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培龙的头像

方培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9
分享

爱情隧道


五月真是美好,“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五月最后一天,又是周日。我实在禁不住“春物阑珊逐晓风,芰荷欹角草茸茸”的五月诱惑,怎么也得出去好好感受一下这时令的恩赐。总要找个理想的去处,忽然想到朋友们在微信群里发的“爱情隧道”景致颇有味。朋友们拍摄的“爱情隧道”,铁轨在绿色的拱廊里无限地延伸,彷佛是个绿色的隧道,人走在铁轨的枕木上,拉长的镜头,仿佛定格了一段浪漫的穿越时光。这个镜头很令人神往,我也曾多次路过肥东县桥头集镇,但是从来没有走进这个浪漫而美丽的地方。于是和妻子一道约了两个朋友,打开导航,直奔目的地。
     我们从312国道转石长路,石长路是新修的柏油路,车跑得轻快,人也精神愉快。很快就到了石长路与105省道交叉口,就在离交叉口几百米的地方,路边有个“爱情隧道”的指示牌,我们按照指示牌,左转行进不到一千米,路的正面有一扇牌坊式的大门,门上有四个大大的白色的美术字“爱情隧道”。穿过这扇门不到200米就是“爱情隧道”的景区了。
      这里是一处说它是“景区”或者说它不是“景区”都不恰当的地方。如果说它是“景区”吧,它又不像我们经常到的那种,有大门,有工作人员,有围栏,全封闭,有售票窗口,有检票入口,这里完全开放,一概没有,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如果说不是景区吧,它有确切的“爱情隧道”景区标牌,有能停三五辆车的规整停车场,有仿古式的文字介绍匾牌,有一块百平方米的广场。

广场显得小巧而精致,南侧的背景墙是翠滴的绿竹,绿竹中掩映着洁白的“爱情隧道”四个大字,十分夺人眼球。东侧立有一块常见的匾牌石,石上有鲜红的八个大字:“中国诗歌创作基地”。这个八个字让我对这里一下景仰起来。在这个诗意广场的东侧不到十米就是我们要追寻的“爱情隧道”。

其实“爱情隧道”就是一段废弃的铁路:肥东县桥头集镇依山而建之“山镇”。自镇区沿石长路北行千八百米,过渡漕,有铁路横贯公路,静卧龙泉山麓。沿铁路线南望北顾,两侧佳木葱茏,藤蔓蜿蜒,夹道合成拱廊,诚天然“绿色隧道”也。铁轨斑驳,饱含沧桑。步枕木而南行,渐入繁阴幽雅之境,山泉叮咚,鸟鸣间关,天籁之音,不绝于耳。林木掩映中,见另一铁路线自东北婉转而来,合而为一,若恋人携手,渐至相拥,故美其名曰“爱情隧道”也。

      我是个缺乏想像力的人,怎么一段废弃的铁路就这么成了“爱情隧道”?我带着万分疑惑,走进铁路,踏上枕木。从入口向南,两条铁轨向前延伸到视野的尽头,铁轨两边,绿树葱茏,藤蔓密布,由于铁道废弃已久,长期无人打理,站在铁道两旁的树木,可能是渴盼太久,终于在这个幸福的时代,迫不及待地在铁轨的上空牵手相拥,了却自己相思之苦同时,也给幸福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情怀浪漫的“隧道”。
      踏着一根一根水泥铸造的枕木,无论你是青春年少还是白发苍苍,无论你是英俊小伙还是曼妙女郎,走进“隧道”,几乎都是一样的优雅、潇洒、浪漫,因为枕木规定了你的步幅,都是一步一枕。

为了让每个走进“爱情隧道”,踏上隧道枕木的人,铭记爱情,畅想婚姻,每隔12根枕木,就有一根枕木上就嵌上了长方形铁牌子,一块块铁牌就是婚姻的“里程碑”:一周年 经婚 最初结合薄如经;二周年 棉婚 时间越久越晶透美丽;三周年 皮婚 像皮革一样有点韧性……七周年 钢婚 此铁坚韧而不易生锈……十周年 锡婚 像锡器柔韧不易破碎……十五周年 水晶婚 时间越久晶透美丽……正当我踏着枕木的里程碑往前行进时,忽然被两块铁牌上的文字给弄糊涂了,两周年的婚姻和十五周年的婚姻怎么完全一样都是“时间越久越晶透美丽”,难道两年的婚姻就相当于十五年的长久,还是十三年后婚姻就得重新来过?亦或是当年制造这个铁牌子和嵌装这个铁牌子的人正经历婚姻的迷茫期,有意为之,让像我这样不懂婚姻的人,一头雾水后变成两头雾水?

十五周年的婚姻,晶透美丽,枕木到此,“爱情隧道”也变得通透敞亮了,右侧林莽处突然缺了一小段,隧道至此变得亮堂,此处也几乎是“爱情隧道”的中段,当地人经常从这里上下,算是“爱情隧道”的一个侧出口,出口的下方是一条小河,河边有两个当地人正在洗洗刷刷。

令我惊奇的是就在这个出口的铁轨旁坐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身旁放着一把苋菜、一把艾蒿。从破旧衣着和年龄上看也不像是游客,我们到的比较早,也未发现比我们早的游客。“隧道”林莽密布,蚊虫也多,老奶奶为何在这个很少有人的地方,冷面无情的铁轨旁坐着?我出于好奇,想看个究竟,就默默在老奶奶身旁站着。老奶奶既不像游客,也不像等人,但是又好像是在等着什么。站了一会儿我还是忍不住问:“老奶奶,你多大年纪了?”我正觉得自己问的有点突兀,没想到老奶奶也没介意,还很善谈:“我今年83,砍了点艾和自己种的菜来卖。”原来老奶奶孤坐这里,就是为了等像我这样的游客。

从老奶奶的穿着看,生活一定不容易,我问老奶奶:“您这么大年纪怎么还出来卖菜,家里的孩子们呢?”这一问好像触动了老奶奶,她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了她的不幸经历和艰难生活。

她的家就在路边的村子,家里一直非常贫穷,结婚后和丈夫俩盖了两间草房,三个孩子出世后,家里更加贫困,下雨的时候大儿子拿大盆,小儿子拿小盆,家里没有地方不漏雨。结婚十年后丈夫就死了,他死时,小二才一岁。三个孩子都没念什么书,大儿子念到五年级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在东北,快60岁了,家里负担很重,两个孙子,一个成了家,一个没成家;二儿子也是念到五年级出去打工,现在在山东,家里也有两个孙子,还没成家,家里负担也很重;女儿现在在合肥,几个月回来不到一次。我一个人生活,政府好,给吃的;我自己种点菜,吃不了,就卖两个钱,买买油盐。

听到这,我满心的凄楚和敬意。丈夫死的时候,她才35岁,无法想象在那么困难的家庭,怎么把这三个孩子拉扯大,受尽千辛万苦,把孩子们熬大了,自己也老了,孩子们也都离得远远的了。老奶奶说的没有一点悲伤,甚至还得意地笑着说她的艾蒿长得很好,已经卖了几十块钱。老奶奶的乐观让我震撼,她没有抱怨,没有哀伤,体谅孩子们的难处,感谢政府的赡养,勤勉自己的劳动,淡漠自己的悲伤,坦然自己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一点点风吹草动,就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的,老奶奶的坚强让我不知所言,内心涌动的敬佩让鼓足勇气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我能给你拍张照吗?”老奶奶出乎我的预料,竟然高兴地站起来,理理衣服,面露笑容。可是当我打量老奶奶准备按下快门的一刹那,眼泪涌注眼眶:老奶奶没有右臂,左眼残疾!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面对老奶奶的笑容,我不知道余华先生的“忍受”能不能充分表达我对老奶奶的敬意!

看着老奶奶身边的那一把苋菜和艾蒿,我无可奈何地看看手机和已经走远的妻子和朋友,只能婉言跟老奶奶道别,老奶奶仍然笑丝丝地说:你去玩吧,你去玩吧!我怅然离开,又迎着隧道,踏着枕木,往前走着。前面出现另一条铁路在此汇合,合二为一后向前无尽地延伸,犹如两个恋人携手相拥,走向生活的远方。 

从“两个恋人携手”处再往前走百米,就是“爱情隧道”的终点。“爱情”到了终点,铁轨并没有中断,还在视野中无尽地延伸着。终点处有警示牌,警告游人不要往前走,以免危险。妻子和朋友虽往前走了一段,再回头恰好和我同到终点。

整个“爱情隧道”也就选取了五六百米的一段废弃铁路,尽管两端都是无尽的延伸,但作为景区的“爱情隧道”只是个从入口进还得回入口出。在回程中,老奶奶还在铁轨旁坐着,我毫不犹豫,让妻子掏钱把老奶奶的苋菜和艾蒿全部买下。艾蒿不过二十根,苋菜不超过一斤半,给钱后老奶奶说:“给多了,我要找钱。”我没让老奶奶找钱,拿了苋菜和艾蒿离开,老奶奶还是和先前一样,那么淡然、面露微笑。走出“爱情隧道”,驱车回程。

回家后,我从那把艾蒿中抽了两根放到车上,让它长期放在车内,伴我奔波,馨沁心灵。妻子把那把苋菜炒了,吃后说:“这苋菜真好吃,和小时候吃的味道一样,一直想找这种苋菜,就是没找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