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象山人的头像

老象山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1806/28
分享

《中国民间文本》序言

《中国民间文本》序言

 

                                  刘湘如

                            

大约在几年之前,朝奎告诉我他要写一部书,一部关于他从记事到成年以来的生活经历,以及我们这个大家族近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我当时不以为然,以为这么巨大的工程,不但需要投入浩繁的精力和才智资源,还要具备相当的文学功底,否则难以完成。可是今天,当他把一大摞作品呈现于我的面前时,我不得不惊叹,六十万字的浩浩巨著章节有序,井然有条,真的令我刮目相视。更令我惊叹不已的是:他的那些优雅的记述,老道的表达,断续有度的情节安排,充满深情的对于历史和家庭生活的回忆,让我顷刻间好像走入到自己的少年、童年和中青年时代,往事难忘,那时侯我们多么年轻啊,而我们这个家族一直在艰难中跋涉的不屈的姿影,仿佛再度冉冉地回到我的眼前。

我和朝奎是堂兄弟,也就是通常说的叔伯兄弟,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他的很多经历也是我的记忆,但我却没有毅力和精力去完成这个意义非凡的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朝奎做了件利于家国历史的好事和大事!

朝奎在著作扉页上开宗明义:“谨将此书献给母亲,以告慰她在天之灵。也谢谢以往的生活和陪伴我走过来的人们……”朝奎生性忠实,为人厚朴,他的所有文字都是真实真诚的记录,读来让人感叹不已。在灾害年头,在动荡年代,在无数个普普通通的难忘的年头中,朝奎都视若漫步行吟般,既不消极也不怨愤,更不惊惊乍乍,只是冷静客观的叙述。朝奎的小家和我们的大家族,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曾经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困难。朝奎的父母亲,我的父母亲,我们共同的祖父祖母,以及我们所有的家族成员,几辈人凭着智慧和勤劳,一次次勇敢地挺过生活的难关。朝奎用大量的生活细节,记录自己小家庭和我们大家族的历史变迁,使祖辈们的勤劳、勇敢、善良的品质得以光荣地传承和延续……


朝奎这部著作共分为前言、少年篇、成长篇、灾难篇、求学篇、农民篇、军人篇、亲人篇、警察篇等十五个篇章,勿庸置疑,每一个篇章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显露出作者生活的经验,以及人生的丰富和倾注在文学记载里的特有的情结,每章每节,没有刻意的雕琢和矫饰的华彩,作品和他的人一样,朴实平易实实在在,忠诚可亲,没有故作的深沉和飞扬的烂漫。十分难得的是,通篇真实真情的文字让人能感觉到作者的心路历程,潜存于人生旅途中生命的律动。读着这部作品既能被感动也能产生共鸣。这部作品的产生,不仅源于作者对于文字的挚爱,更源于他对于生活切肤的记忆,甚至是在无比艰难中依然带着趣味的印迹。

在“少年篇”中,作者采拮了这样一个镜头:“在春天或夏天的傍晚,爷爷出去放牛时也把我带上,在坟地或塘滩上一边让牛儿吃草,一边把我放到牛背上骑着,爷爷在边上用刷子把牛背牛肚的毛涮涮。那种情景真使人心旷神怡,晚霞照着,微风轻轻地吹着,满眼碧绿的庄稼,心里舒畅极了。有时爷爷还帮我捉蚂蚱,用一根草栓成一串串,让我提回家喂小鸡……”短短几句,勾画了一幅美妙的图景。朝奎这部著作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他的写实,文字都是自然流淌的,不卖弄不做作不夸张,生活本身就是这样,却夹带着心底的期盼,一种感受和意愿随文字原原本本道来,这是那些脱离生活的专业作家们不可能也无法达到的生活情境之美。

从某种意义上,假使把朝奎这部书说成是一部家国历史也应该颇为确切,家史和国史连在一起,是一种灿烂的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抑或炎黄子孙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历史的见证,过去的时代的见证,所谓家国情怀,正是若此。而历史的灾难的发生和衍生,往往就是那样猝不及防的。

我在读“灾难篇”时,总是忍不住淌下心酸的泪水,那些难忘的镜头仿佛存在于共和国一代人的记忆里:“春寒,在不断地消耗着大地上有用的物质,也在不断地摧毁着人们期望……三月上旬一天早上,我和童荣一道去上学,在过一个缺口时,童荣在我前面先过,他一步没跨过缺口,跌倒沟底睡着,我赶忙上去,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拉起了坐在埂头上。我问他怎么搞的,他说饿没劲了,我问他早上可吃东西了,他说还是昨天中午吃一点菜糊汤,我赶快从书包里掏出两根胡萝卜递给他,他抓过去就啃起来,这两根胡萝卜是母亲早上给我中午的午餐……童荣几口就吃了一根胡萝卜,他说你先去上学吧,我在这里坐一会再去上学。我看已不早了,就先去学校了。下午放学回到家,母亲对我说童荣早上死在上学路上了。我十分吃惊……怎么就死了呢?我要是回来叫他家人去就好了。母亲说他家断了几天粮,又没别的东西吃,他爸爸饿死了才十几天,今天他又走了,真可怜的孩子。母亲还说你以后能帮别人就帮一点,这是行善积德……春旱一直延续到麦收前,人们希望有更多的粮食来度过灾荒看来也不可实现了,也意味着饥饿会更严重,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读着这些文字,任你是铁石心肠也会留下感动的泪水。

生活本身是无字的文章,朝奎热爱生活,因而对于生活有着难舍的情怀。他热爱他的家庭和家乡,家庭和家乡的土地上充满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成长篇”中,朝奎写到爷爷开荒度荒的一个细节,读来令人揪心难忘:“好在那年冬雨水充足,种下的胡萝卜总算出土了。爷爷奶奶一有空就去除草松土施肥,不到一个月就满地绿油油的。进入腊月,生产队里断粮了,政府救灾每天每人供给二两半粮,食堂每天只能煮两餐稀稀的菜汤给社员们喝。粮食奇缺,蔬菜稀缺,没有其他副食供应,也挖不到野菜,嗷嗷待哺的人们万般无奈。我们家种的胡萝卜虽没长成熟,但萝卜秧是可食的,奶奶隔天就去捋一些长得长一些的萝卜秧回来煮熟给我们吃,这一小块地的萝卜也成了邻近饥饿已极的人们眼中的鱼,时不时有人在夜里去挖走一些……爷爷决定提前收回家。挖回来的萝卜大多是秧子,萝卜头最大的只有小指头那样大。两位伯父家也正缺粮无菜,爷爷给了他们一部分。这样一个冬天和春天,我们家就天天有萝卜秧吃了。那时,我每天早上去上学,母亲就烧点开水,烫一大盆胡萝卜秧,也没有油,放上几滴盐,我就吃一大碗后去上学,余下的由弟弟妹妹在家吃……在收芥菜时,父亲在地里又种下了南瓜和冬瓜,到了夏天,我家收满满一屋子南瓜和冬瓜,早上南瓜粥,中午冬瓜菜,晚上煮南瓜,一日三餐不缺瓜。瓜填饱了肚子,增加了人们的营养,挽救了几家人的性命……”细致的回忆是这样真实,字里行间无不吐露出对于家庭和生活在各种困难中的万般希望。

其实,朝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公安干警,他的内心对于历史生活的曲折,始终是理解和宽恕的。他写的是一部难得而感人的家史,他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宽容和向前看的积极心态,正确认识当年在各个困难时期,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不良境遇。他在扉页上引用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话:只有向后看,才能理解生活;但在生活中你必须向前看。”他还引用了唐代名臣魏征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家庭是朝奎挥之不去的情结。家中有父母、兄弟姐妹、姑妈叔父,爷爷奶奶、所有亲人,每个家庭都有幸福和艰难的层面,朝奎也是。他的记忆是那样娓娓动情,有着别样的感受。

在家庭成员里,朝奎最敬爱自己的母亲,在“亲人篇”里,他对于自己的母亲用墨最多。他写到:“我的母亲,在我心中是最圣洁的神,是一座丰碑。回忆母亲一生的一言一行,时常使我泪湿巾衫。她那广博无私的爱,他那种勤劳节俭的精神,她那种宽容贤惠的美德,是我所见女性中唯一完美无瑕的人。她的榜样是我永恒最敬重的座右铭,她激励我一生中时刻效仿和追随她的人生轨迹。”本篇中朝奎写到母亲对于孩子们的慈爱,对于爷爷和奶奶的孝顺,对于家族亲人们的关心和帮助,对于自己的克勤克俭,无不体现了一个善良贤惠的母亲的千万种美德。这在今天是很难见到的女人的品德,体现了中国传统女人最为高尚的情操。堪为珍稀和难能可贵。

自古以来,我们民族文化中就有个传统,叫做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和祖宗的孝,又主要体验在一个字上。心里装有了敬字,便会尊敬长辈,惠及后人,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敬不敬父母、祖宗是个大问题。左丘明在《左传》里记载了这样的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大事就是,一不要忘了祖宗,二不要忘了国家。朝奎在这些问题上是严谨不苟的。他不仅孝顺父母长辈,而且无论是他先前上学读书,以及后来到军营,或是工作在警察岗位,都能遵守传统信条,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给他的单位和周围同事们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在“军人篇”的开头写到:“我有幸经过八年的人民解放军部队生活,其艰难辛苦的成长经历是无法想象的,各式各样的磨练使我政治文化素养、军事理论和技术、顽强的作风和做人的品格等全面提升和成熟起来,为我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兵连一节中,他记录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细节:“在训练中,部队让新兵连修建一座射击靶场。在机场的东北角,挖土垒起长八十米宽高十多米的训练场。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战士们,干这种土方工程是没有困难的。战士们分工合作,年纪小的尽量不抬筐,不过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抢着去挑土,谁也不甘落后。工程进度很快,不到十天就垒起一条土坝墙,为部队战士们实弹射击训练提供了场地……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战士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春节。食堂连续三天加餐,有鸡有鱼有肉,包饺子,蒸包子。连队还组织战士们自编自演文娱节目,观看地方上春节慰问团的演出,连续几天晚上在操场上放电影给大家观看。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次离开家乡和亲人在外地过春节的年轻人,还是有不少人念念不忘亲人勾起思乡的情绪来,好在众多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有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欢乐的气氛赶走了思乡之愁……”这些带着温度的回忆,描摹了朝奎在离家当兵后最初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

在“警察篇”的“犯人也是人”一节,充分反映了朝奎人格的本真和心底的善良:“进入夏季,我去检查监房安全时,在押人员反映蚊虫多,铺板上嗅虫多,我检查铺板确实有许多嗅虫。我喊来监所医生老梅,他说每年夏天都喷洒药物灭蚊,铺板用太久了,霉烂损坏的多,地面回潮容易生虫。我让他买来药物做一次彻底灭虫工作。第二天一早,我就到监所,把两间监室的在押人员转移到别的号房,空出的监室内打扫干净喷洒灭蚊药,通风口装上纱网防蚊虫,铺板抬到院子中间,让太阳曝晒杀虫。到中午时,我亲自监督一名在押人员,用六六粉、滴滴畏加水后,用毛刷将药液涮到木板上,每条缝内的虫和卵都灭掉。到傍晚时,再把木铺板冲洗干净,防止药物中毒。第三天又调两间号房进行灭虫工作,相继一个多星期时间把所有号房清理一遍,使犯人过了一个舒服的夏天。”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朝奎,因为得到很多来自父母、长辈的疼爱,长大成人后自己在生活中也懂得关心别人。他在全书的后记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世上最难的事,是如何做人。睿智、博学、勤俭、节约、仁爱,是现代社会里做人的品质。先辈们的人生经历,也许能让儿孙们汲取一丝一毫的做人的经验和教训,或可减少走弯路,也可慰我难舍之恋。我本愚钝,生在农村长在农家。先辈们纯洁高尚的农民情怀,使我从小就受到仁爱的熏陶。尤其是母亲她毕生勤劳干练、善良慈爱、宽容大度的精神;父亲不畏艰难仁爱处世、勤劳多智做事的风格和品质,铸造了我的灵魂和心智,使我受益终生。让我自小就有喜爱学习、勤俭生活、仁爱待人、努力工作做一个最有成就的人的意识。”

这是怎样的一往情深。他写警察工作的综合治理,反对邪教等等,甚至是他写的颂诗,无不是他内心里真实的认真的公正善良的情怀的反射。读着这些文字,我恍若回到了我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当年时光,我和朝奎从小一起长大,他的经历有很多往往也是我的经历, 他的记录中除了他独自的生活,有不少也是我童年的记忆。人生和生活的味道,共同存在于我们兄弟的记忆里,存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忆念里,而乡情、家庭和成长,总是一个人永远不能忘怀的珍贵的生活佐料……

朝奎的心中有一条河流,历史的家族和乡情的河流,无时无刻不在流荡着他的滚热的血液,他的记忆的纯酿。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和歌唱,生活给了他多姿的思维,这促使他拿起笔来。虽然有时候他的记录还不是那么纯美,腔调还不是那么圆润,但我们没有理由去苛求一个来自生活,有着描摹生活无尽激情的人。他的文字是他自己的经历和发现,生活本真的展览,他对于生活独特的见解和感情。渊源深厚的民族文化的传统,无疑在他写作这部著作中成为了无尽的源泉。

当今写回忆录的人很多,这是一个文学浮躁肤浅的时代,人人可以附庸风雅,可以靠文学做敲门砖走向庙堂之高,也可以滥竽充数以假当真,而像朝奎这样的著作者却很少,因为他不计名利,不计功利,写一部自己的回忆,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求任何回报,惟是自我欣赏,这就有点自得其乐的意义且很不容易了。通过文字的记载表达自己的情志,既有自我陶醉的乐趣,更能够与家人朋友之间共享,乃是人生的一种大乐趣,大境界!

我诚忱祝贺朝奎这部书的出版。值朝奎大著付梓之际,尊之嘱,爰欣然濡笔。

是为序。

 

                        2018年初于合肥城南十步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