,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自行车已经很旧,就像我父亲健在时爱如珍宝的那辆大金鹿,陈旧却锃亮。自行车已经很破,破得似一尊老古董,大概像跟随焦裕禄的人说的,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都响。据说,焦裕禄接手时,别人已经骑了11个年头。县委的同志曾说,焦书记你身体不好,还是坐着县里唯一的一部车子下村镇走乡村吧。而焦裕禄回答得斩钉截铁:小汽车坐上以后,它开起来比较快,群众跟不上,群众在路上跟你说话,你光看见张嘴,你不知道他说的啥。与群众拉开了距离,就会隔了心,还是骑自行车方便。
焦裕禄下乡,只为听清老百姓说话啊!
就是靠着这辆破自行车和一副铁脚板,焦裕禄在任职的475天里,硬是走遍了140个生产大队中的120个。拖着带病的身体,焦裕禄是凭借着何种信仰、何种精神、何种意志,一步一步丈量兰考的每一寸土地的啊!
站在焦裕禄骑过的这辆自行车前,我似乎看到了焦裕禄顶狂风、冒大雨、越激流、走沙窝、进牛棚、钻草庵、入农户、坐炕头的场景;似乎听到了他与贫困户拉家常、与各级班子深夜商议治理“三害”、与老百姓在田地交流的声音;悟到了焦裕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是不会离开那里”的铿锵誓言……
站在焦裕禄骑过的这辆自行车前,我在想:焦裕禄骑过的这辆自行车,是一面旗帜,它导引每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发现,激奋每个共产党人对使命担当的思考;它是一座丰碑,见证着身为共产党人,该怎样对待人民,怎样面对自己拥有的权力,怎样把为民服务、保一方富裕落到实处。
焦裕禄啊,他带领人民浴火重生,带领人民走上富裕之路。他倾其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富裕而焦虑而忙碌。他的作为,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写照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使命扎根。
走出焦裕禄故居,电影《焦裕禄》的主题歌在耳边回响:墙上画虎不咬人,砂锅和面顶不了盆,侄儿总不如亲生子,共产党是咱的贴心人。这雄壮,这感味,这语音,振聋发聩,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