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象山人的头像

老象山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1807/17
分享

页页厚重 满纸春风

页页厚重 满纸春风

——《肥东县志》(1986-2005)读后

刘湘如

 

     (一) 

                   

距今整整一千年前,一个深秋的黄昏,有个生于偏僻乡村的青年,背着一袋干粮和陪同的家人,从一遍长满杂草的旷野,穿过荒凉古老的寒风,踏着干枯沉陷的草塘残荷,风餐露宿,屡经周折,来到京城赶考。不久后,几只喜鹊在他家老树上喳喳报喜:他中进士了!他被授大理评事,继担任地方官,任天长知县,知端、瀛、杨、庐、池等州;直至坐镇开封府衙门,因为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很快名噪环宇,皇帝先后封他为监察御史、户部判官、户部副使、三司使、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等等。死后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我们知道这个人叫包拯,就是闻名世界的包公包青天。他的事迹无疑会被收在很多书里,但是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最有史志意义的一部,无疑是他故乡的一部书,这部书叫做《肥东县志》。

这次的《肥东县志》(1986-2005)收入了很多这样名扬四海的人物,他们像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为县志增资添色。诸如元代余阙,以治军严明、善诗能文而名,时称“贤吏良将”;明代有屡建战功、辅助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官至安陆侯、死后追封黔国公的吴复,清代李鸿章,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倡导洋务运动,可谓举世闻名;还有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积极反蒋抗日的王亚樵;有在1928年参加平江暴动后任红三军第一纵队司令,1930年在攻克湖南浏阳文家市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柯武东;有学生时代参加革命,原中共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张劲夫;有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等等。至于其他各个时代各行各业的名人,以及为抗日战争、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灿若星辰……许多许多的人物让读者通过县志对肥东刮目相看。县志在录入这些人物时,按照古代,近代,现当代,以及各时代的政治人物,经济人物,科教人物,文化人物,有纲有目,分类清楚,篇章有序,这是十分难得的。

作为一个肥东人,常会有诸多自问:“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去哪里?我们有过什么历史?”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肥东县志》(1986-2005)就详细回答了这些问题。它是一个完整的载体,是肥东的历史和现状,存在浓厚的肥东县人的血脉,更是众多人对记忆、文化、传统的传承。

国由省构成,省由县构成,县下面包括众多的乡和村。所以这部《肥东县志》(1986-2005)不仅是国家之一支,也是肥东国民基础状态的佐证。一个县的历史现实清晰了,县县如此,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实脉络就清晰了。对于编撰者来说,这是一项多么艰难而光荣的劳动啊!

翻读着这部县志,我们的目光不觉回到中国历史大书的开始几页,在夏商时期,肥东现在居住的地方叫淮夷族,算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一个群体,到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状况皆胜淮左”。历史风烟吹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废分封立郡县,肥东地区属九江郡。汉武帝时肥东大部分地区为浚遒县境。三国时期属扬州淮南郡。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为梁县。明洪武初年,梁县并入合肥县,属中书省直隶庐州府,合肥为府治。洪武十三年(1381),合肥县改属六部直隶庐州府。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直至合肥县解放,析合肥县为合肥市和肥东、肥西两县。因本县位于合肥市之东,故名肥东……通过这部县志,我们知道肥东县是两千多年前的城民后裔。两千多年的沧海横流,衍生出肥东县的深厚的蕴籍和怡然幽美环境……这里依山傍水,山河秀丽,全国著名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水域45平方公里平铺境内。 “四顶朝霞”素称“庐阳八景”之一,浮槎山为合肥地区最高峰,欧阳修《浮槎山水记》誉“天下第七泉”。龙泉山的龙泉古寺,四周茂林修竹,一泉环寺而流,醉翁品为“全国十三泉”。梁园的鲍明远读书台、古峏塔,包公镇的小包村包拯故居,响导乡享堂任的吴复墓石雕群,长临河镇的余阙青阳书房,桥头集的徐子苓龙泉精舍等名胜古迹也都闻名遐迩,位于撮镇瑶岗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在瑶岗运筹帷幄,指挥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新石器晚期的古村落遗址大城头、大陈墩、包氏宗祠和历史名城逡遒县城龙城等等……

所谓不立文字,无以久远 盛世修志谱,自古成定律。通过《肥东县志》(1986-2005),我们知道肥东的悠远历史和丰富状貌。虽然肥东在解放后也修过几部志书,但毕竟已经陈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这些年变化,使得19862005年的这部县志更显得异彩独放,意义非凡。

修志者,古代称为太史公。做这类事的人要特别认真严谨负责且具有风骨,是要时刻准备为保持事件的真实性而付出一切辛劳甚至身体的。所幸这部县志有一个坚强敬业,不辞劳苦而又知识丰厚的编撰团队,以县方志办主任王培垠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实干家,在数年间几千个日日夜夜中,苦战奋斗,任劳任怨,硬是让几百万字砖头般厚重的县志文本骄傲地面市了。它一面市就引起各界注意。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一位负责人看了肥东县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肥东县志》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值得肯定、值得推崇的有质量、有特色的志书。”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2006年他在温州苍南考察台风“桑美”灾情时特意调阅《苍南县志》,告诫地方干部以史为戒, 在上海市委书记任上专门要求报送《上海通志》以备查阅。可见志书意义,重则千钧。这部厚重的《肥东县志》(1986-2005)是县志史上的重要收获!它所承载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不仅为肥东,也为安徽乃至全国提供出一项宝贵的方志编撰的精神财富。

 

 

                            (二)

 

要对一部庞大的跨度20年的县志作出全面、系统、准确的评价,显然是十分困难的。

我只能凭我的目力印象概括的说,由王培垠先生统筹主编的《肥东县志》(1986-2005),经过漫长的春秋岁月,数易其稿历尽艰辛,以骄傲的姿态梓行问世,无论在编纂实践的继承与创新方面,还是在方志理论的探索创新方面,均是一桩了不起的贡献。《肥东县志》(1986-2005)版自然引起了志界的广泛赞赏,且获得了志书类特等奖,这是极为难得的荣誉,是志书的骄傲也是肥东县的自豪。

纵观全志,思绪迭起。篇目大纲为我们拓展出无限的风光。

我认为篇目是一部志书的框架和骨骼,李泰芬在《方志学》一书中说:“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类标题则为首要”;瞿宣颖说:“凡志之佳恶,不待烦言,但阅其门目,便知其有无鉴裁能力”。

仔细推敲,会发现王培垠先生的编撰团队们在策划设计总纲篇目时,何其细致周到,科学和严谨,为这部志书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不仅反映了我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社会实际情况,还记载了各个地区的气候、地貌、山川、城镇、矿产、动植物等分布情况,成为一个地域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记载的重要资料宝库、文化宝库、知识宝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这次的肥东县志编撰正是这样,无论是肥东的政区结构,乡镇村舍,工业农业,自然地理,山川湖泊,名胜古迹,农田水利,教育文化,民风民俗,名人名典……历数万象,均见编排的有条不紊,明细有节。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肥东县的百科全书!

而更为难得的是,在如此庞杂的分类记录阐述中,竟然能够的从容地运用材料,穿梭自如,突出区位特点,记优势也记劣势,记框架也记细节,记起又记伏,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客观发展和变化。

《肥东县志》(1986-2005)版的另一特点是,门类齐全而细致。我感慨于每个门类编撰的精妙周全,仅举教育为例,它的大体内容就涉及到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师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民办教育、教师、学生、办学条件、教育领导管理、乡镇教育简介等等,按章、节、条、目结构,用述、志、记、传、图、表等体裁进行表述,表随文入,相对集中,插图得当,分类展示,大事记采用编年体与纪事本末相结合记述,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可以感觉到,编撰者花费了多少的心血。除此之外,其他的门类无不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了县志资料真实准确。可谓是调查细致,研究细致,选择细致,编辑细致,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力求准确无误,这不能不说是县志编写的一个重要的榜样。
   
我猜想王培垠的编撰团队成员们是研究过国家标版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一书的,他们的规划设置在“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要求上非常合乎逻辑,全志整体性与分类的相对独立性关系处理的十分妥帖,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甚至在细节上,比如类目的升格或降格,使用的非常恰当。内文的标题简明准确,题文相符,同一门类各级标题从不重复。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关关节节,却可以感觉出编撰者们付出的大量辛苦的智慧和劳动。
    
十分凑巧的是,本人在多年前曾因创作历史人物传纪小说接触过多方面的方志书,我那时发现许多方志书的构成一般都是“三块板”式,即由总述、概述、小序开始,主体篇目主要体现事物本质属性或专业属性内容,辅助性篇目由附录等构成,等等,而这次阅读《肥东县志》(1986-2005)版本时,发现他们对这类传统的窠臼既有革新也有相对的继承,显示出时代的科学性,同时也在规定的基础上显示出严谨性、特色性、创新性。这部县志的整体布局十分讲究,主体也突出,层次清楚,领属得当。包括内文的标题也做到简洁,明晰,准确。作为一部县志,能够做到项不可缺,同时又突出地方特点、行业特点、时代特点,全都鲜明地反映出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王培垠的编撰团队们做到了,而且做的十分漂亮。

设计装帧稳重简洁美观大方,形式和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志书风格和时代格调融为一体,凸现出地方特色和专业特点,是这次《肥东县志》(1986-2005)版本另一项重要的特色。

县志也是一种史书,编著得太频繁太滞后都不是好事,还是二十年、三十年一编更趋近事实本相,编撰者也容易廓清本源。《肥东县志》从1986年到2005年,正好20年,乡心正浓,史实正在,时代的变迁正乎客观。

说到这里,我想起志书方面的两则轶事:一是上世纪末新修一本《上犹县志》,将苏东坡到了安合乡阳孝本家并题匾、留诗、垂钓等情节补入记载,并有苏东坡的关于上犹江九十九湾之诗赫然在目,后来专家们提出质疑,阅遍《南安府地》《赣州府志》《苏东坡年谱》,均无苏东坡游过上犹之记载。成为一个疑团。另外一例,赣县文史资料将朱元璋到过湖心乡,孙中山、蔡元培为湖江夏府留了对联等情况补入。结果,很快被研究者提出质疑,发现其伪而唾弃。

这些故事,更加证实我们这次编撰的《肥东县志》(1986-2005)的可贵性、及时性,以及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意义。

                         (三)

 

几年前,一个学生邀我去肥东的撮镇电站小学,她曾在这里做过教师,一行人站在崭新的校园门口,独我感慨万千,回想起近40年前1975年的那个冬天,雪下的很大,我怀揣着一摞“业余作者登记表”,代表县文化局创作组,带着全县上百名文学青年,冒着冰雪严寒,利用学校寒假在这里举办“文学创作学习班”。生活极其艰苦,大家却意气盎然。没有浮躁,没有物质上的期求,一些肥东青年对文学的热爱几乎成为一种精神图腾。

肥东县文化文学风气有着渊源的历史。我一直以我是肥东人感到自豪。我的父老乡亲有一些普遍的品质不可忽视:正直,善良,勤劳,开放,富有创新意识。可能因为文学蕴含着创新的冲动,所以肥东人热爱文学的很多。肥东现在被评为文学之乡,散文之乡,这个称号对肥东很贴切。
    前面提到的灿若星辰的到肥东历史名人中,只需提两个人就足够了:北宋的包拯和晚清的李鸿章。包拯的廉洁无私刚正不阿,敢于为民作主,不畏权贵,历来为世人称道。凭着皇帝赐给的三口“铡”就可以“先斩后奏”。做了官以后对家里人的要求也很严。他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已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谁要是做官犯了贪赃,死后不得葬进包家祖坟。他是真正的耿直无私,清正廉洁、万世景仰。而他是从肥东文集那个大包村走出的,他身上那种正直不苟的品格,至今在肥东人身上还能找到。还有李鸿章,过去有人笼统骂他为“卖国贼”,今天看这位肥东人可圈可点处很多,他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当然,他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朝廷极度腐朽和国际大环境下已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这次编撰的《肥东县志》(1986-2005)对于肥东的人文历史做了较多介绍,关于文教文化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历和作品都有着专门的较为详细的介绍,这是一大亮点。肥东作为文化教育和文学之乡的特点,从这次编撰的县志里可以明显感觉出来,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县志的一大特色。我们不能不给编撰者们一个大大的点赞。

肥东作为一个历史古县镌刻着太多的文化符号。他居江淮之间,东望京浦沿线重镇,南临浩瀚巢湖,北现八斗风尘中原逐鹿,西接安徽省会合肥市,乃“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重角,天然和地理的熏陶让肥东具备了广接四方的特质。肥东人好客尽人皆知,多年前我在合肥高新区应邀参加一个外商洽谈会,会上有个外商对我说:“我打算到你的家乡肥东投资,肥东人热情、大度、给人有宾至如归的温暖。”仅一句话让我为自己的家乡肥东县感到自豪。态度是一种姿势,他是一种品质与风格,是一种高境界的坚守,肥东人的态度可以影响到辽远的空间,卷动心灵的纱窗,让我们扼守自己的尊严。

而这一切一切的细节和风格,我们都能够在《肥东县志》(1986-2005)版的字里行间随时洞见。

我十分感谢《肥东县志》(1986-2005)版的编撰者们,正是他们用某些精诚的态度打动了每一个读者,每一个肥东以及肥东以外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完美而真实可靠的肥东!一个蓬蓬勃勃向上的肥东,一个日新月异的肥东,一个历史悠久的肥东,一个色彩缤纷的肥东!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厚重的共同记忆,它记录曾经的奋斗与苦难,昭示未来的光明与辉煌。慎终追远,追寻肥东的“根”和“魂”,是肥东县寻找历史渊源、厘清发展脉络,更好地走向未来的动力。

文化肥东需要《肥东县志》。自我认知,文化认同,肥东县人民更需要《肥东县志》之类的平民方志历史记录读物。

编撰者史海钩沉,从故纸堆中找到肥东的历史发展记录和典故,为了今天的大众和读者信手拈来,让今人和后人了解肥东的历史发展和各项知识趣味,累积成有一个层次分明、内容丰富、适应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本土文化方志,这不折不扣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完整的文化结构。

盛世修志,有着几千年历史、历史文化名县、中原文化交融交汇之地的肥东,文化历史底蕴丰厚,可以发掘的历史文化材料很多,相比其它县,肥东本土历史文化和各方面的发展,完全可以从《肥东县志》(1986-2005)版本中得到最全面最完整最权威的诠释。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振奋!

我们有理由为肥东而骄傲,为《肥东县志》(1986-2005)版而骄傲!

人的视力所及的范围能有多远?听力所及的范围能有多大?其实那是无限的,因为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那么今天的肥东人需要什么精神?看了《肥东县志》(1986-2005)版就会产生许多联想,这使我想到上海人为自己制定的精神规范: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这八个字,正体现于肥东,体现于《肥东县志》(1986-2005)版上!

《肥东县志》(1986-2005)版是一页历史,为今人和后人展开肥东的画卷!

《肥东县志》(1986-2005)版是一面旗帜,拓展出本土方志的优秀和豪迈!

《肥东县志》(1986-2005)版是一座碑记,为地方志的编撰竖起一个楷模!

几千年的历练锤炼出肥东无可抹杀的自信,生发出肥东县的永远向上的性格,肥东人踌躇满志,春风满面……

《肥东县志》(1986-2005)版页页厚重,满纸春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