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象山人的头像

老象山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807/22
分享

淮阳三梦

曙色湖

“淮南楚三雄,维扬冠九州”。自从隋代南北大运河开凿以后,位于长江和淮河下游的扬州,更增加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气势了,虽然淮河两岸大小城市数不胜数,然而象扬州这样“南揽长江、北览淮河、气通运河”的城市,却是绝无仅有的。

我来扬州,不是迷恋“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景象,也不想寻觅“明月桥上望神仙”的境地,我所向往的,是久已仰慕的瘦西湖。

我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去见瘦西湖。

当第一缕曙色悄悄降临时,我就悄悄来到瘦西湖身边。这时刻,她的浓密夜色正在消溶,淡淡的雾,浮在水面上,似缕缕轻纱,象薄薄蝉翼。树丛在雾的缭绕中,露出自己的轮廊。微风撩动树影,轻轻摇晃,象在抚摸着刚刚醒来的恋人。

但真正的恋人是湖。此刻,她正在酣甜的瞌睡中……

风吹到湖面上,湖水荡起一叠一叠的涟纹……

我沿着湖堤往前行,风又绕了个弯子,从山上走来,从桥上走来,从塔上走来,从堤上走来,从亭子上走来……

导游告诉我说:那山叫小金山;那桥叫五亭桥;那塔叫白塔,那亭子是钓鱼台;那堤,便是名噪天下的“长堤春柳”……

过一会儿,雾升腾飘曳,弥漫飞散。风吹过去,犹如一群穿着白色裙裾的舞女在翩舞,踏着碧色清色的湖水涟漪,一阵阵远去,远去了……这时候,太阳高高兴兴地探出头来,瞅着瘦西湖羞羞的面容。

我站在她身边,在心底呼唤着:瘦西湖醒来了!

真的,瘦西湖在我的招呼声中醒来了。

阳光灿灿的,驱走了所有睡境中的安憩。瘦西湖一头扎进了早晨的热烈中去。她也以自己的温情,向人们展现了青春和狂热:那笔直沿湖的“长堤春柳”分外妖娆;一半在岸一半在水的画舫般的春柳亭上站满了打太极拳、做气功的老人;曲屈回旋的湖岸上响起了轻轻的早起的人们的脚步声;小金山侧传出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那神秘的“钓鱼台”临湖的三个圆洞,一洞衔住湖中披金流彩的五亭桥,一洞收尽湖畔披着腓红霞光的白塔。站在湖畔一角,立即可以看到一种奇妙景象:五亭桥在轻阳中横卧波光,那圆洞呈正圆形;而再看那披着朝霞的高耸的白塔时,圆洞中却成了椭圆形……这是一幅优美动人的图案,它属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这手法在早晨的瘦西湖上,得到了绝妙的效应……

我沿着堤岸慢步,看远处湖中的水色,在刚刚升起的阳光下,象晃动着一湖金子。山影、塔影、亭影与湖光融为一体,仪态万端。在没有反射出阳光的近处湖面上,湖水则是碧沉沉的清澈,清得象天真的少女那清俊闪动的眼波。望着这样清粼粼的湖水,我感到浑身都变得轻快舒松起来。我忽而猜想:瘦西湖的“瘦”字,是否也包括这种清澄秀逸的含义呢?

我的猜想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在古代,“瘦”即是“清秀”的意思,这一点可以从清代诗人汪沅曾的诗中得到验证,他曾把扬州西湖与抗州西湖作了比较,写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也是那以后,瘦西湖也名录于书,通行于世呢!

哦,这风景绮丽的瘦西湖,古往今来,你身边有过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我从史书记载中知道:自隋唐以来,劳动人民就开始在这儿进行巧夺天工的创造。时光流逝,这瘦小清秀的湖光山色也就愈来愈拥有自己的特色。我从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得知清代乾、嘉年间这里的鼎盛景象是:“楼台亭榭,洞房曲户,一花一石,无不各出新意……”更有一座座私人园林,沿瘦西湖环绕而建,形成一个互相叠印陪衬的风景区。而更有意思是:许多景致的来历都与乾隆南巡有关。据说,那个称“长春岭”的小金山,就是当地一些豪富为乾隆皇帝留下的纪念。他们为了让乾隆在游湖时能乘舟直达平山堂,特地开了一条莲花埂新河,那开河挖出的泥土便堆成了这座湖中的岛屿,因为是仿照镇江金山堆起来的,故名“小金山”。据说乾隆皇帝巡游湖时,曾对御侍说:“这儿真象北京的‘琼岛春阳’呀,可惜就缺一座白塔!”有个姓江的大盐商为了讨好皇帝,在一夜之间用盐包堆起了一座假白塔,以应付御览,随后又动用大批劳力,于短期内修了这座白塔。此塔一建成,瘦西湖也就更兼有“南方之秀”、“北国之雄”的誉称了……

不过在我觉得,瘦西湖还是以“秀”为特色的。因为它总是那样温情脉脉,文静有如少女,这可能是她受过许多人青睐的缘故罢?置身于这幽境佳景的湖边,聆听她亲切的絮语,我恍若重见那许许多多令人感慨的旧事。千古江山,一朝美景,每一种景色都使我感到悦目而惬意。

我觉得:如果说扬州城是长江和淮河下游的骄傲,那么,瘦西湖则是扬州的骄傲……

 

 

           扬 州 憾              

                                              

西辞黄鹤,南下扬州,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不知唤起多少人对于扬州的神往?按照“上江”“下江”之说,在一千三百年后的这个烟花季节,我从长江的最下游上海出发,经太仓,宝应,而达扬州,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扬州”了。古人的梦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我虽然没有这样的梦想,也缺少李白那样的背景,却也在春风骀荡的阳春烟景里,领略了今天的扬州的种种妙趣。

我去扬州正是古历三月的最佳时候,一进入这不大的古老的城池,就有细雨、斜柳、青绿、飞燕扑面而来,这正是扬州的第一特殊之处,那是一份精巧细致、怡然自得、诗情画意的氛围。古人说游扬州要三分看景,三分读史,三分吟诗,另一分心情是去欣赏扬州的佳丽。不过说实在的,我真的没有看到什么扬州美人,倒是每一处的景观,给我以比美人佳丽还要舒悦的多的欣赏和享受。想象着也是有道理的,几千年的城市历史,有过多少纷扬的兴衰荣辱?历经多少繁华多少沦落多少故事多少恶梦呢?还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此留恋和流连,把满腔才情挥洒此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单是杜牧之这诗句,就已经让我想入非非了。

扬州的景点固然很多,但有代表性的却是那些历经时光洗练的地方。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清人汪沆的诗把瘦西湖描画到极至。瘦西湖御码头是乾隆登舟游湖处,据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此四次接驾,现在自然就成为名正言顺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了,一般游人也都附会古人,喜欢从此处开始游湖,其实我倒是感觉未必一律如此,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新旧两重天的变化,景点与当初也大不一样了,这恐怕与商家的促销宣传不无关系。商人比任何人对人们心理和时机的把握都更胜一筹。

过了码头是冶春园,景致当然各有风格,不过不得不提“四桥烟雨”:向南看有春波桥、大虹桥,向北看有长春桥,向西看有玉版桥、莲花桥,可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却桥桥造型各异。四月扬州多雨,于那微风细雨中,四桥与湖水倒映下空朦变幻的景象别有一种韵味。“长堤春柳”的特别则是因为一则传说,据说隋炀帝开运河在河堤植柳,而炀帝兴致来时忽然赐垂柳姓杨,从此之后才有杨柳之称。还有小金山,它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登高极目,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有人取瘦西湖之"",小金山之"",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巧

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此联极为生动地呈现了扬州之美的特点,那小巧精致,是别处之美所没有的啊。至于二十四桥,单这桥名即可见美伦美奂的色彩,“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感叹悱恻深情的咏叹,足让千古游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了。    

可能与其他人感受不同的是,我以为大明寺是不可不去的,是因为鉴真的缘故么?我对于这里一切都感到神秘。它的悠久历史自不必说,单那依山面水,“淮东第一胜境”的妙处就让人神往。不仅是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溶于一体,古往今来这里高僧辈出,君王贤圣,骚人墨客,国内外风雅名流,每每云集于此,无不流连忘返,虔诚祈求吉祥如意福寿无量。他的名字有着渊源的历史,最初兴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至隋建“栖灵塔”,又称“栖灵寺”,因在隋宫、唐城之西,所以又称“西寺”。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敕名“法净寺”,从此就叫了这个名字了。一直到1980年鉴真和尚塑像从日本回到中国展出,才又恢复了大明寺原名。如今的风物景观,由寺庙、栖灵塔院、鉴真纪念堂、仙人旧馆、西苑芳圃五部分组成。值得一提的是鉴真纪念堂,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方案设计,堂前碑成全国独一无二的横碑,正面为郭沫若题写堂名,背面是赵扑初写的铭文,循唐代建筑遗规并参照日本唐招提寺“金堂”风格。鉴真东渡为日本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他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且在建筑、雕刻、文学、医学方面的建树及影响也极为显著。作为中日文化血缘缔结纽带的不朽人物,鉴真和尚永远值得中日两国人民的怀念。与鉴真交相辉映的另一纪念祠堂的主人是欧阳修,欧阳文忠公祠曾两次被废或毁于燹,现存的欧公祠是光绪五年重建,明间设神龛,龛壁供欧阳修石刻像,石刻像上方为欧阳修画像题之御书。“平山堂”是欧公的一个特有的骄傲,建于宋庆历八年欧阳修知扬州时,欧公在公务之余,寄情于山水诗酒,游目骋怀,筑堂作讲学、游宴之所,因望江南诸山,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定堂名为“平山堂”。也有说是欧公藐视权贵的象征:你从京城来的再大的官哪怕皇帝老儿到了,到了此堂也要与我相平等呢。此外,还可看到大文学家苏轼的谷林堂,苏轼是欧公的学生,他知扬州时为纪念恩师而建,取“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第二个字“谷”、“林”为堂名……类似这样的人文古迹,举目皆是不一而足,他们无不在见证着扬州这一古老历史名城的历史骄傲……

园林中何园名气自然很大,其实你在电影《红楼梦》中见过她,长廊、漏窗、假山、池水,曲曲折折,高高低低,一言难于尽述,有楹联曰: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这真是最简单的概括。这里的苏东坡书、郑板桥画,时不时点缀其间,表明这里是绝非等闲的书香门第。不过一座大宅门,显示出古代中国人对居住条件的精深的追求。

当然,扬州还有很多值得描述的地方,比如运河古渡的遥远的民俗古风文化,东关街的古老的繁华与宁静,还有诸如文昌阁、天宁寺、史公祠、个园等等,无不饱含着历史的深情,你需要细细品味才能读懂,如果你走马观花自会留下遗憾,如果你是住在扬州,游古城,泡澡堂,品早茶,吃淮扬风味,把“游”字变成“休闲”和“享受”,那无疑是能得到扬州的真正的趣味了。据说,扬州人是中国城市人中最懂得享受人生的一族。

就好象事物都是辨证的,这次扬州之行的遗憾也不可掩饰,那就是景美总伴瑕疵在,于林林总总人为的障碍中,给这座文化古城划上了些许的疑问?诸如大凡沾上些景点色彩的,无不是惊人的门票价格,瘦西湖自不必说,连一个名人或者文人故居,也要收取不菲的门票。我在汪氏小苑和朱自清故居前逗留很久,都没看到一个人影,买了门票进去时,竟是空空屋宇不见游踪,两处都是给人有一种空荡荡冷飕飕的感觉。门票让很多游客望门而畏,把大批的游客拒绝在不远处的街口之外,却让近在咫尺的参观点空无一人冷冷清清,这不能不叫人感到遗憾,实在让人奇怪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对于宣传和张扬古老扬州城的人文形象,岂非是应上了两个成语:“竭泽而渔”“南辕北辙”么?想到杭州人就是聪明,他让西湖敞开,却让去游览的人流连往返,自己愿意在每个细节上快乐的掏腰包,相比之下,实在不敢恭维扬州的这种做法了。此外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不尽人意处,比如交通十分混乱,毫无章法,红灯照闯绿灯拥挤,自行车就好象在无人道上玩杂技,个个都是天马行空毫无顾忌,让你一不留神就会冒出一身冷汗来。如此等等,虽然瑕不掩瑜,但玉上有暇终究不好,我们需要的是一块不折不扣的扬州美玉啊。

 扬州是古老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名城,在中国大开放的今天也在快步发展,我希望他的明天更美好。

 

淮安

 

昨夜一场早霜。清晨拉开窗帘,一层薄薄的青衣披在美丽的小城身上。

这小城,是从黄淮平原上刚刚醒来的淮安。

我们下榻的宾馆在淮安城西,京杭大运河正从我们的窗前流过。它是那样悠然安闲,又是那样地滔滔不绝。那白色的气度、阵容,仿佛一列长长的仪仗队,昂首向前走去,一直走向我们目力难及的地方。细细看去,淮安城宛如一个浴女,扯动起白色的浴帐,呈现着自己线条分明的美妙多姿的轮廓。

秋色好,最好的还是“淮安人”。

淮安是文人萃荟的地方,仅从历代文人算起,这里就出现过诸如汉朝以写《七发》闻名于世的辞赋家枚乘;“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唐代的吉中浮、赵暇;宋代的张文潜;元代的张炳龙等等。以《西游记》著称于世的吴承恩也是淮安人,他的故居在河下,著书立说的书房叫“射阳箭”,至今还有遗址可寻;《水浒》的作者施耐庵也曾在这里长期居住过。此外,宋代以画马闻名的龚开,清代以画芦雁闻名的边维祺,都是淮安籍画家。至于历代诗人,来此游历者更是数不胜数,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苏东玻、黄庭坚、文天祥等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如果再论及政治和军事,这里还出现过汉代“三杰”之一的韩信;南宋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威振东南的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这些人物,加上显宦世家,巨商富贾,僧道名医,武林高手,便组成了一部令人天下人羡慕的淮安人物志。与此相适应便是亭台楼阁,园林寺院,茶楼酒肆等等,过去的淮安人把这些地方叫做“山阳八景”。这高雅的名字,颇有些比附苏杭的骄傲。这里有建于晋代的龙兴寺,唐代的文通塔,以及钵池山、刘伶台、甘罗城、古枚里等,更有傲然屹立的经历过千余年风雨的镇淮楼。来淮安访古探幽,借景咏怀而留下的诗篇比比皆是。县志上记载的明人姚广孝的咏诗,可以说是淮安城的一个形象的写照:

襟吴带楚客多游,

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

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动惊乌鹊,

坝口帆开起白鸥。

胯下英雄今不见,

淡烟斜日使人愁。

无限景致和千百英雄使我们迷恋,但最使我们深深怀想的,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令人尊敬的伟人。

我们没有忘记: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

在淮安城中心镇淮楼西北隅附近的一条小巷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周恩来的故居。这是由东西两个宅院组成的旧式建筑。东院内苍树独立,青砖铺地,苔痕斑斑,周恩来就出生在这院角的一间厢房里。西院为总理叔父家的居地,他在这里度过自己难忘的童年和少年。讲解员情真意切地介绍说:“总理少年俭朴,克已为人,志向远大。他后来的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艰苦朴素作风,在少年时已可见一斑……”这小巷深处,至今还传述着他的这类故事。据说周总理进京之后,他的婶婶曾去北京要求他为侄女安排工作,总理告诉他:“共产党人是人民公仆,不搞特殊化,人任人唯亲……”,最后,总理自己掏出三百元,派人把她送回淮安,并要她转告侄女:靠自己的奋斗立足于社会……如今回味这类故事,更让人觉得他的伟大了。

一代伟人,无数名人,万千为这片土地抛洒热血的淮安人,都已远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今目能寻见的,是这座小城的现实生活,千古不变的传统和正在更新的时代节奏,还有吸引我们的小城的平凡和真挚。这小城,既不雄伟壮观,也非玲珑剔透,既不那么繁华,也不那么幽冥,倒象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神形是那样自然的淳朴,那别具一格的苏北式建筑,宽宽的马路和深长的街巷,流畅通俗的运河边的水谣,带有苏北风格的服饰和语言……一切都显示着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乡音最亲切之处,可算是街口的叫卖声了,那拥挤着一个又一个摊铺,“山楂嘞……”“茶馓呃……”“海蜇呃……”那声音不高不低,此起彼伏,象“二人转”迸豆般的“说口”,或者象京剧里的“大甩腔”,听起来,似在招徕,又似在问候。一列列棚子,全用塑料或薄布张撑着,里边货案上,有新鲜的水产,各色的服装……卖时装声是脆亮的,卖盆花声是妖美的……一切的市声交织于一体,带着淮安人家的浓浓的热情,听哪——“山珍海味,海参为最,送人佳礼,待客高贵。”这声音具体生动,带着知识性的介绍,把所有的外乡旅人都给陶醉了……

……离开小城,沿淮而去,这里的风貌、神韵、个性、节奏、昨日、今天……一切仍占据着我们的脑际。我们想到淮安的一桩桩荣耀于历史的故人故事,不禁感到:淮安——正象她美好的名字一般,是淮安边上的一个安静的半弦琴。

半弦琴醒来了。我们仍在她含畜的梦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