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窝漫记
郎佐民
八月初秋,天高云淡,空气清爽,怀揣着梦想,伴着满眼青翠、不知名的灼灼山花、连天碧草,在山风轻拂下,我们以朝圣般的虔诚之心,踩着红军当年的脚印,来到了久违的旋窝村。
旋窝,是一个闪烁着红色光芒的村落,位于岷县城南20公里处,是岷县麻子川镇所属的一个自然村,因四面环山,地处中央,类似漩涡而得名。这里地势平坦,远处岷山逶迤起伏,山下住着百十来户回汉杂居的村民。1935年9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攻破了天险腊子口,又乘胜追击约50公里,把岷县大草滩和麻子川乡镇等地的国民党军鲁大昌部彻底打垮之后,来到旋窝村回族同胞韩启明家里住下暂时休整。在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早关于回族的民族政策---《回民地区守则》。今天,硝烟虽已散尽,曾经的峥嵘岁月也已走远,但长征精神仍在,红色火种依旧生生不息,激励着更多人勇往直前,昂首走在新路上,红军当年的故事仍在旋窝村代代相传。
旋窝村属于岷县典型的高寒阴湿山区,行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车子向上爬,视野也逐渐开阔,天空蔚蓝的底色,衬着洁白的云朵,恍惚置身高原。脚步绕过村庄,沿着草地行走,时令虽在初秋,但山风不时刮过,使人倍感宁静、清凉。田间,肥沃的大黑土上中药材似乎在暗暗铆劲冲刺,为秋日的丰收积蓄力量,忙碌锄草的农民不时抬头打量着远道而来的客人。站在山巅极目远眺,远处群山苍茫,连绵重叠的山峰,一层连着一层,仿佛大海的浪涛,一波推着一波。由近处的绿色山峦到远处的淡淡雾霭,再到更远处的白色苍茫雪山,让人在秋日的阳光下,浮想联翩,满怀豪情。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流传佳话,一种精神,穿越历史,历久弥新,一种信念,辉映未来,激扬后人。带着满心的向往,走进蓝天白云下飘着袅袅炊烟,藏着无穷神秘的红色美丽山村。来到毛泽东旧居,在不大的展室,我们聆听讲解、观看资料图片和历史物件。步入其中,使人仿佛置身于当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中。展室以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实物图片等形式,再现了革命的艰难斗争历程,震撼之情和仰慕之意令人油然而生。驻足于此,使人感受到一种浩然正气在升腾、一种昂然向上的活力在激荡!眼前不由浮现出土炕上,红军指战员吃着喷香的锅盔大饼;毛主席与回族阿訇丁振邦老教长在兴致勃勃地谈经论道,屋檐下、墙根边年轻的红军战士把手中的钢枪一遍遍擦亮……
历史,垂青深藏在中国西部千山万壑中的这个普通小村;村民,也年复一年辛勤耕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那是87年前的中秋节刚过,旋窝村漫山遍野的蚕豆、青稞漂浮着丰收的芳香,给岷山腹地增添了令人向往的景致。一支既迷惘又疲惫的红军队伍,带着胜利凯旋的喜悦,迎着火红的晚霞翻过主峰近四千米的大拉梁,到达旋窝村后,他们秋毫无犯,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得到当地回汉群众热烈欢迎……吃上热乎饭,补给修养后,他们又整装待发,紧握钢枪,阔步迈向山那边的哈达铺古镇…… 旋窝,名副其实的“红军长征途中第一个加油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虽然只有8句56个字,却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就酝酿、诞生在旋窝村。那是在翻越大拉梁后,红军甩掉了身后国民党追兵的侵扰,脱离了雪山草地恶劣的环境,长征即将结束,毛泽东的心情一扫阴霾,心境豁然开朗,对新的革命生涯满怀憧憬和向往,酝酿并创作的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唱。
走出旋窝村时,天空下起了柔柔秋雨,田地上地膜当归青翠欲滴,茁壮的黄芪、洋芋随风起伏,殷实的蚕豆挂满枝头。似有若无的云雾缓缓升起,青山绿树如水墨般铺展开,氤氲的雾气裹挟着泥土特有的清香从面庞拂过,让整个身体都清透起来,置身这里的人们,以特有的方式感受独属于这里的岁月静好和简单安逸。
旋窝,红军故事、长征精神永远代代相传,永远滋养岷州大地。这里,能够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旋窝,绿毯怀抱里的红色小山村,一方古老宁静的乐土,和谐静谧、资源丰富、红色印记的村庄如大山摇篮里的宠儿,正奋力投身于新时代的历史大潮,因地制宜地促进产业开发,开始新的长征,走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