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林的头像

刘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8/11
分享

浅谈文学作品赏析

有人会较真一些文章字句语序甚至写作风格,个人行文特色。

其实关于写作,当作爱好也罢,作为创作者本身也罢,我从不较真风格和手法。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为文或诗,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好坏一说。比如一篇诗稿,能对仗工整,自然是能展露作者技法的高明,功底的深厚。但是一篇好诗是否朗朗上口,合辙押韵,或是有无做到随性洒脱,无拘无束,这些都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诗句是否受大家喜欢,与技法多少,用词好坏并无太大联系,更多的是“共鸣”二字。

我想,文章的共鸣,好比形容的这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只是这个“伤心处”在何方,实无标准答案。只不过是大众人的伤心处还是小众人的伤心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很显然,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没有绝对的理解包容。文章好与坏,全看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

我曾经读到一篇很喜欢的现代诗“在古代 / 我们并不这样 / 我们只是并肩策马走几十里地 / 当耳环叮当作响/你微微一笑 / 低头间我们又走了几十里地 ——瞿永明《在古代》”最后那一句对我而言简直是太美妙。低头间我们又走了几十里地,不正是美妙爱情不人分别的彳亍么。有人觉得这样旁敲侧击形容下的干净纯洁的陪伴很好,也有人觉得不够洒脱不够轰烈,没写出分别的撕心裂肺。那么诸君谁能告诉我,“撕心裂肺”和“心照不宣”这些主观爱好,能不能去评判文的好坏。你的洒脱与他人又有关否?牵马并行和夜话巴山何不可共存。

我自己有时候会为“但史龙城飞将在”的豪迈拍掌叫好,也会为“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惆怅惋惜。正因为这些话直击我内心最渴求的伤心处。无不动容。

接触写作文章十年有余,刚起步的时候,也因身在庐山无法找到外人所喜欢的庐山真面目。从最开始发表于校园刊物,协会刊物,到报纸专栏,比如《课堂内外》《创新作文》《意林》《萌芽》等地方刊登作品。我自己从未刻意追求理想中的完美。一篇文章,总有人会喜欢的,也总有人会讨厌的。

我也对很多刊物的所谓的“冠军文章”“优秀作品”嗤之以鼻,也对有些“烂文烂诗”心有共鸣。总有人会因为一句台词喜欢一部电影,会因为讨厌一个明星而贬低一部好片。作品本身受喜欢与否,与作品本身无关。

文章和诗只是一种表达,喜极而歌,欢欣起舞,狗高兴了就会摇尾巴,写东西的人无论处于什么出发点。结果终究是为了写出想要的东西让读者找共鸣,既然没有共鸣,何必去补一枪,非要强调“我这文章用了多少技法,用了多少手段”。

我理解的是,看一篇文章,要找共鸣。如果看不懂跳舞的不看就是了,何必说身段不如唱戏的,看不惯写新诗的不看就是了,没人会说“爱情埋葬于无法触及的宇宙”就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来得让人怜悯。

不是诗文未不动人,只是未到伤心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