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兰文的头像

兰文

鲁迅文学院学员

随笔杂谈
202008/14
分享

意境意不尽

一个雪天,谢某人在家举行读书会,见雪正下得紧。谢某问,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侄子说,像空中落下了盐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接着说,倒像被风卷飞的柳絮,“未若柳絮因风起”。谢某哈哈大笑。

这是《世说新语》里的一则小故事,谢某是东晋名人谢安。

“撒盐空中”把雪花看成盐巴,“柳絮风起”把雪花视若柳絮。两者相比,哪个更有意境?谢安究竟笑什么?

盐巴和柳絮都是客观事物,但其意涵有深浅,故称“意象”,“意”是从事物变成意象的关键。自古柳树被赋予了太多的意,“杨柳依依,离恨条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花时雨”,等等。柳树,留人之树,生长着千年的乡愁,垂拂着离人的情丝。

而盐巴,基本上只能令人想到饮食,难以联想到其他诗情画意。相较而言,柳絮容易使人思回千古,神伤离别,生发出悠悠想象空间。

意境是由一个或一组意象引发出来的整体想象空间,空间越大,说明意境越高。艾青有诗叹道:“星星那么多/没有看见它们碰撞。”我们不会就星星想着星星,而会想到这人间,想到芸芸众生,想到人际勾心斗角,想到世界永不太平。而星星那么多,为何不会互相碰撞呢?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有这么一句诗:“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从糜烂伤口处,长出了奋飞的一双翅膀。从树木折断处,生出了倔强的一株嫩苗。不由令人想到海明威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不由想到希腊神话里的悲剧英雄西西弗斯,不断地推巨石上山,巨石又不断地滚下山来,他永无休止地推着巨石上山,没有悬念,没有结果,只有停不下来的脚步。

同样是盐巴,置于不同语境之中,引发的意境不同。语境是什么?指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活着》一书中,福贵背着死去的儿子,走在月光下的路上,悲从中来,作者余华是如何表现这种悲伤的?“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作为农民的福贵,对盐巴有着深厚质朴的情感,他历经丧子之痛,就好像伤口撒上了盐,痛上加痛,伤处更伤。因此,他眼里的月光,不会是浪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会是飞扬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不会是婉约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也不会是痴情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恰是这个像盐一般的月光,十分吻合福贵当时的心境,成为余华的神来一笔,可谓巧夺天工。

在一定的语境中,月光、盐巴是意象,伤口、翅膀是意象,星星是意象,雪花、柳絮是意象。意象,即表意的形象,由它通往意境之路。“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林下、月光、残雪是意象,它们组合在一起,表达了凄清?孤冷?悲凉?清欢?还是别有所指?其意境是什么?

意境因人因时而异。似残雪的林下月光,有人可能由此想到初恋情人,或者逝去的亲人,或者古道边城,或者月光下的凤尾竹,怎能说得清呢?作品本就由作者和读者一块完成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同一个读者,不同时期不同心境读同一作品,联想到的意境也会变化。

“我的心/孤舟似地/穿过了起伏不定的时间的海。”冰心的这诗,令你想起了什么?引发了什么?这颗心是如此的孤立无援,却穿行在变幻莫测浩瀚无边的海洋里,你是否想到了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或者达摩老祖神奇的一苇渡江,还是似尘埃般渺小的一颗蓝色水晶球,似有若无飘忽在无始无终的宇宙大海里?

意境,通俗说是指意的境界。何为意?拆字为“心音”,心里所思所想所感所动——究竟是心想还是脑想?谁知道呢,就当作心想得了。心会说话,是为“心音”,是为“意”。境界有高低,我们常说这诗有意境,这画有意境,言下之意是境界高,境界低了谁还会说“有意境”呢!

至于境界高低,经典之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首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先是痴痴问意,然后苦苦求意,最后欣欣得意。

“它(老虎)累了,俯卧着/铁栏内/一团灿烂的斑纹/一团火!”一团斑纹,突变成一团火,景物变意象,意象生意境。这是一只什么虎?一处何样铁栏?一团哪般火?其中意,您请细细品慢慢会。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