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修东的头像

张修东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19
分享

粮票走进了我的收藏室

从事煤矿工作快四十年了,其间有好多的、几经搬家一直不舍得丢掉的收藏品,我都集中存放在家中一间不大的收藏室里。粮票,便是其中的一件。

这些粮票,从印制年份上看,有1965、1966、1971、1978、1984、1986年等;从品种上看,有北京市地方粮票、山东省粮票、全国通用粮票等;从面额上看,有壹市两、壹市斤、伍市斤、拾市斤等。尽管粮票面相开始泛黄,但却是一个时代产物的缩影。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是的,这件进了我收藏室的粮票,真真切切勾起了我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老家读高中,其时是基本上用不着粮票的,即使爸爸从煤矿上捎回了省吃俭用节省的粮票,即使妈妈因为忙于家务、误了我们周六回家带饭的时间,也不会轻易把粮票给我,而是装上半包袱麦子,让我掺和着去饭店换些馒头吃,这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生活了。很少时候,在集市上,有些国营的食品店,一方面要用现金,另一块还要贴补上粮票,才能买到食物,这时的妈妈也是左掂量右盘算,无奈之举才掏出皱皱巴巴的粮票,换得所需之物。参加煤矿工作后,有事回家探亲,想买点较为紧缺的食品带给奶奶,也是到处淘换粮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后来,从事了办公室文字工作,出差进京到煤炭部送审材料,也是先考虑准备一些粮票。粮票,确实是个稀罕东西,那似乎是吃国库粮的人才有的待遇,更是身份的象征。

票据,在物品紧缺的时代,确实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催化作用。后来,爸爸用姥爷给的自行车票,购置了大金鹿自行车,一骑就是十几年,期间,还骑行百十公里回到莱芜老家,着实“卖弄”了一回;那时,我们到职工食堂买饭,也要随身携带饭票、菜票和稀饭票,年节将至,矿上发放了水饺票,更是藏在钱夹里,生怕丢掉了……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在我的心灵上打上了烙印。

时间如白驹过隙,又如风吹云散,一转眼四十年过去了,忽然间觉得好像昨天还在使用粮票呢。眼下,粮票退休了,票据不见了,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网络上日见日新的材料,实体店目不暇接的物品,着实让人感到了时代的变迁,物种的演化,改革的蹄疾步稳……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活的富足殷实更值得骄傲的。我将把时代的产物继续作为珍藏,多少年以后,让儿孙们欣赏,感同身受时代的飞速前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