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小白的头像

苏小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9/24
分享

青海游记

一、访日月山

清早醒来,撩去窗纱往外看时,西宁大街空旷。

昨儿一天,车子一路西进,一忽儿是绿绿的树,一忽儿是黄浊浊的河流,一忽儿是高山、土墙的房和风日中的牛羊,行行复行行,到达西宁,已是下午六点多,然而太阳依然高大,蓝的天上,白云如汽艇,而透下来风却是凉,陡然大有秋的况味,顾不得赏景,也不吃晚饭,匆匆直赴华侨大厦,倒头休息。一觉梦醒,透窗而望,远处大山在透明空气里,显出高峻,山顶慢慢披上一条飘浮的光带,那红的光带与云团结在一起,抹得山色透出红晕来,像藏族姑娘脸蛋上的“高原红”,依在窗台只感觉凉爽,却不见风吹——是空气里的寒,浸濡身体。一番洗漱早餐毕,便有导游喊要乘中巴前往日月山。

陪同导游是位新疆小伙子,个子不高,眼睛却亮,国语讲得好。

中巴出西宁一路西行,穿越湟源峡谷是一条刚修好的高速公路,车行平稳如轿,同行者个个兴致很高。路两边的山皆绿意盎然,山与路之间多挺拔的白杨,白杨之间则是麦田和油菜花田,天上太阳银亮无比,放射着一道道银针,透过车玻璃剌得肉疼,穿过几个隧道,导游讲前面要到日月山。

日月山又叫赤岭,去湟源县城西南80里,藏语名“尼玛达娃”,蒙古语称“纳喇萨喇”,皆为“太阳和月亮”之意。遥望赤岭,一派猩红,在绿的草原之上微微隆起,眨眼之间若隐在草丛之中的藏族姑娘。赤岭呈“凹”形,野性又柔静地躺卧于唐蕃古道旁边。据资料,赤岭属祁连余脉,长9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因西去便是青海湖,故有“西海屏风”之称,是大陆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分水岭,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车子缓缓停下。行客步出,高原风一吹,野旷天远,青石板一样蓝的天下那些云宛似刷于之上的白漆,或浓或淡,浓时营营团团,淡处丝丝缕缕,甚至飘荡得很细了,依是岿然不动,然而明明是有风,草一律倒伏下去,旅人的衣裳也吹得飞扬。看行客好似各个皆是放轻脚步,却陡然走得快极,不大一忽儿,跟随三五游人之后,便也就登上日月山。风,吹得狂大,去望天上的云婉然凝住一般,如缀如联,竟似美玉宝石,伫立日月山回望是阡陌纵横,田舍依依,前瞻是辽阔草原,牛羊成群,故有言:“登上日月山,两边不同天”。

赤岭之所以改名日月山,据说是缘于文成公主。

相传唐时,松赞干布派使者丹朱尔到大唐联姻。唐大臣为考验其智慧,特出三题难为丹朱尔。一是将五十匹母马公马混在一起,让其区分。丹朱尔就用饥饿的小马放进马群,凡能喂小马奶的便是母马;二是选出一百名女子穿着同样的服装,里面混有文成公主,让其选出。聪明的丹朱尔知道文成公主平日爱戴鲜花,便放出一只蜜蜂,蜜蜂落在谁所戴的花上,那戴真花的便是文成公主了;三是将散了的珍珠用丝线串起来,但珍珠的孔却是弯曲的。丹朱尔便在珠子一端抹上蜂蜜,取一只蚂蚁将腿上系上丝线,放入小孔中,蚂蚁吃蜜,便带线出。三道难题丹朱尔都破解完毕,唐太宗才许文成公主入藏。临行时,唐太宗为宽慰文成公主,特用黄金制作一面日月宝镜,据说,通过此镜,可以看到长安城风物与家人。和亲队伍行至赤岭,即将离开唐朝国境时,公主站在山颠,东望是良田万顷,杨柳成行,炊烟漂渺;西望乃茫茫草原,牛羊点缀,天高云淡,一时引动思乡之情,于是公主让人拿出宝镜观看。果然,镜中瞬间便展现出长安巍峨的宫殿、繁华的街市与分别的亲人,公主一时思绪万缕,肝肠寸断。正在伤怀悲苦之时,文成公主猛然忆起联姻通好的重任,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下山谷,摔在东的是日镜,摔在西的是月镜,二镜化为日月山。山下有溪,名倒淌河,传为公主流下的眼泪,此河由东向西汇人碧波万顷的青海湖。后人怀念敬仰公主,便把赤岭叫做日月山。现在日月山上仍有二亭,东为东亭西为西亭,皆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站在日月山上,凉风荡胸,头顶层云,恍惚之间,犹见和亲队伍遥遥西去,风传马嘶,草掩驼铃,一时间远古旧事与眼前景物交炽于心,百感杂集,其状莫名。唐 陈陶诗《陇西行》云: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二、访青海湖

午后过日月山,车行青藏高原。

望处平坦无垠,草棵疯生,牛羊偶见,一只鹰,在浩荡天云下,孤傲的飞。三五藏民骑马而过,车继续前行,忽见大片大片油菜花开得正繁,如整片金黄的云锦平铺大地,路边有蜂箱或帐篷,成群蜜蜂乱哄哄直往车玻璃上飞撞。远山上的云团,忽白忽墨,白时休闲舒展;墨处万马齐喑。天色时阴时晴,光怪陆离,变幻不定。正惊疑间,猛然见着车右遥遥处有一堵青山,山色黛碧,如耸凝起的蓝色水晶。不知那山为何名,问导游,却答曰,青海湖。

那明明是一堵青山,为何竟是湖呢?

原来肉眼观湖,那青蓝湖面隆起起伏,便类似一痕山脉,愈前行那“山体”愈显得大,在乌云飞渡和绿草颠摇之间,宛似镶钳颗大宝石,也如一面柜镜,沈静湛蓝,柔和之中尽透野性,忽然一阵大风横扫过去,望处乱云翻滚,不见青海湖,一时竟如巨人闭上天眼,天空陡然变暗,竟挤下一颗二颗泪来。车子前行。公路两边已少见油菜花田,扑眼而来的,是些乱石草滩,那些石块或大或小,浑无规则,或蹲或卧,千姿百态,出没草间如走兽似栖禽,也如兵卒似战士,在风云突变的天幕之下,在绵延远山的庇护之中,静静演绎暗喻着天地之间的悲喜剧。

这时,只见导游拿起麦克风站起身来,斜倚着座位向大家介绍青海湖古称西海、鲜水海,由于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称“仙海”,北魏更名“青海”,藏语叫“错温波”,而蒙古语则叫“库库诺尔”意为青色或蓝色的海,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又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距今20~200万年前,原是片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至13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从上新世末,湖东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来注入黄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东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现尕海、耳海,后又分离出海晏湖、沙岛湖等子湖。加上气候变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北魏时青海湖的周长号称千里,唐代为400公里,清乾隆时减为350公里,现青海湖呈椭圆形,周长300余公里。

一壁听导游讲解,一壁透窗辽望,天色还是忽晴忽阴,晴处但见远山逶迤连绵,起伏蜿蜒,在云彩点缀之下,好像一道苍翠的围屏,这里那边,成群的牛马驼羊宛似飘动的斑斓野花,也如积雪流川,在绿草和棱石间竟是将一张大写意的塞外山塬图平铺过去,苍茫雄阔。乍然忆起民国诗人基生兰诗《青海》:

西瞻沧海枕雄关,烟雾茫茫难往还。

鲛室遥开澎湃内,驼峰远在有无间。

青光遍绕河湟地,碧色浑连日月山。

记得绿波曾饮马,夜来胡月照弓弯。

忽然车拐入湖边,下得车来,阵阵凉风袭来,让人陡然觉寒。

远处湖水掀起浪花,如飞起的海鸥,扬起飞落,栖息奋起。湖水拍岸,击打有声。众行客散落站着,去赏那湖,忽然狂涛怒起似魔如鬼,耸然弓立张牙舞爪,已而喷沫溅花,似犬舌蛇信,湖面有时蹴起若鲸鱼翻背,有时偃息仿佛鱼鳞片片,黑云腾起时森森然不知何物,风云退尽处一汪碧蓝澹澹无涯。众行客见湖水变化莫测,鬼神难定,便无一人敢去近前,只在码头上拍几张照片。天下雨滴,淋淋漓漓,我也恐衣薄着凉,便已跟随三五游人纷乱钻进中巴。凭车窗观湖,风起则湖面一半黛青一半银白,细雨如镞,剌射无声。展眼之间,一波滚来,藏青里隐着雪白,浪头参差交错,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正诧异时,猛然见着那潮头早一头撞进湖边垒垒碎石间,粉身碎骨,化为飞沫。风息浪退,回卷有声。乍然一股飓风掀浪,声吼如雷,壁立似墙,排山倒海,一路奔腾压来,真似将整个湖水全部飞卷起来。但见地上游人惊呼不已,个个皆要抱头鼠窜,大浪摔倒,砰礴出声,浪花四溅,如礼花燃尽,纷纷凋落。那些个原先胆大不进车里的行客,早被泼得通身精湿,耸肩缩脑,逃奔过来。抄得咏青海古诗几首如下:

其一

荷戈来塞外,薄暮上孤城。

海楼青天立,山连白雾平。

番童冲雪散,野马啸风鸣。

一片秋烟起,遥闻去雁声。(清·来维礼)

其二

关山万里远征人,

一望关山泪满巾。

青海城头空有月,

黄沙碛里本无春。(唐·柳中庸)

其三

阴山铁骑角弓长,

闲日源头射白狼。

青海无波春雁下,

草生碛里见牛羊。(元·马祖常)


三、放马金银滩

吃过高原裸鲤,喝罢青稞酒,复乘中巴沿环青海湖公路往金银滩草原进发。

天,竟然大晴,成片成片白云或结联一起若羊群,或悠然独处若匹马,蓝蓝的天空微波不兴,湛澈如镜,一时恍如天上青海湖,人行其中,真幻不辩。“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我愿流浪在草原,跟在她身旁……”有行客唱起王洛宾先生《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支名曲。车子行行,从东面侧看青海湖边曲曲弯弯蒙上一带银白,那是积淀的盐吧,如围脖子上洁白的哈达。公路是新修的,车稳如轿,然而时不时会被成百上千羊群围困,喇叭再鸣,羊浑不张慌,一挨一安详走过。

金银滩草原西依宝山、青海湖,南傍西海郡遗址三角城,东北高山峻岭环绕,麻皮河从中贯穿,北岸草滩盛开着金露梅,故称金滩;南岸草滩盛开着银露梅,谓之银滩。每逢夏天,金花银花争相绽放,黄橙橙银亮亮联结成片,金银滩草原由此得名。跟随着天上白云,地上羊群,车子行过飘扬着的五彩经幡,万道阳光从中穿透,金的银的绛的靛的斜光扑眼而来,一时犹似坠入绸缎窝里,异彩纷呈,目不暇接,正疑惑身在何处之时,车子戛然停下。

金银滩大草原到了。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风吹草低见牛羊”行客一边浅唱低吟,一边放眼四望,金银滩草原在两山之间,草原上盛满了阳光、歌声、帐篷和马。人在阳光里走动,脸上闪烁着纯净的光芒。在蒙古包里坐一忽儿,喝杯奶茶,听牧民唱一支两支歌,出来后身子陡然矫健,便跃上大马驰骋草原。风在耳边吹,云在头顶流,一条小河默然远去,前方各种野花儿,招摇小手。策马徐行,天空倾倒,浮云与羊群在极目处分辩不清,棕黑相间的牦牛,星星点点的骏马,在青草与繁花之间,缓缓移行,一派安祥静谧。太阳西去,阳光明银之中透些金红,与金滩、银滩相互辉映,美轮美奂,迷离神幻。据说诗人王洛宾先生就曾在这片神奇浪漫的草原之上,与好姑娘卓玛相识相爱。二人白天一道放马奔驰,晚上一同去看露天电影。。。。。。忽然,听同行者叫一声“卓玛,你在哪里?”斯人已去,肥美的大草原惟余下行客无尽瑕思与行将离去眷恋的眼神。


四、西宁一日游

晨七时,服务员叫门,方醒。

按照安排,上午要到西宁博物馆参观。西宁老博物馆原是马步芳的旧宅;新博物馆则是日本人投资兴建。马步芳,时人称之为“西北王。其旧宅,也即马步芳公馆,始建于1942年6月(民国31年),耗资30万大洋,取名“馨庐”,二字由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因公馆内许多建筑墙面镶有玉石,故亦称为“玉石公馆”。坐中巴十分钟左右到。馆中收藏多以陶器为主,陶器之中多彩陶。青海古文化以马家窑文化和宗日遗址文化为主。其中馆内仿制的民和喇家遗址很是憾人。这遗址位于黄河岸边民和县喇家村,属齐家文化遗存,于2000年初夏发现。遗址内有14具人骨,死者状态各异,年龄不同,多数为未成年人。从遗骨姿态来看,一个成年人似乎在保护身下的4个小孩,还有一个跪坐在地的母亲像是保护怀中的儿子,由遗址所存可以看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灾害夺去了这家人的性命!久久站在仿制的遗址前,宛如听到万丈怒涛的巨响、看到灾难来临人们的惊愕错乱与亲情大爱,颇是感动。

馆中导游重点介绍了织绣、塑像和建筑艺术。

下午四点要去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家访采风。因饮青稞酒多了些,兴奋不能成眠,开窗,任风吹吹,便赤裸上身,穿一短裤,高吟诗句。四时正点乘中巴车前往互助县,一路凉风爽雨。行车途中,导游教行客接侍土族人方法:伸脖接受哈达、端杯右手食指点青稞酒三下撒酒祭天地人,然后捧杯喝下,擦杯交回,等等等等。车停。从一家庄园里涌出十几个土族姑娘,手捧洁白哈达,口唱土家民歌,站门前迎接。天上有灰云,风一裹一裹来,清爽逼人。院落四周皆是金黄房子,房里放有一床,床上有桌。游客先围院落坐下,观看土家青年男女安召舞和轮子秋表演,然后选出一人为新朗与土家姑娘共同演绎土家婚礼与民俗,惹得众人笑声不断。闹得尽兴,被主人让进房里围桌盘腿而坐,有土家姑娘端来手抓羊肉、鹿角菜,水煮兰豆等民俗餐,边听姑娘唱歌,边饮青稞酒,其乐融融。可是,我竟看到一个土族小女孩子,脸蛋皱红,依门而立,一眼一眼往房里看。走过去,问她是否上学。她说,不再上了。又问在家做啥,她说,卖香包。看时,她脖子上挂满大大小小各种式样的香包。如此年龄为何不去求学?到底惦起老家孩童,也是一般年纪却在土地上奔忙种田或在市场买卖小东小西,一时间再也快乐不起。买了小女孩子几个香包挂在脖子上,喊上几个同行,想要到小女孩子家中看看。女孩子答应,不想,我们一走,后面跟的人却是很多,拉起长长一个队伍。天,飘起小雨。女孩子家在大山根儿,沿土路而去,看到烧制的土砖垒砌的屋子,这里的屋没有后脊,看起来比较单薄,随女孩进到她家,院子里种满向日葵、苹果树和沙果树。为了防寒,窗皆是两层玻璃,她家境看样子倒还算富足,知那是旅游带来的效益,然说到底小孩子辍学终归不大好。

晚上篝火晚会,至很晚才回西宁。


五、游赏塔尔寺

八点半时,乘旅游中巴前往塔尔寺。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出生地。宗喀巴大师将佛教的大成、小成、本教揉合一起,创立了黄教,也叫格鲁教,因为宗喀巴大师在传教时头戴黄色桃帽而称黄教。黄教共有六大寺院,塔尔寺为其一。相传,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

天色清爽,一路说笑到达塔尔寺。

下得车来,环视一圈,但见周围八座平缓山峰,类如八瓣莲花,塔尔寺建筑散落山间。这些宫殿、佛堂、扎厦以及庭院高低错落,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气势恢宏,据统计大略有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建筑多为汉藏结合式风格,匠心独运,巧妙完美,其中一座金光闪耀,异常夺目,导游说,那便是大金瓦殿。

大金瓦殿,绿墙金瓦,金碧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

其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据资料,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 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之地。相传宗喀巴大师降生地长出一株叶显佛像的菩提树,公元1379年,大师之母按儿子叮嘱,以菩提树和狮子吼佛像作胎藏建成一座石塔。宗喀巴大师圆寂后,他的施主和弟子,捐赠白银700多两,将其改建为一座银塔。此塔是覆钵式构造,其形制和特征与北京妙应白塔极其相似。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塔身周围都镶嵌宝石、翡翠、珊瑚、玛瑙、绿松石等,并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顶有一鸟,鸟嘴中据说有一颗释迦佛牙舍利。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触目惊心。后来,又在塔外建寺,寺外建起大金瓦殿。整个建筑雄伟庄严,气势非凡。

在寺前八座塔下照几张照片,闻得那八座塔分别有名为:莲居、菩堤、法轮、天降、降魔、争息、祝寿和涅磐。殿前有虔诚藏民信陡磕十万长头的,其专注不舍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塔尔寺有艺术三绝:堆绣、壁画和酥油花。其中酥油花原本是一件献于佛前的贡品,藏语名叫“觉安钦巴”,便为“十五供品”之意,是由酥油加添多物质打泥塑造而成,类似于大城中的蛋糕之上的奶油花饰,也有点像各样巧克力,只是题材多为佛教人物,当然也有山水花卉等,造形千姿百态,各个栩栩如生。塔尔寺壁画多用石质矿物颜料绘制,或绘于墙壁,或描于栋梁,或画在布幔之上悬挂起来的,画风古朴精雅,画面层次分明,色彩绚丽,妙相灵动,一点点看过后,外边天下起雨来。在寺前宗喀酒店吃过午饭后,匆匆返回。

下午,去莫家街购得几样当地小吃,捎回家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