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方培龙的头像

方培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0
分享

找寻石头部落


听同事说他颇费了一番周折去探访了马鞍山市仙踪镇的“石头部落”,这对我太有吸引力了。在历史书上曾接触过“部落”,它通常与宗族、氏族、首领、地域、习俗、方言等有关。今天一提“部落”,我总是把它与偏僻、闭塞、酋长、原始环境等联系在一起。越想象,就越急不可耐,6月1日,星期天,我根据同事讲述的线路,驱车去探寻。
   
从导航上看,距离并不远,也就30公里。当我到达仙踪镇姚庙社区时,虽然看到了路标,但还是问了几个当地的人,到“石头部落”怎么走,因为听说到那里的山路很不好走。令我高兴的是,几个当地人都说有两条路可以进去,路已经修好了,很好走,车可以一直开到石头部落。于是,我就从社区东端的入口进入,过了社区几百米,就是山路。山路弯弯曲曲,两边林莽丛密,路上既无车辆也无行人,开得我心里犯嘀咕“路不会错吧”,但山路两边完好的森林植被倒是很合乎我对“部落”的想象。并没有开多长时间,就到了一座大水库旁,是个三岔路口,但令我苦恼的是往前走,是绕水库的山路,道路更窄,而且路边还竖立一块警示牌:“车宽超一米八的车辆禁止驶入”;我没敢轻易往前走,就根据导航折向右后方,行了不到二百米,向路边的卖桃人打听,他说就是水库上的路往前走,于是,我又掉头驶上了有警示牌的路。这条路好像是刚修好的,确实太窄了,根本没办法错车,还好,没有遇到会车。行了一公里多,进入一个村庄,我向村里人打听石头部落,村里人的回答是“顺路跑,把路跑到头就到了”。这下我放心了,路是对了,而且越往山里走,植被生态越好,人为的开发就越少,越符合我心中对部落的期待与幻想,虽然路窄弯多,却越往前开心情越舒畅。
   
不一会儿,我就跑到了路的尽头。在路的尽头居然有画了线的规范停车位,很显然我已经到了石头部落了。而离停车点不足五十米的是一栋并不高大的红瓦平房,从外观来看房子应该建的时间不长。正在我打量这里的环境时,红平房里走出一位瘦瘦高高的老人,他非常客气地招呼:“进来坐坐,家里有开水。”见老人如此的客气,我也正想进去打听打听。我边走边问:“谢谢!老人家,这儿是石头部落吗?”老人爽朗地说:“是啊!”只见红瓦平房的门头上有一块“红土坂农家乐”的匾牌。我走进去,本打算向老人了解石头部落的情况,没想到老人同大餐桌边的另外两个人在算经济账,我不便打扰,抽身出来,准备自己先看看,然后再来请教老人。
   
在这座红瓦平房的左边,我看到了一块立地广告牌,一半是文字介绍,一半是导游图。我很兴奋地看着文字介绍:“六衖村位于含山县西北部,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2680人。是马鞍山市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也是含山县“绿旅游”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六衖村境内山峦起伏,六衖林场古木参天,绿荫浓密,自然生态保存良好……六衖的村落结构,山野民居,民风民俗,农耕文化等颇具传统风格。这里的村民与村外当地人有着不同的口音和不同的风俗习惯,相传该村的祖辈于太平天国年间为躲避战乱定居于此。村民依山而居,他们利用当地山上的片石垒成房屋,用片石垒田,用石头垒渠,用石头搭桥,他们的劳动、生活都离不开石头,成为神秘的“石头部落”。”从这段文字介绍可知,原来石头部落就是指这个深山里的村庄。

这个村庄与外界最直观的不同就是这里除了这个新建的“红土坂农家乐”的平房以外,所有的房子都是用石头垒成的。在这里,墙无论高低,就是用一片片石头垒上去的。石头虽然大小长短不一,但厚度都非常相近,一般就是2~4厘米。看到石头就那么粗朴地垒上去,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一百多年仍然完好如初,实在令人费解,就是今天的水泥砖墙百年也会剥蚀的堪忧。我曾在一堵墙边试着找一块比较小的石头,看能不能拔出来,石头纹丝不动,很稳固,这让我惊叹这里的人们垒石的智慧,能让那些杂乱无章的石头,在山腰垒那么高的一面墙,不透风雨,稳定牢固,实在无法想象。
   
我看了几家的房子,很少里面现在还有人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墙体完好无损,但是因为长期无人居住,房顶已经坍塌了;就是那些还住着人的房子,房顶也是用彩钢瓦整体铺盖的,很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屋顶了。我有点失望地回到了红瓦平房,准备向农家乐的老板去了解情况,可是老板还在算账,不便打扰。正好此时从厨房走出一个人来,他的年龄和老板差不多,我以为他就是这个农家乐的厨师,立刻走上前和他攀谈起来。
   
从攀谈中得知此人不是厨师,是临时住在农家乐的,他姓江,今年七十三岁,他本就是“石头部落”的人,年轻时当兵离开了家,后来转业到了玉门油田,现在全家人都在甘肃玉门。农家乐就是在他家的老宅基地上盖的,他听说老家变化大,回来看看,住个周年半载再走。
    
据江师傅介绍,农家乐的老板姓徐,今年七十岁,就是他的祖上从桐城逃避战乱来到这里的。徐师傅是来到这里的第八代,他家的老房子是最原始保存最完好的垒石房子,据今有150多年了,从农家乐右侧往上走五十米就到了。江师傅的介绍让我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这座最原始的石垒房,走过两家,过了一座独石桥,小桥后地势较为平坦,有许多高大的树木,大树下掩映着一户人家。迎面是石垒的小屋和围墙,小屋边上开着小门。走进小门,院落已经荒芜了,院落后是正屋。很明显,这房子比我前面看到的房子要低矮一些,但是垒石的墙体却更为精致。正屋的对开大门也比我们常见的大门稍小一点,木门有少许的磨痕,但很完好。可惜,门锁着,我无法进屋,无从知道房内的结构。这房子也是久无人住了,可是房顶的彩钢瓦实在太违和了,就好像一群穿旗袍美女中混进了一个穿西装革履的男子一样让人倒胃口,我怅然若失地离开老屋,回到了农家乐。
   
江师傅又给我介绍石头部落周边的情况,这里的田地原来都种苎麻,后来苎麻卖不上价,都不种了,现在这里的地全被人承包了,都栽上了桃树。因为这里的土地全是赤红,所以这里被称为红土坂。原来山上的田埂、水渠都是用石头垒的。山上的石头原来都非常整齐的,后来被捉蜈蚣的人扳得乱七八糟了。

正在我和江师傅畅谈时,农家乐又来了一辆轿车,下来几个人。农家乐的老板快速出来迎接,并且把来人向我介绍说:“这是我们村的杨书记。”我也上前招呼道:“杨书记好。”杨书记长我两岁,也算是同龄人,谈话还算投机,杨书记向我介绍道:“政府高度重视石头部落的保护和开发,前不久把进入石头部落的路修通了。对于石头部落,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保护,下一步再考虑维修。六衖村的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石头部落是我们村重点打造的一个点。”书记的介绍让我明白了:石头部落的明天会更好。毕竟书记是来落实工作的,我不便多打扰,就客气地招呼了一下便离开了,同江师傅续谈去了。
    
江师傅说红土坂石屋,共有32户人家,大多数人都搬走了,全村现在只住着15个人,年龄最小的也有60多岁了,最大的91岁。江师傅指着农家乐前的那口水井说:“这里的水好,养人,可惜现在的年轻人都搬到镇上去了。”
    
听着江师傅的介绍,看到这里的深山、茂林、红土、石屋、狭窄而蜿蜒的山路,忽然让我想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红土坂石屋的祖先们当年为避战乱,来到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这里,他们用智慧创造了独特的“石头部落”,过上了怡然自乐的生活。他们万万想不到他们的下辈,在太平盛世的今天,逐渐走出了石头部落,走向更加富强美好的社会,过上了他们翘望的幸福生活。而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创造和大自然的恩赐,将会越来越闪耀着生活的光芒,造福更多的人们。
     
辞别江师傅和徐老板,感谢他们的盛情,回到车上,我默默说道:“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当我车行在离别的路上时,我想:那个捕鱼的武陵人有幸走入桃花源,可是他却永远失去了桃花源;而我比他幸运,我有幸走进“桃花源”,还有幸能够再回“桃花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