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莲花凋落
孔祥秋
盛唐如这盛夏,苍翠如海,而在这段时光里行走的三位著名诗人,让我爱了这段历史。
他们,都生如夏花,无边绚烂。
李白,总是喜欢把笔举过头颅。因为他的笔是向上的,为了防止墨汁滴落,所以必须一挥而就。他在那大唐的天空上,信马由缰,画一抹云,又一抹云。他的诗是草书,狂放、自由。
杜甫,他的笔就是一杆瘦骨般的竹杖,在阡陌里指指点点。因为他的笔是向下的,所以落墨那么凝重。他的诗是魏碑体,看似规正,却又透着嶙峋,如那秋风里的草屋。
王维,不高不低的笔,平胸而写,齐心而出,见山见水。他的诗不疾不徐,是行书,有竹影,有溪流,由眼前,入心中。起于青绿之气,却又淡去四季之色,就像鹤的优雅和自在,素静而更显高贵。这种纯美的笔风,没有李白的云端傲气,没有杜甫的泥土悲苦,让人越读越安静。
三位诗人握笔的姿势,就是他们的人生。我,偏爱王维的宁静多一些。
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人们在说到王维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说起陶渊明。不错,陶潜有他的桃花园,王维有自己的辋川,虚也好,实也罢,都是一种精神符号,是一种文化意象。但他们诗歌的笔调,却是大不相同的。
陶渊明更侧重于田园,于是,他写种豆南山,他写采菊东篱,尽管百般地辛苦而忙碌着,但依然有除不尽的荒草野蔓,满满的都是苦涩的味道。即使那梦境里的桃花园,那里也是劳作不辍。陶渊明的诗,带着实实在在的汗珠子,咸而苦。
王维则不同,更侧重于山水,虽然他也写五谷,也写耕种,也悲农人,但他的笔锋写意而不写实,写远而不写近。按理来说,王维的辋川比陶渊明的桃花源更真实,是现实存在的,可他却写出了仙境的味道,那是白鹤鸣山涧,那是农人画中耕。王维的诗,是带着鲜亮亮的露珠,晶莹而空灵。
他们两个人同样写暮归,陶渊明的笔底透着说不出的疲惫,而王维的笔端却是那么悠然。
陶渊明,是菊;王维,如莲,他也正如莲一样,一生自珍自爱着。
谁没有过青春?谁没有过激情?王维也曾写铿锵的少年行,也曾写登高的思亲情,可在岁月的风雨之中,他渐渐淡去了抑扬顿挫的起伏之词,归月光,入鸟鸣。
王维,字摩诘,名字由来于著名的在家菩萨维摩诘,是为无尘无垢之意。他,也就一辈子容不得自己稍有瑕疵。情感上,世间传言王维曾与玉真公主有纠葛,于是,为了避嫌,他转身离去,娶了自己青梅竹马的那个她。妻子病亡那一年,王维只有三十岁,他却再也没有续娶。何必泪如倾雨,何必哭如惊雷,一生一世一个人,这是爱的最无尘。大清才子纳兰容若也曾这么说,可他毕竟还有自己的妻,还有自己的妾,还有那个江南波光潋滟的女子。
多情,终究是喧嚣与尘埃。我更敬重王维那份情感上的宁静。
仕途上,安史之乱的时候,王维曾被掳入敌营,逼迫就任伪职,尽管皇帝原谅了他,可王维自认这是灵魂上的不干不净,几次上书朝廷,请求将他罢归田园。政治上的污垢,让他再无心政治。
衣无彩,食无荤,这是晚年的王维,向佛,而不执念于佛理。其实,修行未必青灯古佛,归于自然就是最大的禅悟。在天色染心的宁静中,忘却所有,万般皆清澈。王维心底的清澈,不是泥尘沉淀后的那种清澈。那清澈,一遇风雨,还会沉渣泛起,还会蠢蠢欲动。他的清澈,是欲念皆无的清澈,已入佛境,已有仙气,已无自我。。
他果然是那莲,水中的莲。
上元二年(761年),水塘边的王维,见眼前的那朵莲花,在忽然的风中一瓣一瓣凋落。他自感这是上天的暗示,于是,他给弟弟写下了一封遗书,在那莲花开且落的七月,从容离世。
这是干干净净的凋零,也是一种盛开。他,成了自己的莲花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