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亮的头像

贺亮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7/17
分享

与先贤“吵群架”

连续数天清晨,我都用半小时时间快速浏览《古文观止》数十页,阅完即掩卷,该做啥还做啥。接下来一上午,无论做何事情,总觉那些先贤、古代文豪时时站于面前,争着把他们的雄文诵于我听:有太史公口若悬河纵述千古;有诸葛武侯仰望苍穹再陈北伐;有李密一字一泣痛陈心迹;有五柳先生载欣载奔衔觞赋诗;有东坡居士俯仰古今千年一叹……晨读中所阅英华不断在脑海中翻涌,像才与诸先贤齐聚而相谈甚欢,也像与先贤们刚刚吵过一场“群架”而辩声犹在耳畔。

这是最近阅读《古文观止》的新奇感受。

之前我习古文常用诵读法,即如初学稚童般举书朗诵,熟悉之后再加快诵读速度。这样学习有仪式感,如置身学堂般书声琅琅,读到精妙句段处总是情不自禁。这样做的缺点是速度偏慢,且读不了数页便口干舌燥,于是停止,次日从止处继续诵读。另一种方法则是在纸上反复抄录,抄到精妙处,同样沉醉其间不能自拔。这两种方法各有奇妙之处,也令我受益多年,但无法生出上面所说“与群贤吵架”的体验。

读出这种“与群贤吵架”感觉的原因,我想无非如下:其一,浏览的各篇皆是各位前贤震古烁今的名篇;其二,默看速度比朗读快,且这些选文多较短(换作鸿篇巨制会妨碍这种体验产生),可快速浏览通过;其三,这条也可算作要求,要求对所阅读篇目达到一定程度的熟悉—越熟悉,阅读起来越轻车熟路,有限时间内所阅篇章便越多。当阅读者在短时间内“拜会”了足够多位先贤,先贤们便“不服气”起来,纷纷站出与你雄辩,先贤之间彼此似乎也要分个高低,做个了断。

经典果然是常读常新,连阅读体验也能这样“别有洞天”。《古文观止》,叹为观止。

几年前,河北电视台《中华好诗词》节目火爆,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当时尚健在,他作为嘉宾在其中一期节目里郑重向观众推荐《古文观止》。那时赵忠祥走路已显老态龙钟,但思维依然敏捷,出口成章。赵忠祥出身主持,但他在诗、词、古文方面造诣竟不输国内知名的杨雨、郦波等专业大学教授。他那段时间每期好诗词节目都作为“大学士”驻场。在那期节目中,主持人邀请各位大学士向选手和观众推荐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枕边书,赵忠祥荐读《古文观止》并讲述自己数十年阅读这套书的感触。网上资料显示,他随身携带的是一本购于1959年的《古文观止》,他给它包上了书皮,常置于枕侧,翻阅过无数遍。对一本书翻阅数十年很好理解:这本书被翻阅得多了,某篇文章位于书中什么顺序,某篇某段某行位于书页上什么位置,读者都熟稔于心,再加上自己的批注、标记,这本书真就成了一位惺惺相惜的老友,你懂我,我懂你,越久越不能分离。

我也很尊崇《古文观止》。这套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定的古代散文集是被广泛接受的古文选本,尽管有人认为其有遗珠之憾,但仍不失为最优秀的“最美”古文选本。我现在手头有两个版本的该书:一套精装,厚厚的上下两大册,注释非常详尽,接近于辞书类读物了;一套中华书局简装本,也是上下册,携带方便,便于诵读。我们上学时课本中古文数量偏少,甚至连《滕王阁序》、《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都没有收录。更要命的是,彼时我们学习态度成问题,没有认真理解和背诵,导致离开校园时文言文功底仍十分浅薄。这是我后来决心补习《古文观止》的原因。我最初为该书痴迷源自一篇推介它的文章。文章称,它选录了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散文,把它读通,就一定能写好散文了。我出身理工类却喜研传统文化,荒废过的那么些年令我深感无力深耕浩如烟海的历代文言世界,于是这个经典选本便成了我补强古文的良师益友,这套书的独特光芒也令我有顶礼膜拜之感。可惜的是,翻阅多年,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依然肤浅,热爱有余不假,但多数篇章仍磕磕绊绊不得其精髓。

读古代文豪的千古雄文是与他们进行灵魂碰撞的最佳方式,用心研读可直抵先贤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一条便捷的提升修养、学识之路。大师们的绝代风华蕴含于那些文字之间,其璀璨光芒划过历史的长空,一直照耀着阅读者的心灵,似我这样的愚蒙之人便可醍醐灌顶。而今,通过阅读《古文观止》而与群贤时时“辩论”,实乃我这样普通段位的阅读者沐浴先贤教诲的绝佳途径。

喜欢研读《古文观止》的人多得数不胜数,人家一定也各有独特心法、心得。各种读书方法皆有其妙处,能读出殊于他人的趣味便是“不虚此行”。说实话,我脑海里曾片刻间无知地掠过这样的想法:前述读书感受是否意味着自己进入了一个稍高的读书境界?稍后我还是惭愧地止住了这种想法。或许很多博览古籍之士早就有过与群贤“聚会”、“辩论”之类的体验,且人家并未觉得这也值得书写成文字炫耀。我只能这样说吧,与先贤“吵群架”的感觉对于我来说很美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