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蓝雪儿的头像

蓝雪儿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12/11
分享

潜隐丰赡的文化脉流——散文集《时光的背影》评论

      毛家成散文集《时光的背影》分为故乡记忆、艺术散文、情感随笔几个部分,涵盖了对故乡历史文化脉流的梳理,对逝去岁月的截留,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解读品味。在收集时光背影的同时构建作者丰富的智慧小屋。

   对于文艺家来说,远离现代文明去追寻真、善、美的希望之地,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毛家成从《一个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地方》起步,收获一切以他关联的,且是最近几年在地方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艺术作品为见证,把属于自己那份“美丽的芳香”,镶进《时光的声音》中,以安抚灵魂、寄托理想并从中获取力量。

 

一、梳理寻根,厘清故乡的历史文化记忆。 

文化,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大姚是文化名邦,人杰地灵、科教发达、文脉独特,在悠久慢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它主要有三个文化的交融,一个是以石羊孔庙为代表的中原儒家文化;第二个是以昙华十八月历为标志的彝族文化;第三个是以金碧唐代白塔为代表的印度佛教文化。

历经岁月的无情洗刷,繁华喧嚣的古城已成过往,但它的历史不该被遗忘。因此历史文化名镇——大姚县石羊古镇就成了作者目光的主要触碰点,《石羊红军桥》、《石羊文殊阁的传说》、《石羊革命烈士纪念塔》、《石羊南北塔》、《石羊观音寺》、《石羊圣泉寺》,生动而自然,就像早就存在于那里,只是被作者的笔收编入内。

作者用饱满的情感和浓郁的乡愁情结,把故乡背在肩上,把乡愁揣进行囊,梳理现今依存的古文化历史沿革,在行走中沿着重大故乡生命之痛不停地吟唱,用饱含热泪的文字怀念故乡,热恋故乡,书写乡愁。

作者在书写过程中,有一点是值得赞扬的,对历史文化沿革的梳理中,暗含文化保护与抢救的意向,以问题的出现为导向,呼唤起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达成文化保护与抢救的共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保护与抢救,找寻流失的记忆,还原历史的面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在《石羊红军桥》里,作者为我们安排一个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桥头哨”,这一座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木桥,终因年久失修,在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之后,被滔滔奔流的洪水冲走。为了沿河两岸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途经桥头哨大桥这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共大姚县委、县人民政府和石羊镇党委政府决定在桥头哨大桥遗址上恢复重建大桥,同时决定把桥头哨桥更名为“红军桥”。并在长达31米的桥面上建盖起亭子,围栏,供过往的行人们休息纳凉。

这样的描写,呼唤起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对红色印迹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保护与抢救中,找寻流失的记忆,尽可能还原历史的面貌,记住乡愁。

 

二、在友情和爱情的不同叙述中,隐藏社会与文化的密码。 

阅读毛家成的散文,最大的感受是真诚。从青葱少年到稳健男子,从莹莹学子到优秀教师,毛家成边走边唱,用饱满的热情真诚颂歌身边的人或事,就是那些令人感动的事,伴他一路成长。在他看来,那是一份信任、一份关心、一份依赖、一份帮助。情就像就像阳光雨露一样,人有了情,才能像夏日里的植物一样茁壮成长,令自己的生活生机盎然,不断焕发出清新的生命力,也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源长流不息...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里;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是他的生活态度。

作家的主体精神是通过对客观事相的描写来呈现的。毛家成的散文集,很多是写生活的事像,有些事相是我们陌生的,有些事相甚至是我们很熟悉的,但他们融入自己的精神主体后,呈现出富有内涵的面貌。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也是通过具像化的描写来实现的。

在《走过高三》中,高三时期的迷惘和恐惧,盼来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热泪盈眶。经历高三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在年俗里感受年的味道》里,“吃年猪饭”是老家农村一年一度中的一道永不退色的风景线,也是老家一年中最为隆重的年俗,写得尤为动情:“冬至节刚过,用不着任何人招呼,几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碾米、磨面、打酒、打扫卫生、请人推算挑选黄道吉日,为杀年猪作一些必要的准备。一旦日子确定之后,又开始忙碌着给出门在外的亲人和朋友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地让他们尽可能地赶回来吃年猪饭。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我最忙碌而又幸福的时候,几乎每天都会接到亲戚朋友们打来的电话......

农村生活的生活富足跃然笔端。

这些场景,都是我们熟悉的,就像在身边发生的一样亲切。散文中出现了“绝望”、“彷徨”,“欢畅”、“欣喜”都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心灵镜像,有的具像还很像是自己的“事儿”。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在解读的过程与自己对话,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

毛家成的散文集中写故乡,写情感,有一些很生动的文字,也有一些动情的部分,他在薄薄的文字里记录着亲情、友情、师生情的弥足珍贵,同时也记录下了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的乡村社会长期存在着“变与不变”的人与事,在对这些“变与不变”的描写之中,隐藏着许多社会与文化的密码,作家对它们的理解,需要更强大的精神主体。毛家成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中国乡村社会那些 “变与不变”人生世相中感悟的深与透。在《父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一文中,几个小情节补叙父亲的命运不济。才华出众的父亲在年轻时“文革”开始而被迫中断学业,从军路上又由于出身不好,政审没有通过,失去了被保送南京解放军指挥学校深造的通机会。

这一段故事,是当时社会中的“变与不变”,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经历。在其中隐藏着社会与文化的密码。作者的理解就是,“那是一段沉重的岁月,是一段沉重的历史那一段经历”,父亲的教诲,亦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普遍心声——

人生浮沉我现在已不在乎更多,我把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了你们身上,希望我曾经留下的遗憾,无法圆满的梦想在你们身上得以实。这倒不是说,我为了什么,我只想让你们明白,时空幽远,但人生却短暂,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希望你们去珍惜,去把握,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三、挖掘风尘已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透射历史发展光影。 

“当谈及这一次中学整体搬迁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时,他说影响很大,特别是就学生而言,很多学生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但他希望老师们能够乐学善教,因材施教,孜孜不倦,用欣赏的眼观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美的一面,努力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一个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地方》)。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因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的建设,涉及到大姚县湾碧乡集镇搬迁,毛家成老师重返就地,在他看来,湾碧中学就是“一个承载着希望和梦想的地方”,说事件的同时也在说史,借用他与自己年龄相近湾碧中学年轻的校长对话,把那段尘封已久的复杂历史事件和人物挖掘出来,在还其历史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又大胆想象和虚构,让人们了解金沙江观音岩水电站的建设移民搬迁中的一些点和面,使人物命运通过对这一文学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化、形象化,透射出历史发展光影。

中国社会“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尽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从未停止过。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

从毛家成的散文集中,我们看到了《山中那一座坟茔》,作者写了命运坎坷丢下两个幼女过早离开人世的阿姑,文中说阿姑“童年的岁月按理来说应该是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日子,而对你来说却几乎没有什么欢乐可言,记忆中只留存着痛苦。你把本属于你的东西,全部让给了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哥哥。”,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 “阿姑,我知道因为你是女的,我的爷爷,奶奶,也就是你的父母亲从小对你就是不太好。由于农村世俗的偏见,再加之重男轻女思想的严重”。

相信在我们的父辈身上,有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作者在描述这一时期历史的基础上,掀开历史的帷幕,还原它的真实画面,这一真实画面,是农村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全息缩影。在特定的历史层面上,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构思,把大姑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予以塑造。大姑的善良和隐忍,成就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封建余毒的影响,以及农村世俗的偏见,致使阿姑度过了悲苦寂寥的一生。“直到现在,每当说到你时,我的父亲总是泪流满面,心里很是内疚,觉得对不住你”。对于大姑的不幸,作者并没有回避家庭因数,父亲的内疚亦是“我”的感激,精神救赎的力量令大姑的形象高大起来,同时也提升了父亲的影响力,使父亲变得真实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小故事蕴含大哲理,耐读耐品。

结束语:《时光的背影》是毛家成多年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灿烂结晶,是他写给故乡的丰富教科书,是他心灵印记和行走轨迹忠实记录。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在文本中寻求着属于自己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不断地突破自我,扎实而不浮躁,真诚而严谨。他豪情万丈去追逐心中的梦想,他激情满怀的培养祖国的栋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