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象山人的头像

老象山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笔杂谈
201807/28
分享

我的微刊情结

我的“微刊”情结

刘湘如                    

 

说来挺有意思,一个爬格子半个世纪,一直和纸质媒体打交道,对网络知识一知半解的传统作家,突然跟起潮流爱上了网络。先是搞起博客和微博,居然还颇为红火,点击率一路飙升,以至于有了好奇和几分欣喜。一组《庐山心理笔记》连续被推荐上了博客首页,被撩拨的心潮鼓荡了。微博粉丝上了几十万人,评论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在门庭若市的态势下,微信出现了,接着网刊又出现了。我的天!一切来得猝不及防眼花缭乱。

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我也是。这时候微博慢慢就“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了。而博客,渐渐简直就成为了一个荒草园了。微信的功能几乎取代了一切,微刊风起云涌独步天下,让纸媒受到很大冲击,这是我预先没有料到的。这当口,一个文友介绍我进了一个微刊作家群。这微刊倡导全民阅读大众写作,也许迎合了网络文学的发展需求,居然出现了火爆的势头。这里群员众多,四方杂成,文采斐然,佳作成堆,随便在里面走走看看,不知不觉被吸引了。这里分明像一个大众文学的号召和集结地啊。

看这个微刊上的文字千姿百态,山花烂漫,精彩纷呈,恍若坎井之蛙碰上东海之鳖,简直傻眼了!读着读着不觉就技痒起来了。

我这个向来自命不凡的老家伙,竟然成了这个微刊的忠实读者和作者了。

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变化啊!

中国文人历来都有希望被社会认同的朴素情结,一首美轮美奂的诗词嘉文,在古代能够印上一百册传播出去,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现在设想一下,一个拥有几千人的朋友圈,转发自己的链接文章,一次至少获得几百人的评论和点赞,看到你文章的人再转发链接,然后再转发,这类数学上的倍乘效应,让你作品有了最大化消费,你或有什么感受呢?而这一切微刊都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是网络的妙趣。微刊每次刊登我的作品,都会收到大量读者反馈。以前在纸质报刊登载的作品,偶尔接到几个读者电话或当面赞扬,已是很大欣慰,现在这铺天盖地评点,或褒或贬都是收获,让作家自己明晰自己,简直如临春台如沐春风了哈。  

我在这个微刊的一角,看到一则广告名片,言简意赅的文字让我浮想翩翩,他让大众知道这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她秉承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激发创作热情,培养创作队伍。引导阅读兴趣,旨在打造书香中国,还专门建立作家个人作品档案。诸如“名家名作”“美文欣赏”“好看小说” “传记纪实”“诗歌在线”“热点评说”“图说社会”等专栏,感觉不比任何纸质刊物逊色。我甚至由此感觉到,不管是纸质刊物或者网络媒体,都像一个个商铺一样,要有好的商品才有好的顾客,微刊也就是文学的商铺,商品是作品,顾客是读者,对这个商铺里的商品也要像对其他商品属性一样,要有科学的营销理念。这显然与办刊人的能力与导向分不开。这个营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特别重要。

我为此寻思了很久,这个微刊之所以能够影响越来越大越办越活,跟一个人分不开,这个人就是它的主编。这个至今见面不相识的人,听说曾经很长时间担任纸质刊物主编,因为稿费发不出去,一气之下改办网刊。完全没想到市场在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妙用!因每篇作品都有打赏,作者和刊物共同分享打赏的成果,好文章打赏多稿费就高,好文章也让刊物有了好收成。市场经济规律让你必须把刊物办好,杜绝了一切人为关系的用稿现象,这个科学性的办刊模式分明是新事物啊。想到一些文学刊物靠国家养着的现象,我不禁有了许多感慨。这个微刊的主编和他的刊物让我感动,感慨,感而生情。我不能不认真地给他写稿。我有一种贴近感,不单是因为她的文风清正,生态纯洁,氛围良好,还因办刊团队的人格魅力,我甚至至今搞不清他们有多少人是男是女?但他们的文学水平,奉献精神,公平意识,低调示人,励志精业等综合品质,是我与接触过的纸刊编辑大相径庭的。

在这些编辑的感召下,这微刊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者,以及众多高素质的阅读者。这里发表的小说和散文各领风骚,有的近乎完美。许多小说作品结构完整构思精妙,人物鲜明引人入胜,有的故事若剥茧抽丝层层道来,扣人心弦,体现了优秀小说家的功力。至于散文作品更是风格各异意境高远,在真情中流露出作者的语言功夫。有的还是美女作家,才女作家,她们的文字发出幽香,心细如尘,自然流淌,不雕饰不做作不夸张,自然地描摹了生活本身,又夹带某种意向的期盼。散文本真的意愿随文字娓娓道来,体现出散文的叙述之美,表达之美,情境之美。诗人们更是独立标行,情思浪漫,诗兴溢荡。可以说,这微刊是各类作家诗人和才俊男女集结的地方。我经常为此而感到某些欣慰和自豪。     

     自然我们也不可忽视这样的事实,微刊的作者群和受众面和纸刊毕竟不同,纸刊可以对任何不够水平的作者说不,而微刊不能,他面对的是网民大众,不能拒之于门外。它既需要各类作家,名家,也要接纳一般的文学爱好者。由于水平的参差不齐,增加了选稿的难度。这可能是微刊比纸刊更难之处。对于有些连基本创作规律都搞不清的人,你不能冷眼观之冷嘲热讽,你甚至需要告诉出什么是创作的入门。这些现象微刊经常都能碰到。这不是趣味不是好玩不是臆想,而是需要面对的真实。

和这个微刊打交道很有些时间了。我还有个感受是,微刊上刊登的文章能够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和争论,产生大量的评论和留言,产生大量的赞赏,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我真还说不清楚。我常收到一些私信,要求我对其作品做些评点,这让我为难,评点是读后感啊,我尚未有感觉那么评点不就是说假话么?文学的火爆和激烈总是有其原因的,如果单凭蜂拥而入,大叫大嚷,层层围观,点赞不断,恐怕也不靠谱。他还需得到文学理论家和专门研究者的认可。是否可以说,网络文学就是一场全民文学运动,这场全民运动释放了所有人的话语权,让所有的人都能参加到公共事务中来,文学微刊所搭建的是一个草根与精英,普通人与专门家在一起共舞的公共平台。什么文字都得看,什么话都得听。其实,最让我们受不了的还不是那些说好说坏的话,而是一些中性的点评,比如:“你写的我没有看懂啊?”,“写的很不错啊……”没有具体内容,只有空洞的敷衍。其实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不需要这些东西的。有时我想像微刊也是一个隐蔽站,它让人躲在监管良好的屏蔽门后,做着各种活计,说着各种随心所欲的话,甚至随便赞美,但往往不完全都是真实。

此刻,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已经很少再玩博客和微博,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的平台,几乎大多精力投身微刊了。微刊为自己开启了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他是个非同寻常的好东西,他给了我很多过去没有接触到的东西。我从这个平台认识了很多作家朋友,才俊男女,文学青年,有的甚至从这里成为我新的文友和学生,这不可否认是一项难得的缘分。我很珍视。我感激这个这个新媒体平台,感恩与文友们的结识,这里是我退休生活的另一类起点,她一若伸向明天的花枝,让我看到一个未来文学道路的另一种的烂漫。

 

                            2017年6月写于上海十步斋

                     


我也说几句1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
最新评论

尊敬的刘老师:您能具体的介绍一下您说的这个微刊的情况吗?比如其名称,投稿邮箱等等。

高唐   2018-07-28 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