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微凉,我跟着作协的前辈们来到越溪采风。登上王干山,一路就走到了油盐寺山门下。只见大雄宝殿坐落在山峰下,周围绿树郁郁葱葱、林木葳蕤,大殿雄伟。
油盐寺,位于宁波宁海县越溪乡的王干山村。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旧名崇寿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为延寿寺,有近千年的历史。
接待我们的师父仙风道骨,满脸和善,我向师父询问,这禅寺为何叫做“油盐寺”如此接地气呢?师父颔首一笑,娓娓道来。
要谈起油盐寺的名字,还得从王干和尚说起。唐朝的时候,天台的国清寺里有个王干小和尚,驾船去普陀山礼佛烧香,不料在回程的时候,遇上了风暴,小船在海上颠簸许久,飘飘荡荡最终搁浅在一座山旁的海滩上。风暴已过,阳光灿烂,风和日丽,王干小和尚发现山高百丈,有许多岩石,向附近渔民一打听,原来这里是宁海境内,此山名为石头山。
王干小和尚回到国清寺后,向自己的师父讲述了海上遇险、劫后余生,遇到石头山的经历。师父沉默一时,低语道:“你此番历劫磨难,未伤分毫,那石头山上必定是佛祖指引,是你修行佛缘的好去处。”王干听从师父之命,来到石头山,在岩壁之下建起寺庙,取名石头寺。
“石头寺?那油盐二字是何由来呢?”我又疑惑道。师父淡淡微笑,“施主,请随我来。”跟着师父来到大殿左手边台阶下的空地,只见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油盐洞三个大字。
师父告诉我,王干和尚做主持的那个朝代,当时石头山的农民们虽说在海边,但是油和盐却是稀缺物品,也不会自己制油,只能购买;因为官府不允许私自制盐,盐只能以海水充当,海水又苦又咸。农民们因为缺油少盐,很容易生病,无钱治病,只能去石头寺求助住持王干和尚。
王干和尚慈悲为怀,经常救助百姓,也常在佛前祈求,希望佛祖普度石头山的穷苦百姓。也许是王干和尚的善心感动佛祖,某天,石头寺旁边的岩石洞中竟然流出油,旁边一个洞中则溢出盐来。王干和尚发现后,急忙用葫芦瓢来舀,不多不少,三瓢油三瓢盐,之后便不流出,须等第二日才有。王干和尚把这些油和盐都分给了石头山的农民们,老百姓终于解决了缺油缺盐的现状。
就这样,石头山上的百姓们享受着免费油盐的馈赠数十年,王干也变成了老和尚。因为年事已高,他收了一个小和尚为徒弟,王干老和尚便不再自己去舀油盐,把这个重担交给了小徒弟。小和尚年纪小,爱偷懒,天天去舀油盐,觉得辛苦,便想着直接把洞挖大,直接舀多一点,可以多用几天。哪知道这一扩大,这岩洞中竟然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且之后再也没有油盐流出了。
小和尚急忙去报告师父王干,老和尚一听气的差点晕倒,双手合十拜在佛祖面前,口中念念有词:“我佛慈悲,赐我油盐,如今徒儿贪心,佛祖收回油盐,我等当以此为戒,再不敢妄图索取,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为了谨记油盐得而复失、贪而不得的教训,于是王干老和尚把石头寺改名油盐寺,原来流出油盐的岩石上刻上油盐洞三字以警世人。而老百姓为了纪念乐善好施的王干和尚,把石头山改名为王干山。
原来有这样的美好传说,我这样想,于是来到了油盐寺下,殿前有一空地,向前便是围栏,栏外便是大海,近处是四方整齐的养殖塘,滩涂上是现代海滩养殖科技,原来贫苦的百姓早就可以科学利用滩涂养殖发家致富了。
抬腿步入大雄宝殿内,一眼古井映入眼帘,井口石壁上刻有唐代古井四个大字。井口有一个大脸盆的大小,上面盖着井盖,掀开井盖,井中可以看见清澈见地的井水,估约水深不到2米。听寺中师父介绍,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冬天饮用还有余温。想来这古井水也得这王干山油盐寺佛法庇护,让僧众香客在潜心礼佛时可以解渴。古有油盐洞救苦救难,今还有古井甘泉滋养来客,令人不禁感叹,这神奇的油盐寺啊!
出大雄宝殿,从右手边拾阶而上,来到圆通殿,抬头一看,当中一个千手观音,手执法器,庄严慈悲。周围是各具神态的观音佛像,或坐或立或躺,或驭龙或渡海,姿势各异,栩栩如生。原来这是宁海籍雕刻家、非遗传承人黄才良的作品,全部由宝岛台湾阿里山神木——桧木所制,木材耐腐朽,会散发芳香味,纹路美丽,质地良好,同时木材耐湿性强,加工后有光泽,是台湾针叶树中的一级木材。殿中央供奉的千手观音木像据说高5.6米,比普陀山的观音木像还要高大,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观音木像。
一边惊叹于佛像精美绝伦,一边步出殿外。这时,远眺滩涂海洋,沧海桑田,身处静谧的油盐寺,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回想着师父讲述的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的故事,我更醉心在世外桃源一般的仙境里,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