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培育本土民族精神、道德风尚的重要保证,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文化发展的源泉。民俗传统的文化艺术需要积极保护的民族民俗文化,选取本民族群众易于接受和爱护的有着浓厚群众基础的文化元素进行宣传,对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民俗传统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故乡,一个傣家女儿的宽阔情怀
2016年9月24日,作为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电影展精选出12部少数民族电影进行展映。其中,以云南金沙江河谷傣族支系金沙傣服饰文化为题材的电影《火草筒裙》入围展映。
故乡永远是文学工作者采撷灵感的源泉,相对于对出生在高山峡谷之地的少数民族作家来说,自身所处的自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对土地,对山川河流,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尤其这土地即将从眼前消失的时候,他们从心里对故乡有着超乎寻常的崇拜之情,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火草筒裙,是以火草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裙子,是金沙傣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也是金沙傣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在夏季,从山上采摘的野生火草洗净,撮下叶片背面的白膜,经捻线、纺织、染色、晒干、裁剪、缝制等工序制作而成,有很好的透气性和保暖性。
《火草筒裙》的作者马淑吉,自小生活在大姚县城边远的金沙江南岸百草岭北麓湾碧傣族傈僳族乡。马淑吉作作为“大山的女儿”的“文艺工作者”这样一个双重身份,注定了她与普通的作者有着不一样的人文情怀,她把语言当作活生生的有机体,诚实的进行着非虚构叙事性文本中的现实主义写作。马淑吉的三部小说《金沙人家》、《金沙傈僳》、《穿火草筒裙的村庄》,收录了以金沙江沿岸,环百草岭为主线的乡风民情,更多的是叙述自己的故土湾碧乡风土人情,以及散落民间的歌谣,她用鲜亮的目光,欢悦的神态打量故乡,以一颗善良婉美的赤子之心感怀大地,用朴实的语言表现恒定的人文价值立场。
湾碧乡地貌复杂,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高谷深,生态林改乡南部为高寒山区,北部为金沙江燥热河谷地带,受金沙江及其支流侵浊,多呈“V”型峡谷,谷壁挺拔陡峭。
“忽一日,有消息说,湾碧将新建一个电站而被淹没,火草筒裙和那段金沙江那些村庄一起,都将沉落水底”(见《火草筒裙的村庄P:3》)
湾碧地区将新建一个电站,不少村寨讲被淹没,原居住村子的居民面临着搬迁问题,这实际上一个属于生态移民的范畴,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文关怀与绿色循环发展的双重体现。而对于村庄即将消失这一事实,对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怀,对未来不知所以的焦虑,无不冲击湾碧乡民。
金沙江是一个贫瘠而又丰饶的,美丽而又令人黯然的地方,长期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习惯了面向高山抒情,面对土地劳作,在广阔深远的天地间一代又一代吟唱。他们对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根植于血脉的东西从来没有质疑过,当有一天这一切突如其来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出一种来源于物质层面上的生存焦虑,那就是在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中国农民普遍具有的孤独、紧张、焦虑的忧患意识。马淑吉是一个“边缘化了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一方面她热爱生于斯长于斯寄情于斯的故土-金沙江,另外一方面,她又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接受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责任的担当,以一颗赤子之心感怀大地的深情赠与,当故乡即将消逝,被另外一种文化符号替代时,她拿起了手中的笔,站在民族文化与文学艺术的交汇点上,挖掘、保护独具特色的民族心理品质。
三、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之为"艺术"的文化,在当下民族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生存境遇,除了在仪式场景中以实用性功能整合于民族生活的文化元素,在地方性生活方式的延续中也自然而然的进行保护传承和重构复兴,而一些传统艺术主,则处于仪式场景之外,它们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
民间艺术傣族最具特色的服饰是“火草筒裙”,其制作方法是:在夏季采摘山上的野生火草洗净,撮下叶片背面的白膜,经捻线、纺织、染色、晒干、裁剪、缝制等工序制作而成。出生在湾碧傣族傈僳族乡的地区的文艺工作者马淑吉,利用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运用 “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等手段,有效第融入了本民族都是多元文化“民间工艺”、捕鱼”、“舞蹈”、“体育”、“婚嫁”、“民俗”等,为传承和保护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做着努力。
由于现代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火草筒裙因原料稀有、工艺复杂、穿戴繁重和价格昂贵,在大量现代纺织品服装的冲击下逐渐失去生活物品的优势,随着老一辈傣族妇女的去世,会纺织火草筒裙的人也越来越少。更为严重的是,因在金沙江中下游相继修建梯级电站,地处金沙江中游的观音岩水电站的建立,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族乡政府及巴拉傣族古寨涉及搬迁移民。当江水漫过,金沙江沿岸的一些村庄消失,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傣族在内的许多民族文化遗产,或许会随着金沙江沿岸那些村庄一起,沉落水底、濒临消亡。所以保护火草筒裙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为了抢救、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昆明云域天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经过经过多方论证,组织策划拍摄了电影《火草筒裙》。这是金沙傣第一次被搬上大荧幕。随着影片的传播,将对传承和保护珍贵的金沙傣历史文化资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渴求在全球多元文化中特立独行
民族文化是培育本土民族精神、道德风尚的沃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文化发展的源泉。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推动作用。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民俗传统艺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是新时期民族艺术工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中国政府和众多的学者、艺术家们正在努力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以期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得出去,留得下来。
民俗传统的文化艺术需要积极保护的民族民俗文化,选取本民族群众易于接受和爱护的有着浓厚群众基础的文化元素进行宣传,对于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民俗传统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部作品的价值效应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既有作为文学艺术本身的自由扩展,也有作为大众的审美情趣。《火草筒裙》强调即将消逝火草筒裙制作工艺,重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者在中写到了“山上找火草之歌”、“洗火草调”、“挫火草调”、“纺线调”、“洗线调”、“绕线圈调”、“织线调”,这些调子具有口语文学的流动性和现实文学的在场性特征,因此在在语言艺术上显得十分的质朴生动。
《火草筒裙》通过插配图说明,文字叙述,并佐以民歌,生动的把火草筒裙的制作工艺呈现出来。由于现代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火草筒裙因原料稀有、工艺复杂、穿戴繁重和价格昂贵,在大量现代纺织品服装的冲击下逐渐失去生活物品的优势,随着老一辈傣族妇女的去世,会纺织火草筒裙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以少数民族金沙傣服饰文化为题材的电影《火草筒裙》意是在向世人在说着一个故事,向怡萱在昆明经过五年的打拼,成为小有成就的服装设计师。为了传承、保护和发扬本民族的服饰文化,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引入现代理念设计出了既有传统美又有时尚气息的火草筒裙。这期间,她收获了爱情,化解了父女矛盾,重新融入到傣家人的生活氛围里,她也终于意识到美丽的家乡才是她的根。
四、《火草筒裙》入围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的需要,亦是中国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而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金沙江沿岸为燥热河谷地带,由于地处偏僻的金沙江,由于交通不便,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发展,使得他们的文化很少受到外界的关注,但他们依然有着自己相对独特的区域文化,依然在贫瘠而丰饶的峡谷里,散发着艳丽的光芒,他们将古老的傣族服饰与金沙江河谷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发明了一种以将火草掺入麻布纺织的特殊服装工艺,形成傣族妇女身上一道绚丽的风景,妇女身穿鲜艳的“蚂蚱衣”,腰围“火草筒裙”,这样的特点是有很好的透气性和保暖性,既凉爽又方便劳作。火草筒裙结实、耐用、美观,承载着金沙傣历史的变迁、纺织科学的发展、生活智慧的结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感悟,是金沙傣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在《火草筒裙》中,马淑吉通过放眼外部世界和反观民族自身的双重视角,体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艺术特征,选选取自然生活中的物象抒情的载体,将涌动的思潮、奔流的情感寄托在与本民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上,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效应的文学意象。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电影《火草筒裙》,是一部纯楚雄州金沙江边元素的影片,故事渗入诸多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讲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是对美好事物的歌颂。金沙傣女孩向怡萱,从农村到达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思想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她利用在都市学到的服装设计知识,从古老的金沙傣服饰中获得了设计灵感,引入了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了既有传统美又有现代时尚气息的火草筒裙。不但收获了爱情,而且还化解了父女矛盾,重新融入到傣家人的生活氛围里,。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仍是金沙傣最淳朴的女孩,美丽的家乡这里才是她的根。向怡萱毅然放弃了王世豪给她的首席设计师职位,她决定留在家乡,继续为金沙傣的民族服饰做贡献。
在影视《火草筒裙》中,除男女主角选用北电专业演员外,其余角色选自于云南本土优秀演员,湾碧乡高坪子村傣家女李兰和她的母亲、女儿一家三代参加了演出,而且剧中人物金阿婆取材于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族乡高坪子村86岁奶奶的真实故事。拍摄主要场地为金沙江畔红军长征纪念地元谋县龙街渡口,在2018年后将成为水电站库区而被淹没。
因此, 以云南金沙江河谷傣族支系金沙傣服饰文化为题材的微电影《火草筒裙》入围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展映。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亦是中国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