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缕缕,燕麦青青,走进“未名湖”,走进读书的圣地。未名湖,位于北大校园内,是北大学子经常晨读的地方。这次,我以“北京大学—贵州省铜仁市社科理论骨干专题培训班”进入北大学习,真是难得的好机会。说实话,到北大读书是我一生的梦想,也是我一生的追求……
进北大进家门
进北大教室的第一时间,班主任陈尔华老师就与我们交流说:“进了北大的门,就是北大的人,从现在开始,你们每一个人又多了一个身份——北京大学的校友。在此期间,我希望每一位学员实现好从干部到学员的转变,从田间地头或办公室到教室的转变,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变……”
听了老师的话,我倍感亲切,也异常激动,亲切的是我们不远万里,长途旅程,背包打伞,来到北大,就像进了自己的家门一样,感到无比的温暖,无比的幸福;激动的是北大有一把光亮的“尺子”,能够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只要进入北大学习,哪怕三五年、一月两月、十天八天都是北大的一分子,都是北大的骄傲,都值得尊重,都值得看好,都是北大的一道美丽风景。这种亲情般的接见与异常的亲和力,让人很快从陌生走向熟悉,转变角色,进入学习状态,就像北大说的:“梦想在明天成真,改变从现在开始!”
面对温暖如春的“家”,面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唯有将学习细化到以分秒来计算。尽管本人记忆有限,但无论如何都得想方设法,踏踏实实地做好学习功课,以最佳的方式争取最大的收获,多一分成绩,多一分收获,多一份荣誉,正如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说:“燕园书香,湖光塔影,北京大学是您永远的精神家园!”为此,于开学的第一堂课,我就在读书笔记的扉页上记下我愉悦的心情——到北大学习是一种幸福!
之后,随着教授和专家们的授课以及与他们的交流,再加上本人的轻松学习,让我对北大有了较多的了解,尤其是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传统精神,更是震撼我的灵魂,一种新的量子流动,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时时都在刷新我的心灵。
追求北大信仰
以前,我常视学习为一种精神,但从来没有听说过当学习为一种信仰,特别是拿到那本《未名湖畔好读书》时,让我感到异常的新鲜,书中很多内容让我耳目一新,我花了两晚上将其全部看完。除此之外,每天早上我都提前一个小时进学校,与几位学员一道,去未名湖畔晨读。每次去那里读书的时候,我都有很多启发,那晨读的风景就像飘飞的柏花,四处皆是,呈现异常的美丽。
轻轻的春风,绿绿的湖水,醉饮花的飘香,洋溢着北大学子的青春梦想。彤彤余漫,朗朗书声,牵引人生的未来,不断孕育着北大奋进的力量。回想三十年前的学生生活,那时我总是起得特别早,拿起书就往树林或河坝里跑,特别是中考前一个月,几乎要将政治、语文背三遍,而且效果特别好。后来,那种晨读的习惯与精神,随着中考结束而慢慢远去,到参加工作以后,就完全消失殆尽,平时即便看点文件资料,或读一本书,也是默看,极少读出声来,一种蜻蜓点水似的过往,让人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感觉。
受“未名湖畔”读书的启发,我将改变读书的方式,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该晨读的时候就一定大声朗读,像青蛙一样,开口就叫得响;该默读的时候一定要默读,不要因为时间与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求知的途径;晚上一定要坚持看书,不要将其当作“催眠曲”,一行闭眼,两行入梦,以致几个月甚至半年都读不完一本书,或者说读了也没起作用。
凝聚北大能量
北大有一句经典之言:“北大是一种能量!”我想,能量的聚集源于文化,文化的积累来于读书。一百二十年来,北大始终秉持以“读”为中心,贯穿学子成长的始终,应是北大的先进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成为北大的精神核心,随时都会迸发出强大的能量,注入北大的学子。
在思想方面,北大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活动基地。1918年,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随之来到北京,但他最终没有去法国,而是选择留在了北大。他在北大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结识了很多人与事,读了许多书,这对他后来开辟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学技术方面,北大有张平文、谢心澄、席振锋、俞大鹏、倪晋仁、张远航、谢晓亮等98名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就是23位“两弹元勋”中,北大校友也占了12位。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女士,同样是北大1951级的校友。我记得在“凉村”读小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地质科学家李四光和核物理科学家朱光亚,对他们那种学习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却是异常的佩服。至于像蔡元培、李大钊、张太雷、茅盾、叶圣陶、余光中、朱自清等北大先人前辈的信仰与追求自是不必多说,我觉得从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能得到无穷的力量,都能接受到无限的光芒。
在继续教育方面,北大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1918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就在北大举办“平民夜校”。那时,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面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危机,面对中华文化与教育的落后现实,他充满信心,用北大的教育资源,为国人点上了信仰之灯,却是一种异常的睿智与开拓精神。由此,北大在中国历史上开了继续教育的先河,并发展成为干部继续教育培训的国家基地。据有关资料:“近几年来,北京大学每年培训党政、企事业单位各类干部3万余人。”能将北大的优良“基因”遗传到各级干部与各个行业领域,正体现了北大能量辐射的温暖与强大。
北大的学习信仰、北大的创造精神、北大的无限追求、北大的科学理念、北大的爱国情怀,让人十分崇敬与信仰!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油然联想到北大的曾经,1919年5月4日,街头一片热血沸腾,学子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而奔走呼号,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如果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子弹”一定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强国的基础。
传承北大精神
第一天进教室,班主任老师就给我们说:“进北大读书,不仅要学习北大精神,而且更要发扬北大精神。从今天开始,北大就要为你们每一位学员建档案,你们的成长将伴随着北大的成长,你们的档案在北大永远都能查到。”我想,虽然在北大读书的时间不长,但北大记住了我们,容纳了我们,我为北大的胸怀所折服。回过头来,我就得从现实出发,容在北大的校友中,永远地追随北大,努力发扬和传承北大的精神。
就这次学习而言,首先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一是对几位教授的授课内容,要不时反复地学习;二是及时翻看读书笔记内容,知言思意,认真领会教授们的思想内涵,弄懂弄通,汲取营养,提升自身水平。其次是开展学习讨论:这次学习班建有一个“微信”群,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继续向北大学习,向其他学员学习,并相互讨论,取长补短,遇到问题,及时请教。第三是学以致用:将这次学习的收获体会,与本人所从事的党史工作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达最佳效果,并从中总结,创新思维,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
读北大,爱北大,学北大,传北大,让北大的能量随时透过我的心灵,不断焕发出青春气息,点燃生命之未来!借梁启超的话说:“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
事业无尽头,前进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