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宏成的头像

刘宏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23
分享

从平遥县署的对联说起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一副流传颇广的对联(楹联),就挂在山西平遥古城古县署(衙门)的大堂门口。此联提出了为官为民的辩证关系和官吏的荣辱观,具有很强的亲民意识,提醒不要忘记官吏多从井田来,须视民事如家事。为官者对地方很重要,关系到百姓生存和一方安定,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平遥县署是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始建于北魏,曾是县级地方行政公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县衙布局保存了明清两代的规制。在这里游览一番后,我对这里的对联产生了兴趣。

县衙正门的对联是: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世事,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造孽难欺天。

古代县衙有打官司、断争讼的职责。上联谆谆劝告老百姓不要轻易打官司,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包容,多一颗忍让之心,要邻里和睦,与人为善,不要争强好胜。即便赢了官司也会累了自己;下联告诫官员要认真度量分析案情,懂规矩,莫要意气用事,要审时度势,勤勉、清白、谨慎才好与民做主,否则抬头三尺有神明,天理难容。一副对联有劝诫、有警示,既揭示了为民之德,也阐释了为官之道。虽然话语直白朴拙,但也对仗工整,回味无穷。

正门进去是仪门,仪门平时关闭,只在县太爷出巡,恭迎上宪,喜庆节日时才开启。仪门两侧各有一小门,东侧称“人门”,供平常出入使用。西侧为“鬼门”,专供提审犯人或死囚赴刑时使用。仪门对联是: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本联道出了衙门内外情与法的区别,良民享受自由,违法必受严惩。古代把律治刻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案内三尺法”突出强调了法律的威严,国法如山,为官者要秉公执法,不能徇私枉法。百姓应享受“和风甘雨”的生活,不要尝试“烈日严霜”,无“讼”一身轻。

仪门后是大堂,是知县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也称官阁,阁上悬有“明镜高悬”的匾额。门口的对联就是本文开头的那副,上悬匾额题写 “亲民堂”,“民”字多了一个点,据说原意为亲民多一点。

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理,堂上对联是:

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

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这副对联中“愧”字少了一点,“民”字也多了一点,意为给民多一点爱、少一点愧,实在是意味深长。与宅门上的“天理国法人情”匾额一起,时刻警示知县在办公时要“爱民如子”,既要符合天理、国法,又要多体察百姓疾苦。

内宅是知县在公务之余休息、读书、办公的地方,有些涉密或不宜公开的案件也在此审理。从内宅联可见古代官员“八小时之外”的严谨作风:

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

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

从内容上看,既有治理辖区的理念,也就是依据国家律典,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农业和经济;又有做官不能过于教条,应随民情社情而有变化。但是,守住底线是根本,也就是“存公道去私情”和“勿施小恩忘大体”。此联犹如晨钟暮鼓,发人深省。分清公与私、法与情,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县太爷“八小时之外”也不忘敲打自己,遵守做官的本分。

即使在后花园娱乐一下自己,也不能忘记修身养性,花厅中堂的对联是:

鱼因贪饵遭钩系,

鸟为衔虫被网羁。

此联融景于情、寓理于景,犹如警钟长鸣。我想,生活在当今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里,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更要懂得慎独和自省。

大仙楼是保存官印和知县吃饭的地方,是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院落,始建于元代,是县衙中保存下来唯一的元代建筑。门口的对联是:

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

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除了神仙之外,每个凡夫俗子都离不了的生活必需品。而孝悌忠信礼义廉,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没有钱也可以做的事情。此联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道德伦理标准,使人可亲可敬可守可循。

献厅是祭祀萧何庙摆放贡品和知县坐着看戏的地方,对联是:

不求当道称能吏,

愿共斯民做好人。

此联表达的意思是,做官不奢求能有多高名声,只要为百姓做点实事,百姓能认为是好人就可以了。既朴实,又低调。

酂侯庙戏台对联:

酇侯拟律魏相争谏拟争系国家天下,

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

此联赞扬了汉朝萧何、唐朝魏征、宋朝包公、海瑞等四位名臣一心为国家、为百姓谋利益的崇高品格,他们以国家以百姓为天,时刻把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是国家的贤良之臣,为官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联所传达的见贤思齐、崇尚良贤、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扬善惩恶的为官之道,对当下为官者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土地祠的对联是:

凭此衷一秉虚公,不近利,不好名,勤勤恳恳,但求无愧所知,无负所学;

愿斯民共行直道,莫吝财,莫滋讼,浑浑朴朴,庶得各安其业,各遂其生。

戏台和土地祠设于衙署之中,说明当年的县官并不能免俗,但也侧面反映了中国汉民族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应运而生的宗教文化。在汉民族的信仰中,“土地爷”为地方守护神。此联借助土地庙楹联,表达了知县对廉政、勤政的追求,表达了知县期望百姓平安、幸福的美好希望。

粮厅的对联是:

万事莫苛求,只要大家共守此法;

一心惟清白,期与斯民相见以天。

百姓盼望官员们亲民清政,万事不要苛求。只有百姓遵纪守法,官员清正廉洁,社会发展才能呈现繁荣之景。

县丞房中堂的对联:

事以利人皆德业;

言能益世即文章。

说的不仅是为官之道,更多的是为人之道,颇有些“为人民服务”的主旨思想。

还有督捕厅正厅的对联:违法者无隙可趁,行凶犯有罪难逃。督捕厅中厅的对联:只愿厅中差事少,但求世上好人多。等等。

县衙衙门、仪门、大堂、二堂、献厅、大仙楼、花厅、中堂、内室等处有大约20副对联,大多没有留下作者姓名,我猜想应该是各朝各代的县官之作。这些对联大都结合各门、堂、宅的功能与建筑特色,从为政为官角度推心说事,表达了古之贤吏的所悟所感,浅显易懂,耐人寻味。颇有修身立命、忠君报国的励志作用和公生明、廉生威的警醒作用,贯穿了以民为本天下公、为官执法须尽忠的儒家治国的传统观点。“一座古县衙,半部官文化”,平遥县署是古代吏治文化的活标本。

最有意思的是厕所外面也有一副对联:

进得此门静坐片刻四大皆空无烦恼,

离开斯地轻松自在逍遥快活成神仙。

看似是幽默搞笑,细品却也暗含哲理,甚至暗含了为官的哲理。

据我观察,只有一副对联没有结合到吏治文化或者县衙特点,却充满了闲情逸致和诗情画意,还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那是花厅的一副对联:

花荫昼静闻莺语;

厅落春闲有燕泥。

细品这些对联,大都传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某个亮点,其精华部分,值得借鉴和传承。从国家大事到柴米油盐,既有亲民劝诫也有警示自勉,入情入理,也彰显着法治的威严。同时,工整的楹联对仗结合直白古朴的口语化词句,琅琅上口,易于朗读和理解,也便于记忆流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对联的书法也各有千秋,堪称佳品。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的平遥曾是经济繁荣、商贸发达之地,在建制的几百年间据说没有出过一例贪官,我感觉离不开这种多年形成的吏治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对于现在的各级官员来说,平遥县署的楹联文化所反映出的勤政廉政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和法治精神等仍然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衙门虽然已消逝于历史长河,但这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对联会世代流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