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古称龙泉,有着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60万人口,314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遂川人,对家乡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也喜欢以一个对话人的身份静静地凝视遂川……
这里有源远流长的经典古韵,岁月峥嵘的红色历史,灵秀惬意的山水风光,触动舌尖的浓郁乡味,更有那可亲可敬的乡里乡亲,……一切足以让人心旌摇动,百转千回。
古之韵
站在堆子前镇鄢溪古村,远远地望着黄氏正亮堂,蓝蓝的天空下,一排古建筑在翠竹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精神。慢慢走近,双手触碰斑驳的墙体,雨雪侵蚀的刻板绘画,井然有序的“九井十八厅”,历经沧桑的青砖黛瓦,聚敛财气的厅中“天井”,时逾百年的女贞,鹅卵石铺成的巷道,由于潮湿而长的点点青苔,所有这些都诉说着这里虽然久远却曾经有过勃勃的生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风孕一方美。书香遂川,崇尚教育,书院文化兴盛。离正亮堂不远的燕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前后用了13年时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书院布局讲究,回廊曲折,错落有致。轻轻推开书院的大门,栋梁上的“鱼跃龙踞图”,栩栩如生,还有墙上那四个大大的行书“终身乐境”。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穿着素衣的孩子正襟危坐,手里捧着书本,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诗词,先生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抚着胡须,在学堂里转悠。朗朗读书声穿透天空,飘向远方。你一定想不到,隐藏在山野之中的燕山书院实行分班制教育,从启蒙教育一直到县学都有,换而言之,燕山书院在当时已经具有近代高中的办学水平,这在全国都实属罕见。
川之秀
来到遂川,一定要去登海拔2120米的江西最高峰“南风面”。南风面因山上常年刮南风而得名。
南风面有个村子叫阡陌,在大跃进年代,这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大寨”村,当地村民开山造田,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那片梯田如链似带、高低错落,特别是那行云如水般的线条,潇洒流畅,仿佛那一层层的梯田就如一行行的诗,行行诗句谱写的都是当地先民们勤劳智慧的歌。每到春夏之交,田里灌满水,徐徐铺展开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明晃晃的,如同一面面镜子,倒映着苍翠的青山绿树,好似一幅幅朴实无华的水墨山水画。
山脚下有着冰川时代留下来的地质遗迹“千年冰臼”,由于数千年河水的冲刷,巨石变得雪白细腻,纤尘不染,坐在上面现在还觉得冰雪仍在消融,使人有一种寒冷的感觉。山泉水从巨石周边缓缓流淌,阻隔山泉的石块上印满了苔痕,印出点点鲜绿。在相对平坦低洼的地方,泉水会形成一个个“池”,据说那就是“仙女洗药池”。我们或席地而坐,或手捧甘泉,或采风取景,或定格留影,可随兴而为。耳边总能想起泠泠淙淙的山泉声,泉声极清朗,脑海里就浮现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循声而去,却一直找不到山泉的所在,而我们早已入山,曲径而通幽。远近高低枝繁叶茂,绿意甚浓,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一层盖过一层。偶尔几只小黄蝶飞过,有时在我们的身上驻足停留,充满了亲切。
登上山顶,那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会让你油然而生,还有那绿油油的高山草甸就象一块巨大而完整的地毯,累了,我们可以席地而坐,或是仰天而卧,可以亲吻着大地,和蔚蓝的天空耳语,数着飘荡的白云,如此地自在。山顶上还有南方罕有的寒竹林,秆直立,平滑无毛,叶小而多为青黄色,密密匝匝的,形成了天然的青黄色海洋,也犹如一米来高的断壁,结实得风吹不起半点波澜。
茶之语
水为山之眼,茶为山之魂。遂川的狗牯脑茶,早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就获得金奖。清明时节,来到汤湖镇茶山,拾级而上,一行行整齐划一的茶树带,一匝盖过一匝,正吞吐着点点新绿,嫩芽好似踮起脚尖一个劲往上窜。叶片纤细而紧结,深呼吸,贪婪地吸取空气中淡淡的茶香。远处,雨雾缠绵,氤氲伴着云海踱步而来;近处,茶树由近及远,嫩绿渐变成深绿,山峦起舞,慢慢与远处的墨黛山汇合,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如若在山顶小亭,沏上一壶地地道道的狗牯脑茶,叶片在沸水的冲泡下上下翻腾,自由聚散,宛如历经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放眼望去,几个茶农点缀在茶树条带里,她们戴着斗笠,挎着竹筐,食指拇指指间捻着嫩芽尖,手慢慢上提,顺势把刚采摘的鲜叶投入竹筐,脸上洋溢着笑容,乐呵呵地和旁人说着家长里短,时不时还传来爽朗的笑声,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就是陶渊明追逐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茶汤青碧,透过徐徐升起的缕缕雾气,一簇簇嫩芽儿整整齐齐的立在杯底,煞是好看。小啜一口,淡淡的苦、幽幽的涩、清清的香,顺喉而下,纯纯的甘甜沁人心腑,馥郁芬芳直抵心脾,顿觉绵绵茶香经久蔓延,倍感清爽,回味无穷。
水之灵
在大汾热水洲,寻找一块平实的石块就地坐下,徒手深刨一个坑,慢慢地就能感觉到砂石烫手,泉水渐渐涌出,指尖湿热,鞋子一甩,裤腿一挽,双脚就沉浸在大自然的温泉之中,卸下一身疲惫,放空自己,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一旁哗啦啦奔流的河水却有点透心凉,抬头便是满目的青山秀林,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
白、水、仙三个简单平实的字眼,组合在一起便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白水仙如同她的名字一般清新脱俗,静静地端坐在碧洲一隅,气定神闲地看着山乡剧变,青翠欲滴的竹山林海,恰似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又像一排排肩并肩手拉手的卫兵。竹林透着那种流动的绿,挺拔茂盛,株株直指云霄。清冽的山泉叮咚作响,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手掬一把山泉,或喝,或洗,都会让人神清气爽。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透着一股童稚而娴静的生气,顿时让人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了不少。水雾迎面扑来,打在脸上,凉凉的,银河飞奔而下,水花四溅,隔着水帘,大山如同一位娇羞的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徐徐向我们走来,流泻的空气中仿佛弥漫着花草淡淡的芬芳,让人未饮先醉,怎能忘怀!
物之美
如果要给遂川美食赋予一个色彩,我会选择金色,金灿灿的金橘果子,黄澄澄腊味十足的板鸭,还有香脆可口的豆饼……
我喜欢在冬日的橘园里漫步。阳光显得温顺暖人,放眼望去,果树透着深绿,点点金橘挂满枝头,仿佛有数不尽的小灯笼在风中甜甜地欢笑,树枝也被压弯了腰,诉说着家乡亘古不变的美丽。绿树金果让人耳目一新,而金橘经过温差的洗礼而变得更加香甜。这里的金橘,果色金黄,皮薄肉厚,汁多香甜。轻咬一口,首先是橘类特有的芳香,紧接着是皮肉的甘甜,又透着果肉的酸甜,慢慢咀嚼,橘香满溢,香甜中透着点点酸,顿时神清气爽。
在遂川,凡是吃到类似于豆饼的食物,都会问其出处,仿佛只有吃草林豆饼,才会觉得心安理得。真是吃豆饼识草林,知草林吃豆饼。恰逢圩去草林,在人山人海的农贸市场上,各种各样一排排的豆饼大集会,定会让你应接不暇。上面镶嵌着黄豆、豌豆、花生、白豆……饼色金黄,薄薄的,看得人有些心花怒放,吃起来香脆可口。
享誉“腊味之王”的遂川板鸭,选用一斤左右的红毛鸭,经过腌制、烘烤、凉晒后形如月琴,咸中带甜,肉嫩骨脆,味道醇厚。相对于板鸭,个人更偏好斋公鸭。斋公鸭,细究其名,充满乡土的气息,土里土气,却很有家乡妈妈菜、农家小炒的味道。斋公鸭其实就是青椒炒鸭,不同的是青椒只是点缀,却也入了鸭子的味道,里面还搁有本地的朝天椒,鸭肉熟而不烂,不肥不腻,咸淡适宜,略带辛辣,很是入味。
客之情
遂川人民热情好客,没事喜欢串串门,聊聊天,喝喝茶,晒晒太阳。我们不喜欢把自己束缚在钢筋水泥般的“囚牢”里,喜欢做常来常往的乡里乡亲,邻里街坊时常走动,说一说家长里短,道一道社会百态。如果谁家有了一道好菜,都会主动匀一些给街坊邻居品尝;如果谁家有了客人,左邻右舍必定奉上家中的美食;如果谁家有啥烦恼困难,乡里乡亲定会聚在一起,帮忙出谋划策。
来遂川做客,茶,必然是家中珍品,连平日里主人自己也不舍得吃的;酒,必然是醇正家酿,面对一桌的美食和各种敬酒词,你会惊奇于主人待客的热情,客醉主醉才算尽兴,这就是遂川人的纯朴。也许,我的乡亲没什么文化,也不会咬文嚼字,但是他们明事理,他们重情义,他们善良感恩,他们勤劳勇敢,他们老实厚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躬耕不辍,汗水凝固在土壤里,历经风吹雨打,梦想就随着庄稼作物的茁壮成长而渐渐升腾,慢慢照进了现实。虽然我的乡亲普通而平凡,但他们在我心中是那么厚重巍峨,像一棵棵历经沧桑的参天大树,屹立在泉江河畔,他们见证着泉江的风风雨雨,俯瞰着遂川的日新月异,演绎着家园厚土的华丽转身!
这就是遂川,我可爱的家乡,一个用再多的文字也写不完的美丽的家园,一个正在改革开放、振翅待飞的绿色古县。遂川正在张开宽厚的臂膀,喜迎八方来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