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明华的头像

林明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1808/05
分享

历史与现实押韵——《诗画北京》序

李军同志的诗集付梓,为展示北京的历史古韵和时代风姿,提供了一个解读的视角和诠释的版本。

李军同志写诗,在我和与他相识的所有人中,应该算是一桩新奇的事。我对李军同志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20多年前,我从福建省委办公厅调至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工作时,他是民航总局计划司的司长;1996年他任民航总局办公厅主任,是我的直接领导;2001年起,李军同志担任民航总局副局长,2006年到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任党组书记等职,2011年又调回民航局(民航总局改为民航局)任副局长,2012年兼任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现在他专注于航协工作。李军同志20岁参加民航,在民航工作40多年,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在我的心目中,李军同志是我国民航卓有声望的一位领导,是全国政协积极参政议政的一位委员,是我在民航总局工作5年间对我工作、学习帮助最大的一位司局长,又是多年来一直保持君子之交的一位兄长。我熟悉他的刻苦敬业精神,一丝不苟作风,严以律己操守,乐于助人衷肠,也拜读过他编著的《中国民航年谱》和文集《民航研究论丛》《民航发展改革文稿》,非常钦佩。但是,我没有想到,最近一年多来,他居然成为写诗的人。

李军同志写诗,缘起于一次讲座。为了丰富机关生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北京,李军同志2015年10月在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做了题为《北京变迁与发展》的讲座(文字稿已改写成本书的附录)。讲座受到大家的欢迎,后来又应邀到民航其他单位讲过。此时,李军同志萌发了用有限的篇幅和更有效的方式,即百首歌咏来介绍北京建都历史和城市风貌的想法,于是就有了这本《诗画北京》。

我有幸最早读到全部的稿本。不讲领导、故旧,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读完全稿,我的总体感觉是赏心悦目,增长了见识,因此建议他出版这部诗稿,让更多的人得以分享。事后我进一步想到,李军同志的功业不在此处,出版诗集余事而已,好作品惠及更多的人理所当然。李军同志开始比较犹豫,后来下了这个决心。原因何在?我理解,作品犹如作者的子息,既已胎成,也该给个生产的空间和条件。而北京出版社慧眼识珠,是《诗画北京》的助产士和面世的呵护者。

阅读《诗画北京》,最能触动我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弘扬正气,深接地气。李军同志抒写北京历史兴替、古韵新貌,出于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向往,对先民前贤的敬重,对新时代新发展的赞许,因此,正大气象是诗章的底色和主旋律。从诗篇中,我们读出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方面的丰功伟绩,读出了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读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自信心。特别是北京新貌,印证了新时期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能力和内在动力。这本诗集高扬与时俱进的旗帜,弘扬真力弥漫的正能量,为创造新时代鼓与呼,体现了对我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伟大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钩深致远,排沙简金。李军同志酷爱学习,自学成才,文字功力较深,长期在民航总局司局多个岗位历练,并且担任过16年副部级领导。个人独特的经历和学问养成,使他研究和把握问题具有宏观的统摄性、中观的协同性和微观的缜密性。他以一贯书写“庙堂之文”(长期以来,笔下文章大都关乎行业方针政策、发展大计)的严谨、庄重,致广大而尽精微,每一章诗篇、每一段诠释,都反复遴选素材、推敲字句,尽可能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对能抵达现场的场景,都进行过实地考察,不著半句空文;所有诗篇承载着丰富的文史知识,梳理纷繁提纲挈领,向读者呈现最本质的内容,真知灼见闪烁其间。因此,集中诗篇堪称北京建都的“诗史”。然而,严谨并非板滞,写实不是笨拙。这里仅举一例。诗集中有一首诗写承德避暑山庄,从地域角度看跟北京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作者从清时各帝每年到避暑山庄避暑和处理朝政,避暑山庄的功用是紫禁城的延伸的实际出发构思该诗,这表明作者处理问题的视野开阔和驾驭题材的能力。我认为,这部诗稿诗梭编织之机,是附录中的长文《古今融会 交相生辉——北京建都历史与城市发展》。换句话说,诗集以此为经纬,全部诗章是次第、高低地悬挂在这一经纬线上的金、石、土、革和木、丝、匏、竹,神思风动,八音和鸣,汇成了时代强声。

第三,玉盘跳珠,明白晓畅。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现当代社会,还有许多人喜欢吟诗、赋诗,而且有些人喜欢写格律诗。我们知道,格律诗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讲究用典和语言的雅致、音乐性,但随着时代的推移、语言的发展,有的汉字音韵变化很大,给格律诗的创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李军同志不去较格律诗的真,诗篇以五言押韵表达,这在形式上大大解放了自己,更有利于拓展诗思、提高诗性。整本诗集,内容深刻,包罗宏富,语言精练准确,清新明快,可读性强,一改所谓诗章的高冷形象,让大家喜闻而乐见。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言:“像智者一样思考,但像常人一样表达。”我认为,李军同志做到了这一点。

第四,诗意盎然,得其三味。诗歌讲究意境。所谓意境,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好的诗歌,有诗意的美,伦理的善,认知的真。通读《诗画北京》,我感到李军同志在力求诗性、诗味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如《孔庙》中的句子,“汲泉涌文思,触柏识奸佞”,写孔庙中清高宗赐名“砚水湖”的古井,相传进京赶考的举子祭孔后饮了该井水,会考时将文思泉涌;写明代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孔庙最大的一棵柏树下,被树杈揭掉乌纱帽,几年后树上长出一个树瘤,看似一只龙爪抓住了一个人头,“触奸柏”由此得名。举子进京为博取功名,严嵩也是进士出身。《孔庙》全诗只有八句,可入诗的素材太多,作者撷取这两个传说,诗思诗境意味深长。

又如《八一大楼》,全诗为:“巍屹昆泰峰,檐脊盘金城。浑然炉熔色,国强赖军雄。”前两句以昆仑、岱宗巍然屹立,万里长城蜿蜒盘旋,形容军委八一大楼的楼体、屋檐。第三句从楼体颜色,联想到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冶炼了无数硬铁精钢。第四句,从强军生发复兴中华的强国梦。全诗意境深邃,情感激越,正气昂扬,读后令人为之一振,催人作为。

再如《中南海》,全诗十六句,后八句为:“蓝海衬脑海,瀛台瀛心强。丰泽丰四面,怀仁怀八方。勤政灯火明,金阁升紫光。鼓号遍神州,坚核大举纲。”作者将蓝海(中南海的泛称)、瀛台、丰泽园、怀仁堂、勤政殿、紫光阁这些中南海内的著名景观、建筑剪裁入诗,其名称所赋予的内涵,因诗意而丰富扩大,因写实而情景交融,因憧憬而超越时空。阅读此诗,我们形象地感受到了中南海作为党和国家中枢的地位和作用,感受到我们党不愧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坚强核心。同时,我们再次领略了李军同志诗歌明白晓畅、玉珠落盘的韵律之美。

还可以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在这里要加一句,我认为李军同志对每首诗的诠释都非常用心,这些篇章知识密集,短小精悍,文字如秋水明漪见底,与诗章正文相得益彰。

《诗画北京》既是李军同志诗歌的滥觞,又是初步的丰硕成果。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即一个人该如何丰富其生命姿态,尤其是一个有相当资质的人,该如何使自己的生命多姿多彩。我认为,但凡伟人也好,庸夫也罢,每个人心中实际上都囚着一匹小兽,这匹小兽遇到适当的机缘终究要破笼而出。如果一个人终其一生将这匹小兽闷死在心中,这与其说是其人胎杀了小兽,不如说是小兽的奔突、挣扎加剧了其人的终结。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桂源铺》,诗曰:“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对于这首诗,人们赋予了很多解读。我想,诗中的溪水与我所说的心中的小兽,差可比拟。我们可以从李军同志诗歌创作中得到启迪。在写作《诗画北京》之前,李军同志与诗歌创作无缘,充其量是在繁忙工作之余,偶尔读些诗词舒缓一下紧张的心情,这还谈不上是专门的鉴赏。后来李军同志通过写诗,释放了心中的小兽。诗歌使他空中漫步的愿望成为可能,诗歌丰富了他的生命意象,诗歌成就了美好的现实。把小兽闷死在心中固然不好,但我们也应该选择好小兽破笼而出的机缘与方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纵情声色犬马,醉生梦死,就是小兽突围最坏的选择,当以为戒。在这方面,李军同志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作诗需要机缘,读诗也一样。李军同志精心酿造了一坛好酒,有缘而相遇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太行牵燕山,虎跃上高磐。石浑偕潮白,龙腾下福湾。关口通朔漠,邻族互往还。拓出连广夏,沧海暨大原。”(《“北京湾”》)一册《诗画北京》在手,北京前世今生的万般风情皆备于我。“且向洞庭赊月色”,“隔篱呼取尽余杯”,岂不快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