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冉正宝的头像

冉正宝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4/12
分享

在散文的幽光中看见一缕黄金

散文衰败了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对文学的评价从来都是主观大于客观的。而反向思考散文是否兴盛过,倒是可以很客观地做出肯定的回答,毕竟“唐宋散文八大家”时期的盛况,没有人怀疑过。那么梅州地区的客家散文呢?罗可群先生编撰的《客家文学史》里似乎只有诗歌和诗人,比如诗句“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背后的清末著名客籍诗人黄遵宪,给予的评述笔墨颇多,可散文就明显缺位了,更遑论是否存在一个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或领军人物。

可文学史毕竟属于过去的旧时光,当代梅州地区的客家散文创作并不是一片空白与荒芜,很多客家儿女默默地深耕着散文这片土地,用散文笔调歌颂家乡的一草一木,传播客家的乡音和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丰顺客籍知名作家翰儒(本名彭汉如)就是其中的一位。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翰儒笔下的丰顺县黄金镇是他文学创作的轴心,也是照亮其创作道路的心灵之灯,由此诞生了长篇小说《流年河》以及散文集《远去的风景》《岁月有情》等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这两部散文集,更是把“黄金镇”这个真实的地名以及真实存在的一切风物人情,直接嵌入到文字中,嘉应学院文学院张劲松博士的评价是,“既为过往的艰难时世作证,亦为自己的心灵成长立传”,同时“打开了读者尘封已久的乡村记忆,为浮躁时代的人们打通了记忆与现实的精神通道”,可谓是一语中的了。

我对散文的阅读还是比较挑剔的,可是看完翰儒辑入两本书(共67篇)中的近30篇乡土散文,基本就无话可说了,因为这些文字已经深入我心,有些篇目细腻到限制了我的呼吸,大气不敢出,生怕漏掉了那些生动的细节,还有些篇目简直可以进入教科书了,无论是情感意蕴的表达还是散文创作手法的娴熟程度,都是值得大中学生或文学爱好者研磨拜读的,文后附注的发表媒体也证实了我的这种感受,《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副刊刊载了多篇他的乡土散文。

活跃在黄金镇旧时光里的那些接生婆、阉鸡师傅、裁缝师傅、打铁师傅、杀猪师傅、剃头师傅、木匠师傅等,仿佛在他文字中复活了,他们既是旧时光里最受欢迎和尊重的基层人才图谱,也是乡镇和小村舞台上流动的风景。读着这些人物,我的生命仿佛被拉长拓宽了,阅读散文的意义在这一时刻得到充分体现。《乡村最美的人》是唯一一篇同时入选两本书的散文佳作,写了穿梭于黄金镇乡里的一个接生婆,因名字里有花字,当地客家人称她为花婆,“她一脸福相,慈眉善目,耳朵又大又长又紧贴,耳垂厚,更令人诧异的是说话,她说话又柔又细又轻,一开口,像天外来音,听了舒舒服服的,总之整一个观音娘在世”,读到这里,我简直想去黄金镇重新出生一次。

更多的普通人生活在黄金镇的旧时光里,有热心肠划竹篷船的水叔公,有居住在竹林深处孤独小屋里的慈爱大伯,有乐于助人的做火窗(取暖用的手持竹制碳火小炉子)的火叔公,有在瓦窑做瓦的恩爱夫妻,有踏香车(捣碎香粉的农用工具)的幸福满满的男人,有在泉水娘娘处担水或菜园里安静劳作的妇人,有在古巷里吹奏敲打乐器的安然悠闲的村民们等等。他们是翰儒童年目光中最温暖的存在,永远鲜明地活在他的记忆深处,仿佛一处避风的港湾,在凡世杂尘中遇到了风浪,走进如此温存的记忆中就成为人性的一种必然选择。写散文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把记忆中真实的人和感受化石般地保存下来,没有想象虚构与变形夸张,有的是历经岁月过滤出的所有美好时光。每个人的家乡其实都有不愿回望的琐碎人事,但散文家翰儒选择了遗忘,让在他散文中散步的人们也心怀无限美好,我极喜欢这种笔调的散文,因为我悲伤不起,也颓废不起。

黄金镇的山水草木也没有在这两本散文集中缺席,尤其是流经圩镇的那条叫产溪的河流,它波光粼粼于翰儒的记忆中,对于它的爱“是那种流进血液蚀入骨子里无可救药的爱”(书中原文),大概只有感受细腻而目光独到的作家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吧。为此我相信了,每个散文家的脑海里都流淌着一条包裹爱意的母亲河,“小溪一路流来,流出两岸座座村落,流到一处小小的盆地时,便攒足了能量,孕育了一个圩镇黄金镇”,说到底,黄金镇是产溪河生出的孩子,在梅州这个多山多水的地方,100来个乡镇几乎都有一条母亲河相伴,翰儒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替我们把这个特点表达了出来。

接触翰儒先生的作品先是从小说开始的,读过他的《归宿》《家园》和《流年河》,总能感受到一股子淡淡的散文气息弥漫期间,故事娓娓道来,不会为了叙事节奏的要求而牺牲那些需要慢慢研磨才会产生的阅读效果,小说人物也似乎都有散文人物呈现的风格,对背景意境的营造刻画也如散文般的挑剔严苛。阅读了他的这两本散文集后更有一种理解和感悟,原来是一个擅长写散文的作家在写小说,难怪他的小说总给人以隽永的直观感受。

当代梅州的客家散文发出的光目前看还是幽微的,翰儒的这两本散文集让我在幽光中看见了一缕黄金,表面看是丰顺县黄金镇在发光,深入看是一缕珍贵的希望之光在照耀,照耀散文创作之途,召唤更多的客家儿女加入散文创作的队列里来,用踏实可信的笔调徐徐为客家人发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