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一天,我独自一个回到老家去给爷爷及各位祖先扫墓。
逢年过节到爷爷和祖先的墓地去祭扫本来是哥哥和我们两个共同的事,这次因为哥哥公务实在太忙,半天的空也抽不出,我只好单枪匹马独回老家了。
因为连续几代单传,在老家,我已经没有一个活着的亲人。房子空着没人住,我家的大院子干脆借给了邻居放杂物,院门包括房门的钥匙都交给邻居保管着了。
到老家的时候才九点多,农村人吃饭晚,邻居正在吃早饭。
因为天气很阴晦,因为天气预报有雨,而一旦下了雨再去扫墓的话就会徒增许多麻烦。所以向邻居简单问候了几句,我就急急地奔往我家的祖陵。
我家的林地不知是哪一代祖先花来的(花钱买的),那是一块不太宽的长长的薄地,呈东北西南走向。土改入社归了公但林地的所有权并没有变更。后来开挖的边河恰恰从我家林地中间穿过,我家的林地就此一分为二,几座祖陵全部处在河滩里,爷爷去世后则埋在了河南岸。
对于我家的几座祖陵,我闭上眼睛都能找得到。那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带我去过的地方,是爷爷去世后父亲带我去过好多次的地方,是近十多年我和哥哥每年都去好几次的地方,是如果儿子在家我也会带他去的地方。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家祖陵所处的河滩是一片丰茂肥美的草场,是我少年时代牧羊的主要场所,来来回回我不知去过多少次。那里的地况地貌我简直太熟悉了。
即使这样,我竟有一次差点没有找到我家的祖陵。农村分田单干没两年,数里长的河滩河岸给人承包了。承包户伐掉了岸上的树木,将河岸辟成梯田栽上了棉花,开垦了河滩里的草场、芦苇地种上了庄稼。这一来,处在岸脚的那座祖坟就整个埋在梯田里了,滩里的两座祖坟则被修理成了微缩景观,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一抔黄土。先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形地貌全改变了模样了!眼前的一切令我很愤怒、很迷惘、很惶惑。愤怒的是我家的祖坟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竟给别人平掉了,迷惘的是这里到底是不是我家的祖坟,惶惑的是如果我扫错墓的话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绝不会原谅我!
那次扫墓是某年的除夕。正不知如何是好,河对岸传来几声老鸹叫。我把无奈目光的移向河对岸。谢天谢地,我能准确地判断先人陵墓的位置了。河对岸并排生长着七八棵参天杨树,其中一棵树上有个大老鸹窝,老鸹的叫声正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对岸的景象仍是我记忆中的熟悉景象,它还没有遭到像此岸一样翻天覆地般人为破坏。有了对岸的参天大树做参照物,特别那个硕大的老鸹窝做参照物,我准确地判断出先人陵墓的位置顺利的完成了那次扫墓任务。后来父亲出面找河岸的承包户交涉,几座祖坟才又基本恢复到原先的规模和形状。也就从那次开始,每次再去给祖先扫墓,我和哥哥都会首先向河对岸望两眼,望那几棵参天白杨和那个老鸹窝。好在许多年过去她们从没有让我和哥哥失望过,每次我们都能看的到她们傲岸挺立的身姿。
我家最靠后的那座祖坟已经很接近河床,按照扫墓的惯例,那是最后一站。烧了纸钱,又虔诚地向沉睡在此处多年的先人磕了头,我拍打了一下身上的黄土走向水滨。
我注视着河水,水很清澈。我知道这水根本就不是当年的河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年的河水早已不知流向何方。但我对这河水却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看到了河对岸那几棵大杨树在河水中微漾着的身影,还有那个老鸹窝。
我的目光从水面渐渐移向对岸。啊,河对岸那几棵参天白杨。啊,河对岸那个老鸹窝!
我最终还是注意到了近岸的芦苇茬,她们真是太幸运。她们因为身处水滨而没有像那些长在岸上、滩里的兄弟姐妹那样惨遭屠戮,从而得以与小河为伴生生不息。不是吗?那些已经枯朽发黑的苇茬上不是已经崭露出脆弱而生机无限的紫红色嫩芽了吗?芦苇的嫩芽让我再次体会到生命的珍贵、美好、伟大和生命力的顽强。在这人迹罕至堪称荒凉的世界里有她们这些顽强的生命做永恒的坚守尽兴尽意地演绎着自然世界的风姿多彩,她们不也很值得我们尊敬吗?
联想到眼前小河流水的不舍昼夜和代代芦苇的忠诚坚守,不由心生感慨。物是人非,世事沧桑。自然是永恒的,而人生是短暂的。在这多姿多彩的自然世界里变与不变都应是永远的永恒的话题,而我的期望是不论变也好不变也罢这世界都应该朝着更为美好的方向发展。像河对岸已经挺立数十年的白杨,还有那个老鸹窝,她们本身不就是一道无与伦比的美丽风景吗?
返身回到岸上,东风吹得正盛。仰望天空,云层里隐约可见太阳的影子。我不由一喜,也许不会下雨了吧。
回村的路上我不时回头看。我不看别的。我只看那几棵大杨树和那个老鸹窝。啊,河对岸那个老鸹窝,那个美丽风景中的独特风景!我应该感谢她。愿她永在。愿她们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