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龙说凤
聊这个话题,不是因为今年是龙年,来凑个热闹,应应景,而是因为读了陈子展先生给《诗·玄鸟》作注中的一句话:“【按】闻一多有龙凤一文,以龙为夏族图腾,以凤为商族图腾。”(陈子展《雅颂选译》第519页)。
在网上我找到了闻一多的《龙凤》一文。
闻一多写这篇很辛辣的文章是1944年7月。当时一份名为《龙凤》的期刊向他约稿。闻一多痛感“聪明的主编者似乎并未了解这两字中丰富而深邃的含义,只是被这两个字的奇异的光艳所吸引。于是写了此文。
陈子展先生引用闻一多的说法,原文是:“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我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风当做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
在古代,龙、凤和麟、龟被称为“四霊”,它们的排序是“麟、凤、龟、龙”。龙,排在最末尾。可是几千年下来,龙却成了民族的“图腾”。
龙,世上有没有呢?没有。它只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说它“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尔雅·翼》还给了极为详细的描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不过《论衡》却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身。” 龙马大概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吧。按照《广雅》的说法,龙有“蛟龙、应龙、虬龙、螭龙”四种。
这就奇了怪了,分明世上没有龙这种动物,而且谁也没见过。但是古人却将它讲得有鼻子有眼,还把它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至今还把它奉为神明,还要继承和发扬它的精神。这真是搞得人云里雾里。
龙,不知怎么就渐渐地成了皇帝的象征。《易·乾》里有这么一句:“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周易注疏》对“飞龙在天”作了如是的解释:“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尊称皇帝是“真龙天子”。帝王的子孙呢被称为“龙种”。看起来,“龙种”不是人人能做的。
《诗》是我国最早的诗集。可是《诗》却没有“龙”的诗句。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难道龙的传说晚于《诗》?但是,据说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我国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的龙形图案就是8000年前的。
谈完了龙,再说说凤。
凤,传说的瑞鸟,是百鸟之王。又是传说。传说归传说。不过,甲骨文中就有“凤”这个字了。
它长得是什么样子呢?头顶华冠,羽披百眼,形似今日孔雀;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诗经·卷阿》就有用“凤凰”比周王,歌颂周王。
凤与龙,在汉语中常常配在一起构成“龙凤”这个词。它用作比喻贤才。说某人才能杰出就称他是人中龙凤。《三国演义》中有“卧龙”和“凤雏”二人,前者是诸葛亮,后者为庞统,他们都是才能不得了的人物。龙凤,在史书和历史小说中,还往往指某人有帝王之相。《旧唐书·太宗纪》上就有这样一个记载:“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说起龙凤,那不得不说慈禧。在刘晓庆饰演慈禧的一部电影里(可惜忘记了到底是哪部影片),刚进宫的慈禧看见宫里的龙凤图都是龙在上凤在下。于是便问身边的人这是为什么。身边的人告诉她,说皇帝是龙当然在上。她不甘心的又问,那不能把凤放在上面,龙放在下面吗?身边的人说,那是要掉脑袋的。于是慈禧就暗暗地发誓以后一定要凤在上龙在下。
据说,紫檀龙凤多宝阁是慈禧的最爱。为啥?因为雕刻的龙凤图都是龙在下凤在上,而且龙弱弱小小,凤高高在上。
有个成语叫“龙凤呈祥”。它出自《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后以“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
有部京剧也叫“龙凤呈祥”。它是根据《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中刘备过江迎娶孙权之妹-孙尚香的故事而改编的。现在这部戏还有演出呢。
生了一男一女的双胞胎,叫做“龙凤胎”。龙凤胎,喜庆。一儿一女,是儿女双全。
凤,是雄的。那为什么与龙凤在一块,凤就变了性,成了雌的呢?这是很有意思和很有趣的。
闻一多在他的《龙凤》结尾时写道:“事实上,生物界只有穷凶极恶而诡计多端的蛇,和受人豢养,替人帮闲,而终不免被人宰割的鸡,哪有什么龙和凤呢?科学来了,神话该退位了.......”“要不然,万一非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果它不再太贪睡的话。”
我补充一句,狮子早已醒了,而且贪睡的陋习也早已革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