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开花》是彩梅女士一部将要出版的书稿。我得到的电子版,少了油墨的清香,阅读乐趣却没有打折。全书大致上以题材、主题、体裁或情感指向为准,分为杜鹃花开、石头开花、核桃之恋、冬日暖阳、随思感悟等五辑。以下大致按照“热土”和“时代”脉络,稍作归纳和分剖。
一、着力歌讴的热土地
从遥远的先民开始,中华民族就在神州大地上耕耘、收获,生息繁衍,但回顾五千年的历史,翻阅相关的历史典籍或诗文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治世少而乱世多,兵燹、饥荒、疫病轮番肆虐,黎民流离失所反而成为常态。幸运的是中华民族凭着惯有的韧劲,一路走来,自强不息,越挫越勇。新中国的诞生和改革开放的实现,特别是近年来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功,终于让陶渊明先生追求而不得的世外桃源的梦想成了现实,祖国南北东西异彩纷呈。
地处祖国西南一隅的黔省,经济、文化、交通、旅游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近些年来也直追发达地区。虽然差距仍在,取得的成绩已足以令人鼓舞。受到鼓舞的人们,通过文学作品讴歌、记录发展进步的不在少数,彩梅女士便是其一。
翻阅全书,我们可以发现,抒写黔省风物人情之美的,就包括了《仰望家乡的杜鹃花》《石头开花》《漫笔神龙潭》《茶尖上舞动的旋律》《寨沙恋歌》《奇趣的罗甸大小井》《心恋务川》《桐梓花园》《花与声共鸣》《醉美的相遇》《邂逅一场土家的锦绣霓裳》《楠木渡的水 沉静而流深》等篇。这些篇章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展示了黔省的风采,景致的美,民俗的美,意蕴的美,都相当到位。这当中最值得专门提及的是“花茂系列”,彩梅女士一写就是六篇:《花茂村的土陶》《就为一句话》《花茂村的拼命三郎》《二百块钱》《花茂村的农家小院》《幸福的笑容》。花茂人的精神面貌,他们战胜贫困、耕耘幸福、缔造未来的种种努力,包括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赏识,在系列文章中,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黔省之外,行旅所及,也是彩梅女士倾情抒写的地方。涉及川省的《走进合川》《三星堆游记》《东门市井和李劼人故居的印象》《秘碉缩影》,涉及冀省的《千里之外品你》《翘首观云梯——记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亮》,涉及鲁省的《魅力日照 以爱传世》《石现梦想》,等等,无不充满了浓浓的画意诗情。绝大多数文章,都有数目不等的语段,或状景,或抒情,或发感慨,比比皆是。限于篇幅,下面仅以《寨沙恋歌》中的一段为例:
这不,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钟鼓楼。楼前有一个侗家小伙子正在到处寻找爱情哩,可是没有一个喜欢他的姑娘,原因是他不会弹琴唱歌。侗家青年男女的爱情,多半是由对歌而相爱结婚的,还有“哭嫁”习俗,女子在出嫁前7至20天就开始哭唱。哭唱的内容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轻哭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得口干舌燥,两眼红肿。她们把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孝顺的标准。
二、时代扛在勇于担当的肩膀上
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不仅仅在于看得见的成绩,很多时候,它也扛在勇于担当的人们的肩膀上。这里的人们,当然包括那些出类拔萃的个体,更包括那些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芸芸大众。打开《石头开花》,我们会邂逅《杜鹃花开别样红》里面平易近人的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会跟着彩梅女士的脚步《访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认识欧阳黔森》,会和她一起结识《一根筋的陈长吟》,会了解《我的老师》、黔省著名画家杜宁先生——他们都是文化或文学领域的佼佼者。我们还会走近扶贫攻坚名誉村长郑传楼,会走近白衣天使张有楷,会走近搬动贫困大山的新愚公文朝荣,会走近知性美女企业家金滔,会走近花茂村的拼命三郎何万明,会走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的军人风采,会走近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亮。
集子中值得我们钦佩的,当然还有许多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劳动者,如连年接送高考学生的出租车师傅吴奇刚,如在平凡岗位上尽职尽责的刘孟胜,以及类似的其他许多人。
三、时代行进在脱贫攻坚的步伐中
摆脱贫困,追求富裕,是人类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追求,但纵观古今,横看世界,最终实现梦想的,又有多少?放眼疫情肆虐之下的世界阴霾,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风景这边独好!然而,这好风景不是别人施舍的嗟来之食,而是我们举国上下形成合力扶贫扶志多年如一日辛苦努力的成果。时代的亮色,行进在脱贫攻坚的步伐中。
《石头开花》找准了跟时代的契合点,集子中的多篇文章足以反映脱贫攻坚的努力和成果,如《倾情为民步履勤——扶贫攻坚名誉村长郑传楼》《核桃之恋》《果林深处的笑声》《就恋这把热土——〈文朝荣〉观后》《这个冬天不会冷》《楠木渡的水 沉静而流深》《五星村里的“顶呱呱”》《我也跟着乐在其中》《倾情岁月 爱心涌动》等等。这些文章有的记录了事件,有的歌颂了人物,彩梅女士都做到了笔到心到,让我们过目难忘。《相约春暖花开》是这当中较为特别的一篇,写的是抗疫,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服输的团结和抗争精神,尤为可喜的是,我们在全球率先见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的曙光。
四、对历史的深情回眸
书中回溯历史的篇什或章节不止一两个,如赫章县海雀村曾经非常恶劣的生态环境,如黔东南月亮山下苗家曾经异常艰难的生活状况,等等。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可能要数关于远征军采访日记的这篇。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赴缅对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曾经长时间为主流媒体所忽略。当历史的烟云逐渐散去,重新站在民族的高度,人们重新想起了这个悲壮的群落,可是当年的很多尚在人世的远征军战士,早已风烛残年,垂垂老矣。幸好官媒与自媒体、官方与民间一起发力,他们当中逝者与生者的境遇都得到了重视和改观。从这个角度看,《2013年不同寻常的国庆长假——走访滇缅界内的贵州籍中国远征军日记》这篇文章,是最让人心潮起伏的一篇。这篇文章细节描叙不是很多,依然带来一种震撼,令人动容。历史,对远征军真的有所亏欠,幸好志愿者们的义举,让远征军的爱国精神得到弘扬、英勇事迹得到再现——哪怕是零碎的再现。下文所引,仅仅是令人触目惊心的片段中的片段:
当时有一位贵州老乡生病不轻,影响了部队的行军速度。连长觉得老乡已经不行了,就命令李华生执行枪毙他的任务,免得他受苦和拖累大家。接到命令的李华生,不忍心枪杀自己的战友和亲人,便把老乡扶到一株古榕树下,朝天放了两枪算是交了差,便含泪离开。
……石雕中有未成年的娃娃兵方阵,在这个方阵的右上角石雕中,有小到6岁的娃娃也上了战场,最终惨烈在日寇的枪下。
五、“小情怀”里的大世界
集子中的一些篇什,笔触细腻、纤柔,看似与世界无关,与时代无关,其实不然。这些“小情怀”,认真审视,会发现它们其实也是时代的缩影,是真善美爱的折射,是一个个不折不扣的大世界。
《昙花夜放》写了“我”对自家昙花开放前后的精心呵护、细心观察和满心欢喜,但并不专为赏花而写花,而是结合抗疫、防洪抗汛的紧张氛围,赋予了昙花积极而高尚的象征意义。《冬日暖阳》写了“我”四十岁生日到来之际,寻思怎么度过时,街头偶遇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陈跃康先生,在他的邀约下到《杜鹃花》编辑部跟省内文学界的袁浪等知名作家共进午餐。作家们高超的文学造诣,令彩梅女士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文章致力于体现他们的文学贡献,似乎与自己的生日有点“跑偏”了,然而,不是因为友谊,怎会有这篇文章?何况名家们的作品对“我”产生了诸多有益的影响。很多时候,友谊不仅是温暖人心的源泉,还是一笔不可多得更不可取代的财富。如标题所揭示,这篇文章给人一种其乐融融的温馨之感。《红颜知己》是一篇很有意思很值得赏鉴和思考的文章,似乎在谈论,又似乎在抒发,然后意有所得。不过,审视我们的文化传统,达到“红颜”程度的跨性别的友谊,除非同时跨年岁或存在别的较大差距,否则不被曲解而能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的,在相对保守的语境里,真的说不上多。唯其如此,才更加值得拥有和珍视。《女人味》一文同样值得思考:女人味是什么?当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但其中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特有的魅力。这特有的魅力在于内在学识修养品德风格的综合外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仅凭妖冶打扮或精致化妆就能实现的。这也是一篇有趣的文章,除了可供女性读者们“研习”,也值得男性读者们反省、深思,因为“男人味”也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篇文章是不是听了任雪琴同名歌曲之后的有感而发不得而知,只知道一味委屈自己或专门打悲情牌而不懂得在气质修养等方面提升并改进自己,绝不是真正的“女人味”。《心境》一文写了三个小故事,分别从同情、宽容、谦让等角度,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立身处世,厚道为本。
《幸福》这篇文章通过两个家庭的两件小事诠释了不同的人对“幸福”的不同体会:一对夫妻在收获时节驾着马车回家,一路哼唱着快乐的歌儿,他们的幸福与收入丰歉无关;一家人住在荒山之下,男主人听不进政府工作人员种树的劝告,只用柔和的眼光望着处于贫困境地的妻儿,他们的幸福与家境贫富无关。幸福是什么?究其实,是一种面恬淡而知足的心境,它与别人的感觉无关。
六、《石头开花》的文本特征
从构成要件上看,彩梅女士的文章具有如下文本特征:
写人不限身份,既有文人、军人,也有普通劳动者;既有年高德劭的耄耋老翁,也有社会底层的优秀青年。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对贫寒人的悲悯,对成功人士的祝愿,不分彼此,只要涉笔,彩梅女士都很上心。写事,多半会作溯源式的考证,但彩梅女士并不拘泥于陈说,多倾向于对历史纵深的一种诗意的拓展,其中那些美丽的传说或传奇,使得相关文章含蕴更为丰富,更加耐读。写景,立足于摹写当下成就的同时,往往会着眼于勾勒其前景的美好或更加美好。写物绝不孤芳自赏,总会延伸、挖掘,设法赋予抒写对象某种积极的象征含义。写情,不拘形式,乡情,友情,借物抒怀,直抒胸臆,等等,可以说蔚为大观。有时只需要一两个拟声词,如嘿嘿、哈哈、呵呵之类,行文的俏皮、幽默等意味便生动彰显,跃然纸上。
以上这些,当然不是彩梅女士文章特点的全部,事实上,也没有哪一篇文章会专门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而不涉其他——它们总是各有侧重而互有交叉,共同承担着一项项彼此不同的使命。而且,同一篇文章,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获得的感受就不会一致。见仁见智,从阅读角度讲是说得通的,否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观点就不会流传广远。
从结构上看,彩梅女士的一些文章有时候仿佛给人一种“枝蔓”感,然而这非但不是坏事,恰好相反。有道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从头到尾线性呈现的文章,就算能够出彩,也一定会很有限。就像我们信步徜徉,偶尔发现路旁有一处不错的风景,多半乐意踱进去看个究竟,然后回到主道继续向前,因为我们往往不急于赶路,不期望快速走到尽头。这类风景非但没有妨害,反而会丰富行程,让我们获得别样的行走(阅读)体验。
七、并非结论的结语
一定要求全责备的话,《石头开花》的分辑或许可以做得更细致些。换言之,个别分辑的文章可以作些调整,比如关于文朝荣那篇,就可以移到集中谈论观影或阅读心得的最后一辑之中;类似的情形还有,不赘述。不过,各辑文章主题或体裁偶有交叉,也能相映成趣,试想如果有谁居然把花与叶、果或枝分门别类“割裂”开来呈现,一定会大煞风景。类比有些不当,道理还真的就是这样。
平心而论,《石头开花》是一部立足热土、心系时代而内涵丰富的散文集,集子中的一些事很小,一些人很平凡,但因为彩梅女士善于发掘,我们总能感知到他们身上那些真善美爱的闪光的东西。此外,全书叙事抒情文章没有哪一篇的主题表达了忧愁、抱怨或沮丧,几乎全都充满了乐观、鼓舞,或者从乐观、鼓舞等方面引导着读者的思绪。这不正是我们积极倡导中的正能量吗?
愿《石头开花》得到更多人的喜爱,也愿你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鼓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