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丰子恺《还我缘缘堂》,知道他十二三岁时画人物谱,印制画本“所用的纸是雪白的连史纸”。让我想起了2017年在福建连城拍摄的连史纸制作过程的画面。
2017年国庆长假恰逢中秋,我们本是慕名去福建连城姑田镇拍客家公王庙会的。但听连城县科协邹善水老师说,离庙会场地200米的地方有一个手工生产“连史纸”的作坊叫美玉堂,历史悠久,很值得去拍摄。
在家曾经听懂书画的朋友说过安徽宣纸,没听说有连史纸。我百度后才知道,连史纸,素有“寿纸千年”之称。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有几十道工艺。
遇到这个原生态的手工作坊,很有缘分,不能错过,必须去拍摄一回。
中饭过后,我们一行四人就往姑田出发。美玉堂设在一栋有些陈旧的老屋里,老屋青砖黑瓦。大门是敞开的,邹善水老师领着我们走进这栋老屋,老屋集生产、办公为一体。办公室兼接待室显得非常朴素,两张办公桌,三张沙发,一张茶几,办公室显眼位置上挂着“美玉堂”三个硕大的字,还有周铁农、张全景等几位领导视察美玉堂的题词。
美玉堂的主人邓金坤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邓金坤先生是福建省连城县百年纸作坊“美玉堂”第十一代传人,也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城纸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据他介绍,连城纸曾是全国五大书画纸之一,明嘉靖年间,连城人开始用竹料造纸,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穿过接待室再往里走就是连史纸的造纸车间。有四个工人各站在一个四方的水泥池子前,池子里盛着面糊一样的浆料,只是比面糊要稀很多。我早年看过、拍过我县碧洲造土纸的小作坊,所以一眼便认出那浆料是捣碎的纸浆。
工人先用木棍将池里的纸浆搅动几下,然后双手抓着一张吊着的竹帘,斜着往池子里一舀,前后轻轻晃动几下,纸浆就均匀地布满了整张帘子。再把帘子往高处一扬,顺势翻了过来,一张半成品的手工纸就落在了压榨台的纸堆上。纸堆已有一尺来高,方方正正,淡淡的米黄色,水还在纸上流动,边沿嘀嘀嗒嗒地掉着水珠。
邓先生介绍说,这个环节叫抄纸,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术含量的一环。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烂了;抄厚了,等到焙干,纸就烧糊了;尤其怕抄得不均匀,厚的地方纸浆堆成疙瘩,薄的地方一揭就穿孔。如何做到厚薄适度,平整均匀,没有别的窍门,靠的是眼和手的一种感觉,就像宋代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一样,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熟能生巧境界。
做手工纸的原材料是毛竹,从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几十道工艺。春夏相交的时节,把脱尽了壳又还没长成的新竹(也叫稚竹)砍回来,锯成几截放在石灰池里沤烂,然后把纤维捞起来慢慢洗干净,剔除杂质,经过捶、蒸、漂等几道工序,变成纸浆,再做成半成品的纸,放到压榨台上压榨,最后进入烤房焙干。说起来轻松简单,事实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讲究,容不得半点马虎。
邓金坤说,400年前,连城县遍布造纸厂,清末鼎盛时期,姑田镇当地有480个纸槽,上万人从事造纸行业。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机器造纸的兴起,手工纸作坊不断受到冲击和挤压,许许多多作坊都先后退出了市场。连史造纸作坊和大多数作坊一样,昔日风光不再,坚守连史纸的仅剩下“美玉堂”。一些手艺人也纷纷放下本行,走出乡村,加入到外出务工的大潮中。现在会手工造纸的人也不多了,美玉堂里最大年纪的近八十,最年轻的也四十多岁了。当初,邓金坤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忍耐着孤独与寂寞,惨淡经营着他的作坊。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担心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这么好的连史纸不应该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上消失。
听着邓先生的介绍,我们不知不觉就到了烘焙车间,烘焙车间也只有四个人。焙纸(也叫晒纸)是抄纸的下一道工序,烘焙是在高温的环境下完成,正在焙纸的师傅姓蒋,今年60多岁了,尽管是赤膊上阵,但还是大汗淋漓。他笑着说,干我们这一行有“检纸的先生,抄纸的匠,晒纸的伢儿不像样”之说。只见他从潮湿的纸堆上剥下一张纸,先用手指按住一角,然后用长长的毛刷一托就轻巧地将湿纸贴到了焙纸壁(也叫火墙)上,再用毛刷上下一挥,左右一抹,整张湿纸就服服帖帖地粘到了焙纸壁上。蒋师傅说“刷纸一定要小心,用力要恰到好处,劲道一大,薄如膜的湿纸就会被撕破,纸就浪费了。”看到蒋师傅用毛刷娴熟刷纸的样子,我心里想,民间常说能耐大的人“有两把刷子”,也许就源自于宣纸的烘焙工吧。
蒋师傅很早就学做纸,一做就是大半辈子。纸厂里的师傅大都如此。蒋师傅说,看起来挺容易的活儿,需要的却是造纸师傅一生的造诣。“有三年才学到皮毛的,有几十年还出不了师的。”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手工纸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美玉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随着连史纸名气打开,不断有图书馆寻上门来,美玉堂连史纸已经在古籍修复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邓金坤说,目前全国有上百个图书馆知道美玉堂。2000年后连史纸被杭州西泠印社、上海西泠印社收藏。玉版、粉连等宣纸出口日本、韩国及海外的许多华人社区。(在我写完这稿发给邓先生征求他意见时又了解到,2019年5月,连城美玉堂被福建省授予“最具品牌影响的老字号企业”;2022年3月9日,“美玉堂”获得“福建老字号”称号。)
边听介绍,边拍摄,我又转到另一间屋子里,看到一位师傅正在检纸。只见桌上堆着焙干的纸,质地匀细,白里泛着浅黄,凑近闻一下,隐隐飘来竹子的清香。我随手拿一张捏了捏,一股柔软和清凉像风一样从指尖掠过,这回可真真切切地触摸到“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连史纸了。
邓先生告诉我,手工纸最大的特点是不上潮,韧性好,不易碎,不渗墨,不褪色,便于长期保存。摩挲着光洁的纸张,我想起老祖宗发明的造纸术,这种古法制作的手工纸,带着山水与泥土的灵气,草木的清香,经过日光的洗涤和匠人的抚摸,有着长达数百年的寿命。我们边看边拍边听,连史纸带我们重新回到一段历史,触摸时间痕迹,感受那早已流逝的花开花落,云走云飞。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下,附近庙会的锣鼓声也停了下来,美玉堂的师傅们都要去庙会吃饭,该下班了。我们原本是为拍庙会而来的,我们要感谢邹善水老师,让我们与连史纸有了一次全方位的触摸。我们和邓金坤先生道过别,驱车驶出村庄。这时,村子里的路灯也亮了,庙会的方向传来一串清脆的鞭炮声,虽然我们肚子里有点饿,但脑子里对连史纸的前世今生却装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