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文财的头像

康文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3
分享

蒋伯和他的小铺子

2013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草林镇车源村遇见了这个小酒铺。那是一个非常简陋,历经几十年风尘的小酒铺。为方便酒客们进店喝酒,也方便主人照看这间小酒铺,铺子就建在主房的旁边,落在村子几条小道的交汇点上。铺子的老板姓蒋,叫蒋应珠。我拍摄蒋伯的时候,他已经76岁了。

这种铺子,在电商和快递进入以前,只要上了几十户住户的农村应该都有。看到这间小铺子,我仿佛一下就回到了少年。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村子里就有一间。这种小商铺既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又伴随着城乡一体化,产品的丰富,电商经济的发展而消亡。我拍摄它,并不只是引发观者的怀旧情感,更重要的是记录它,记录特定时代农村特有的一种场所。

为了记录这家小铺子,我先后五次来到这里。蒋伯有时在卖酒,有时在编棕绳。人多的时候,店里有十几人,男人在喝酒吹牛,女人就坐在旁边听听村子里外的故事,偶尔也插上一两句笑话。人少的时候,我就和蒋伯聊上一会,也曾坐下喝上一碗。蒋伯厚道纯朴,不善言谈,我只有从他的家庭聊起,才慢慢了解这位古稀老人的故事。

蒋伯生于1937年,他的妻子姓康,曾担任过车源村的妇女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蒋伯对他爱人的工作非常支持,妻子在村里的事情很多,家里的大小事情就全靠他一人承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里面经常要开三级干部大会,蒋伯的爱人作为村干部必须参加会议,但他爱人晕车,坐不了汽车,每到县里开会,她就要提前从草林沿着山路步行20多公里到县城。当年小孩年幼,蒋伯就亲自背着小孩送她母子俩到县城,在散会那天又提早到县城接上他们母子俩,再步行20多公里回家。

蒋伯育有一儿一女,目前,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在镇上买了房做生意。2010年冬,蒋伯的爱人因不慎摔倒抢救无效而去世,儿子和儿媳又常年在外打工, 蒋伯除了农事和打理这间小铺子以外,照顾两个孙子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听蒋伯说,他两个孙子很懂事也非常爱学习,还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孙子去县城和镇里读书之后,蒋伯本可以到镇上跟女儿女婿住在一起享清福的,但他还是舍不得离开这间小铺子,他说这间店铺已开了几十年了,虽然赚不了几个钱,但可以为左邻右舍闲谈聊天提供一个场所,还能为老百姓提供些方便。

铺子里除了卖些零酒之外,还兼卖农村常用的蜡烛、线香、火柴、打火机以及食品饮料等日用品。蒋伯卖酒只是利用农闲时间,主业还是照顾农事。酒铺里有瓶装白酒,有冬酒,还有用米饭做成的谷烧。听蒋伯说,铺子里最好卖的还是冬酒,两块钱一碗,既过酒瘾又经济实惠。村子里的老主顾们茶余饭后,或者午间休息,或者上工前休工后,都习惯进店里来一碗冬酒,歇歇脚,抽支烟,说上几句笑话,既可消除疲劳,又可传递村子里外的信息,还可以联络感情。

记得2015年的时候,我在铺子里拍的一组照片刊登在一本杂志上,我还特地将这期杂志送到蒋伯家里,留给他们家作纪念。走的时候,我还顺便放了一本在小铺子里,也让经常光顾这里的村民看看,一间不起眼的小铺子也能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

蒋伯是一个勤快人,除了农事和做点小生意之外,一有空闲他就在铺子里编棕绳。他说编棕绳是车源村的传统手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会编,还有人家会织蓑衣或编织棕绳床垫,但随着生产生活工具的改变,用棕绳的越来越少,用蓑衣和棕绳床的基本上就见不到了,这种手艺也会渐渐失传。

铺子是蒋伯50多年前建的,铺子老了,影像中的蒋伯也老了。 目前,他的大孙子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大公司做高管,小孙子成绩也很好,正在省重点中学读高中试验班。

我在整理拍摄的旧照中,勾起了我对蒋伯的回忆。坐在铺子里的蒋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透过窗户的光线照在他纯朴担当的身上,仿佛时光就藏在这墙面斑驳的铺子里,在他那沟壑纵横的脸上,岁月悠长,故事悠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