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前后,天气乍暖乍寒。久未谋面的太阳,终于出来了,一扫漫天的阴霾,天地随之改观,似秋高气爽小阳春,风和日丽。随着疫情悄然消退,居家赋闲的人儿纷纷出来了,像鸟出樊笼鱼归大海,欣欣然奔往大自然。我岂能跳出三界不在五行,自然要携家带口,呼朋引伴,外出一游,而终南捷径便是通向南湖。
自中门入,沿木桥下,看扶栏外的红豆,一串串,一撮撮,灿若朝霞,艳丽逼人。侄孙问是不是相思豆,我含糊带笑点头,一切都不能较真,一旦较真就会没完没了地解释,弄得口干舌燥,还不一定落下好。能吃不,小家伙摇头晃脑追问,我也摇头应道,不可食用,此逗非彼逗。小家伙不信,想伸手越护栏攀摘,被其母喝止,要那干嘛,看看就行了。小家伙撇撇嘴不以为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赏赏红豆,有何不可。侄女是语文老师,不想惯孩子,又怕挫伤孩子的兴趣,便因势利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小家伙刚学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一下子没辙了。我这侄女不是慈母,倒像个严父,从来说一不二。我看气氛有些紧张,便荡开话题, 说我们平日喝的红豆稀饭、吃的红豆面、咥的豆沙包、啃的红豆糕,用的红豆都是食用赤豆或豇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相思豆。孩子一下子懵住了,质问我刚说是现说非是不是不懂装懂糊弄他是个孩子,我尴尬一笑哪敢。
道不同不足与谋,撇下妇孺,我独自迎着朝阳,踩着前边行人拖得好长的身影,无意作践,只是避之不及,正如我的身影一样被身后人踩着。身正不怕影子斜,脚正哪怕袜子歪,走自己的路,散自己的步,想自己心中的红豆。
驻足湖心桥上,捡起扶梯上被人遗弃的一抓红豆,心事隐隐,凝神谛听远处传来的喧嚣,潜心感悟这似水流年,奔六的人了,生命已逝去大半。伫足现实,频频回首过去。湖水无情,依旧荡漾。红豆可怜,断枝红桥。我想,手中红豆若有灵性自会嗟叹,自己也曾红过,而且红极一时,红过了就得让位,并接受萧瑟落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并不是要全部经历才能知晓个中三昧。罗曼罗兰曾言,如果我们不能在苦难中学会成长,那上天会再安排一次苦难,直到我们明白为止。过去的,都是我们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几笔特写,我们可以回望,但无须久持,因为那更加壮丽更为不朽的后续乐章还需我们谱写。
站在那儿,游目骋怀,我却不知如何涉足更远的水域,只得把着防护栏,寻觅母亲殷殷期待的眼神,拈着红豆,心里漾起丝丝的甜意。梦幻中,爱与期待让我不得不驾起一叶扁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即使不懈地向前追寻,但还要不时地翻检那些已为陈迹的收藏。悠着点,走累了,暂歇一会,也不失为美丽,手中红豆依然是风景。
有时,还要学会放下过去,放下不是纯粹失去,而是拥有更多。终日戚戚,患得患失,在重压下生活,很难觅得乐趣。一个人到了忘怀得失的时候,他实际是真有所得了,至少获得心灵的宁静。迈着轻盈的脚步,面带微笑,翘首蓝天,没有一点负重感,心灵是何等清爽熨帖!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推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信守得云开月不明。我们要心怀温暖面向光明,过去的时光就会藏在我们身后。学会超然炼就豁达,珍惜这能创造不朽的当下,那么每一步即使有肩负,也会让清风拂面让微笑做伴,教我们轻松快慰欢度华年。
离群独返的爱人,小步跑到驻足不前的我身边,扬手轻晃,看这是啥?旁人不知,我已会意。二十年前,携夫人游桂林,夜宿酒家,晨起楼下珍品柜台购红珊瑚手链一串,珊瑚珠似相思豆,君心我知,价出得高了,妻心疼不已,直到现在还耿耿于怀,嫌我大手大脚,我知她心仪已久,我不过是逞其心愿而已。妻又弃我而去,他们在前走,我尾随在后,思绪飘忽。
好为人师的人儿啊,见谁都想科普,也不枉手中的这抓红豆。诗词里的红豆,是文艺范儿十足的相思豆,又名相思子、红漆豆、鸳鸯豆,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北方少见,外表非常漂亮,粒粒种子皆呈红色,只有脐眼处纯黑,属经典的黑红配,煞是好看,自古以来都是做首饰的,中看不中吃,吃了会中毒,是名副其实笑里藏刀的种子。而本地公园或马路两旁遍体通红的小圆豆是海红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思豆,缺了那么一点黑脐,做首饰勉强,还是不能吃。王维笔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里的圆豆豆,到底是相思豆还是海红豆,古今学者一直在争论,直到现在还莫衷一是。我心里早已不分彼此,宁可合二为一唤作相思豆。
唐人温庭筠有诗,“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嵌入红豆来喻深入骨髓的相思,只因骰子多为骨制,经这一暗示,情趣丰饶,设想机巧,别开生面。试想想,青青河边草,小姑娘逗情郎,男孩却不解风情,小姑娘心生怨愤,忽灵机一动,拿起玲珑的骰子问少年郎,里边那点红像什么?像不像红豆?愚顽不化的家伙!小姑娘相思入骨了!真是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啊!
五代牛希济的诗,“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一样惹人愁,那是闲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闲愁有多少啊?就地上而言,那是烟草凄迷到处都是;就空中而言,那是风吹柳絮随处可见;就时间而言,那是黄梅雨下个没完没了。由此及彼,想那嵌有红豆的诗句,“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匀圆万颗争相似,暗数千回不厌痴”“双燕归来后,相思叶底寻红豆”“绿杨庭院,共寻红豆,同结丁香”……
想到晚上十五月明,千里明月寄相思,明月下,熠熠发光的红豆,是不是更能激惹出念亲相思之情?那清冷矜持,那孤傲簇拥,那不能明说的心迹。自王维将红豆与相思捆绑一起,后世文人争相仿效,晚清重臣曾国藩也有儿女情长,写有这样的佳句,“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院碧纱。最是故园难忘处,待等亭畔路三叉”,美哉斯言,快哉斯言!而将其写尽写绝的当属王国维,“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相思豆串串累累,本是无情之物,是谁人把闲愁附其身上?“匀圆万颗争相似,暗数千回不厌痴。”这均匀圆润的相思豆,何其相似,暗自数上千百回,也不厌其烦,全因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那番痴情。老王还道“留取他年银烛下,拈来细与话相思”,想把它保存下来,等将来跟她在银烛之下,一颗一颗拈出来细细地倾诉相思之情。老王意犹未尽又言,“纵教踏破江南种,只恐春来茁更多”,就算你把红豆踩破了,在江南种下,只怕等到来年春天,会萌发出更多的相思!这个老王终了跳进颐和园里的昆明湖,殉了故国,陪了红豆。
到了当代,中国武侠小说宗师梁羽生,更是把行侠仗义的观念推向极致,曾口占一绝,“弹剑狂歌过蓟州,空抛红豆意悠悠。高山流水人何在,侠骨柔情总惹愁”。是不是隔空抛红豆、千古惹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