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周秀玉2019年8月31日凌晨2点38分平静、安详地走完了她短暂而漫长的一生。
母亲是小学高级教师,一辈子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困难中的坚韧,充实中的平凡,体现了她生命的价值。这两天在悲痛中回顾母亲坎坷、艰辛、负重、奉献的生平,确切感到母亲有三个慰藉她的方面。
她的第一个慰藉是事业有成。母亲一介弱女子,新中国成立初期,摆脱旧观念束缚和家庭拖累远离故乡,独自从宁德县城关到周宁县的穷乡辟壤任教十三年,固然有生计的需要,但那时也不是没有其他选择。这里寄托着她对新生活的憧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母亲先后在周宁和宁德两县9所小学教过书,其中办过两件最难的事。一是1953年只身开办了周宁县玛坑紫竹坑小学;二是1970年开始筹办宁德蕉城第四小学,就是现在的宁德师院附小的前身。她开办的紫竹坑小学,当时被树为全省边远山区发展教育的典型。1958年母亲作为先进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蕉城第四小学充实、扩展为宁德师范附小后,组织上委任她为校长、书记。母亲坚辞,强烈要求上级选派校长、书记,自己改任副校长、副书记。母亲长期担任各所在学校的领导,但从来没有脱离教学岗位。她所任职的学校都是先进单位,她个人也多次获得组织上的褒奖。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上有两句话:轻尘足岳,坠露添流。说的是尘埃以自己的细微增加泰岳的高度,露珠以自己的渺小拓展江河的浩瀚。用这两句话来比方母亲很贴切。
母亲的第二个慰藉是得到社会的关爱。她为人善良真诚,严格自律,爱护、关心她的学生和同事,能力微薄却乐于助人。在工作中和退休后,一直与社会保持着和谐关系。认识母亲的人,都认为她是地地道道的好人。母亲在宁德城关4所学校任过教,退休多年后年事已高,在街上走路,过去几十年的老同事、老学生、认识她的人,包括他们的晚辈,碰到她都热情招呼,嘘寒问暖,还记念着她过去种种的好。白发萧疏的同事、学生搀扶着耄耋老者平安回家,这是街市上让人温暖,动心的一景。
后辈的努力是母亲的第三个慰藉。她在周宁工作期间,条件艰苦,只能把年幼的我带在身边。姐姐放在老家,学业耽误了,母亲很内疚。后来条件好些了,领着我外甥读书,促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母亲对我各方面要求严格,使我在高考恢复后有条件走出家乡。就我个人来说,有20多年正厅级领导岗位的工作经历,成为中国民航几个领域的专家,出版了8、9本著作,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专业书法家。这一切母亲有的知道,有许多都不知道。但这一切都不重要,母亲最看重的是我秉承她为人处事的原则,保持着乡村子弟的本色。母亲对她的孙子非常慈爱,他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中、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是令她最开心的事,并鼓励他读博士。
今天,写两句话与母亲最后告别:
慈恩教泽,滋新松寸草,艰辛历尽;
夕照朝晖,仰懿范嘉行,玉振金声。
(原载2019年9月7日《宁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