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奔海的头像

刘奔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5/02
分享

母亲,您去了哪里

      

    转眼,母亲离开我已两年了,可我依然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中,难以走出那个冬日的阴霾。

两年前的今日,和平时一样,我上班、下班,傍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我的心头没有丝毫不详的预感。忽然,老家的哥哥打来了电话,他声音低沉而颤抖着说,妈的情况不好,我猛然一惊,忙问,妈咋了?哥哥说,妈正在院中洗衣服时突然晕倒,现正在抢救……妈已停止心跳和呼吸一个小时了,正在做心肺复苏,你快回来吧。随即,哥哥便挂了电话。啊,我的大脑一下子一片空白,等我反应过来,禁不住趴在那儿失声痛哭,妈,您昨天晚上还给我打电话,说这几天天气很冷,让我和孩子都穿暖些,可这一刻,您却已经停止心跳和呼吸一个小时了……我想象着母亲躺在那里,已一个小时无声无息,啊!难道您就这样永远地离开我们了吗?抢救,也许还有希望,我知道那希望已经十分渺茫,但我仍抱着那一丝希望,希望能奇迹出现。我隔一会儿问一下哥哥,妈的情况怎样?他都是回答,还在抢救,每问一次,我的心都在颤抖一次,我希望,听到的永远都是这个回答……一个小时后,哥哥哭着告诉我,妈走了……

我连夜地收拾行李,乘飞机,又坐班车,半天的时间,便从几千公里外赶到了家门口,我的泪水又一次涌出了眼眶……往常回家,到家门口喊一声妈,总能看到母亲欢欢喜喜地从屋子里迎出来,可这一刻,门框上却已挂上了一方白纱,院子里有很多乡邻在忙碌着,我抹着眼泪快步走进屋里,看到了放在屋子角落里的一口冰棺,我哭喊一声“妈”,一下子扑倒在冰棺上……

我跪在母亲的灵前,愧疚,自责。母亲一直说身体大不如前了,我也只是随意的安慰几句,我疏忽了您一天不如一天的身体,总相信着来日方长。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母亲呀,您怎么走得这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

泪眼中,一幕幕往事又在眼前浮现。我又想起了童年里的那些难忘的岁月。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小时候,父亲在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县城里教书,年幼的哥哥也随父亲外出求学。家里就剩下妈妈和我。那个时候,农村还实行农业合作化生产,我常常想起母亲在生产队里劳动拉架子车的场景:母亲拉着装得满满的架子车,低头弯腰在前面使劲地拉,三四岁的我,也跟在车后面,看母亲快要拉不动了,便帮母亲推车,可说是帮母亲,其实常常是母亲怕累着我,把我也放在车上,自己一个人拉。在生产队里,母亲干活是最卖力的,可每年从队上分的粮食总是很少。我常常想起和母亲一块去村里的磨面坊磨面的情景:母亲把一袋麦子倒进一个木盆里,把里面的杂物捡得干干净净,然后给里面倒一点水,用一块干净的抹布一遍一遍地搅拌擦洗,把每一颗麦粒都擦洗干净,又装进袋里放在一边。等着轮到我们磨了,她便下到磨面机下面的面池里,麦粒从机子上面的斗子里徐徐漏下,磨出,母亲半跪在下面把刚开始磨的粗面接上,递给站在上面操作机子的人,这样磨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最后几乎没剩下多少麦麸。母亲知道什么时候漏下的面粉最白,什么时候面粉最黑,她把不同的面粉分开来装。磨面机停了,她要把下面的兜子轻拍上一遍又一遍,让每一撮面粉都能漏下来……

每次蒸馒头,母亲总是要蒸黑白两种,黑的是她吃的。记得一次母亲甚至用麦麸蒸了几个馒头,一天晚上,我非要尝尝是什么滋味,她便给我掰了一小口,我咬在嘴里,嚼着真是难以下咽,母亲笑着问我:“是不是不好吃?”可我咧着嘴说:“好吃。”为了能填饱肚子,我们吃各种野菜、吃槐花、吃苜蓿,甚至有些树叶也用来充饥。母亲的手很巧,再简单的食材,她也会用那仅有的几样调料调拌得可口美味。

最快乐的是母亲带着我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里看父亲和哥哥。那时,从村子到县城的路都是土路,母亲骑上自行车驮着我,有时甚至牵着我、抱着我步行,对我来说,一路的新奇和快乐,可现在想想,母亲却受了多少累。

记得有一次,母亲带着我从县城回家,快到家了,遇到了一个赶马车的大爷,大爷便让我们母子坐上马车,把我们送到了家门口,大爷要走,母亲硬是留他吃了顿饭。偶尔也有坐车去的,但那可不是现在的班车,而是生产队里的拖拉机。那时,还实行农业合作社,生产队里有一台拖拉机,常会去县城里运送农产品、拉运生产物资,可我们却坐的很少,因为要去的人总是很多,母亲心里总想着别人。

后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自己的土地后,母亲的干劲更大了,常常是起早贪黑。

小时候,我最怕的便是黑夜。母亲白天忙碌,晚上也有很多事要干,那时我常在夜里惊醒,小手一摸,不见了母亲,便吓得大声喊叫。母亲似乎和我有心灵感应,只要我一哭喊,不一会儿她便慌慌张张地跑回来,把我搂在怀里,不停地哄着哄着,那时候我既委屈又幸福。

每个孩子的成长,当然离不开挨打。挨打是我童年里另一个深刻的记忆,那时候,我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倔强,为此,也没少挨母亲打。可现在想起,却没有丝毫疼痛的记忆,每次母亲打我,都是打在我身上,疼在她心里,往往是我还没哭,她先哭了。记得好多次,母亲气得不让我吃饭,不让吃就不吃,我知道,她把好吃的东西都给我留着。

说到挨打,我又想起了一件母亲虽然没有打我、但我的心里却比她打我还要难过十倍的事。小时的我们,根本不像现在的孩子,可以整天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童年最让我们兴奋的就是看电影了。每年,镇上的电影放映队会来村子里放映几场电影,能看上电影,对我们孩子来说那简直比过年还高兴。

通常村里要放电影,在电影场总是人头攒动、灯火辉煌,所以我一发觉哪儿有风吹草动便常以为要放电影了,非要母亲带我去看,结果总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归。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村道玩闹,忽然隐约看到不远的邻村有一处地方灯光点点,我想肯定是要演电影了,便飞跑回家,硬拉着母亲要去看。母亲说那不是在演电影!但我就是不信,一定要看个究竟才心里踏实。终于她拗不过我,生气地背起我,说:“走,要是没有非揍死你不可!”但我不怕,挨顿揍怕啥,要是看了电影那可要高兴好几天呢!我趴在母亲瘦弱的背上,伏在她温热的耳边,能感觉到她急促的喘息。然而走了不多远,在走过一处结有薄冰的路面时,一个踉跄,母亲摔倒了,双膝着地,摔得很重!而我一点事也没有。我吓坏了,心想,妈妈该不会起不来了?母亲把我放下,一声不吭地揉了一会儿膝盖。我开始后悔自己不该任性着要来,便小声对母亲说:“妈,不去了。”母亲没说话,抱起我,脚步蹒跚着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邻村的村口才停了下来。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真的不是在演电影,原来是一家在过丧事,——已经能闻到空气中弥散着的酒菜的香气。也许是怕别人笑话我们母子,母亲走到一个黑暗的角落,把我放下,用手撩了撩被雾气打湿的头发,静静地站了两三分钟,然后低声问我:“回家吧?……”

我一天天长大了,渐渐体会到了母亲的辛酸和不易,她既要种好家里的几亩田地,又要照顾好我的吃饭穿衣,还要牵挂远方的哥哥和父亲,经常是顾了这头顾不上那头。在农村,一个女人,干什么事常要求到别人帮忙,男人一根烟能解决的事,不知母亲给人说了多少好话;更有让母亲委屈伤心的,那个年代,人们饥一顿饱一顿,农村里什么好事哪顾得了女人优先,反而因为你是女人,常常会受气、受罪……

后来,父亲为了照顾家里,调到了离家较近的学校,我们一家团聚的日子多了。可因为父亲没太在农村待过,地里的农活都不会干,别人家都是男人是田地里的主力,可他一干活就和母亲生气。渐渐地,母亲便不等父亲下地,独自一人把地里的活干完。她要争口气,就算她一个女人,农活也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哥哥和我也都渐渐长大了,有力气了,可以帮着母亲干活了,可母亲不到万不得已,总是不让我们干,她说学习要紧,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能跳出农门,不再受她这份苦。

母亲说,她小时候就是因为家里贫穷,姊妹多,她又是家里的老大,没上过几天学。现在有条件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我们弟兄俩上大学。在学习上母亲不能帮我们什么,她便在生活上尽量让我们吃饱穿暖。

 

终于,哥哥和我都相继考上了大学,我们都劝母亲该好好歇歇了,母亲却说,她现在干劲更大了,要种好地,供我们上大学!

大学毕业后,我远离家乡来到了新疆吐鲁番参加工作。然而,当我踏上吐鲁番这片火热的土地,我的心却凉透了,现实和理想相去甚远,我开始变得消沉,想着离开这儿,不再回来。我给母亲说,让父亲托人把我调回老家去,可离家时泪流满面对我千叮咛万嘱咐的母亲却反对,她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说新疆虽然远,却也是个好地方,让我安心工作,不要想家。

可我的心就是安不下来,一次又一次地回家。回家太频繁,就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了,我带给家人的不是团聚的喜气,只能给本应充满着浓浓亲情的家笼罩上一层阴影,给父母带来无尽的烦恼,他们有什么办法呢?

那个深秋的季节,我又一次回到了家里,可只待了几天,我就待不下去了,只好决定还是回去。离家前的那一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静悄悄的,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在低泣,似乎还能听到梧桐树叶飘落的声音,像是在叹息……

第二天清晨,母亲早早起来为我准备早饭,她哭着对我说:“儿呀,去了再不要轻易回来,哪儿不是人待的地方……”临走时,我撕下一张纸,写下了“不活出人样决不回家”的誓言!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

母亲啊,我明白,您不希望您的儿子总是这般懦弱的模样,您希望看到一个顶天立地有所作为的男子汉的身影!

我下定决心,踏踏实实扎根吐鲁番。我勤奋工作,努力进取,同时我也喜爱写作,业余时间笔耕不辍,也隔三差五地会发表一些小文章,后来,还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我给父母寄了一本,父亲说,母亲很爱看,天天都在翻看。可母亲并没有过多地夸赞我,却对我说,文章还要再写细些,写深入些,只要懂得生活,就会写作。没想到,没读过多少书的母亲还懂得这么深刻的道理。

母亲也渐渐地老了,她常自言自语道:唉,老了,想起那些年,怎么就那么大的气力,干活就从不知道累!十几年前,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也终于退休回家,我和哥哥便都劝母亲不要再种地了,让他们来城里生活。可母亲就是不肯,她说,种地种惯了,不种反而心里慌得难受,再说现在都是机械化,比过去也省力多了,并说城里东西那么贵,自己种粮种菜吃着舒心。

母亲是一个性格开朗、爱唱爱乐的人。听母亲讲,她小时候曾被选入镇上的戏曲班子,在乡间到处演出。我们小的时候,日子那么艰难,母亲哪有闲暇顾及那些,终于,哥哥和我都成家立业,母亲没什么负担了,她便和村子里的一些戏曲爱好者组成一个自乐班,闲暇时走村串户给人们唱戏助兴,母亲甚至还学会跳广场舞,我心里还想,母亲怎么就不老呢?这些年,母亲的头发白得越来越多,她隔上一段时间就要染发,我就对她说:“妈,您现在还染啥头发?人老了头发自然就白了。”母亲总是苦笑着说:“白头发总让人看着不舒服。”

谁知,一场大病却差点夺去了母亲的生命。

那是十年前一个初夏的傍晚,哥哥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回趟家,说母亲突发脑溢血,已经住院几天了,现在还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他说母亲清醒时让不要给我说,说我那么远,工作又忙,她应该没事,让我先不要回来。可哥哥觉得还是要告诉我,怕给母亲和我留下终生遗憾。我一下子呆住了……我赶回家,看到病床上的母亲,——她哪里是平日里的母亲,她躺在病床上,看到我回来,一丝微笑从脸上露出,拉住我的手,几滴泪水却从眼角滑落……哥哥说,母亲刚发病时已经口不能言,手不能动,头低垂着,腿脚僵直,幸亏及时送到医院,且出血量又不大,要不然我们也许就和母亲生死永别了……我仔仔细细地看着母亲,看着最爱我、我最熟悉的亲人,——长大后,还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凝视过母亲。母亲真老了,可您还不到六十岁啊,儿子还没有好好孝顺您呢。参加工作前,总说等挣了钱要如何如何回报您,可这些年我却为着自己的前途和小家庭奋斗着,哪里好好想过您?连听您一句唠叨也觉得心烦;现在结婚了,生子了,工作也好了,刚准备让您过幸福生活了,您却成了这样!……可转念又想,要不是母亲这次生病,我还以为母亲永远健康,对母亲的身体永远都无忧无虑。是啊,这些年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家庭,自己的所谓事业,疏忽了母亲,总想有的是机会报答母亲。可母亲从无怨言,打电话总说家里都好,不用担心,让我把公家的事干好,把孩子管好。

母亲一直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我和哥哥才在医生的指导下扶着她下床开始挪动脚步,她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生疏和艰难……母亲哭了,哭得很伤心,她说,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成了这样……母亲可以出院了,医生一再叮嘱,千万不能再劳累了,否则再一发病将不堪设想!

我又要离家回单位了,母亲止不住地哭泣,她说儿子那么远回趟家,却没吃上她做的一顿饭……

母亲开始天天坚持不断地活动锻炼,就是晚上躺在床上,也活动着手脚。一年多过去了,母亲的身体已基本恢复。但毕竟不比以前了,她也总说自己现在是个废人,没什么用了。母亲嘴上这样说,可她只要能动,总不肯闲着。她甚至还收回了病后只好承包给别人耕种的田地,她说,儿子都刚买了房,趁着现在还能干,要再干几年,为儿孙们减轻负担。

 

谁知,几年后,父亲又患了脑梗,一下子便行走不便了,于是照顾父亲的重任便落在了母亲身上。父亲住了几次院,每次他的情绪总是很低沉和烦躁,母亲便开导他,给他讲那些得了重病又恢复健康的病例,让他学会乐观面对生活。出院后,每天早上,母亲都会牵着父亲的手出去锻炼,可父亲在家里待惯了,老是不愿意出门,母亲又常常因为督促父亲锻炼和他生气,母亲常对父亲说,你要是像我这样勤锻炼爱活动,早就恢复好了!母亲多想父亲身体快快恢复呀,可她再急却又无能无力。我们就安慰母亲,让她首先把自己身体照顾好,父亲能锻炼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吧,我们甚至想,最好的结局就是父亲走在母亲前面,父亲有人照顾,母亲也最终可以解脱出来,那时,一定要让母亲的晚年过得幸福充实。

可我们又不在家待,只是嘴上安慰一下母亲、劝劝父亲,家里所有的责任和重担全都落在了逐渐衰老的母亲身上,看着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心急却又无奈,变得越来越烦躁,看到什么都说闷得慌,甚至把院子里的树一棵一棵挖掉,每次我回家探亲,一看到母亲表现出一点烦躁的情绪,我便责怪她,一天有啥烦的?我哪用心体会过母亲的心境啊。

两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又回老家探亲,看到母亲用的手机屏幕太小,看起来太费眼睛,我硬是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那时我大概已经意识到可以为母亲做的事不能再等了。我给她一遍一遍地讲怎样使用,可毕竟上了年纪,一直练习摸索着用了几个月,母亲才基本掌握了各种功能的用法。母亲最高兴的就是看我隔三差五在微信朋友圈发的那些我写的所谓的作品,母亲还学会了给我点赞!

每次打电话,母亲总是叮嘱我,说孙儿正在长身体,让我一定要给孩子吃好、穿暖,她知道我性情急躁,总是说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孙儿,告诫我教育孩子要有耐心。母亲常悔恨地对我说,你看现在这些年轻的父母,把孩子都爱成啥了,说我们小的时候,她真是对我们关心得太少,爱得太粗疏……我说妈,您别这样说,回想起小时候的生活,我真的觉得很幸福。

母亲啊,您昨日还叮嘱我这叮嘱我那,为何今天就撇下我们永远地离去?您昨日还说,您和我爸一切都好,让我安心工作,为何今日您就与我们阴阳两隔?母亲啊,最令我愧疚的是您去世前一个月过的最后一个生日,我竟都忘记了,当我猛然想起,赶快给您拨去电话,您却笑着说,生日有啥过的,过一年少一年。只要我儿是在忙工作,忘了妈的生日,妈也高兴……母亲您不是还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等到开春后,看我有没有时间带您和我爸出去转转看看,一生要强的母亲啊,您为什么就这么轻易地倒下,这么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呢……

家里人来人往,嘈嘈杂杂,可我谁也不想见,晚上,乡邻亲友们一个个都离开了,我走进厨房,家里我最熟悉的地方。小时候,母亲站在锅灶旁炒菜煮饭,我坐在下面帮母亲烧火,厨房里飘散着饭菜的香味,我期盼着母亲的那一声令下:“饭好了,吃饭吧。”长大了,离家了,每次回到家,厨房更是能品味出家的味道的地方,母亲总是在厨房里变着花样给我做着我最爱吃的饭菜,可此刻,来家里帮忙做饭的邻里大嫂大妈只在厨房里做了一天饭,这里却已经是凌乱不堪,碗碟到处堆放。她们人多手杂,这里也毕竟不是自己家的厨房啊,怎能像母亲一样把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条。我拿起舀子,准备在水缸里舀一瓢水,啊,水缸里竟漂着一只老鼠!没有了母亲,家也不像个家了,再也吃不上母亲给我做的最好吃的饭菜了……

我们整理母亲的遗物,都是母亲收藏的我们穿过的衣服鞋袜、洗得褪色的床单被套,特别是竟积攒了一百多条毛巾,——村子里谁家过红白喜事,母亲总是随叫随到,过后,主人便会给帮忙的乡邻每人一条毛巾作为答谢,她去世的前几天还去村里一位刚过世的百岁老人家帮忙,她还给我打来电话,笑着说村子里最长寿的老人去世了,活了一百岁,无疾而终,可说着又叹口气,说要是每个人都这么长寿多好……

母亲啊,您还不到七十岁,怎么就这么仓促地离开了我们呢?您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不老的母亲形象,我每次想起您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日,悲痛难抑。

母亲,您去了哪里……

两年前的今日,和平时一样,我上班、下班,傍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我的心头没有丝毫不详的预感。忽然,老家的哥哥打来了电话,他声音低沉而颤抖着说,妈的情况不好,我猛然一惊,忙问,妈咋了?哥哥说,妈正在院中洗衣服时突然晕倒,现正在抢救……妈已停止心跳和呼吸一个小时了,正在做心肺复苏,你快回来吧。随即,哥哥便挂了电话。啊,我的大脑一下子一片空白,等我反应过来,禁不住趴在那儿失声痛哭,妈,您昨天晚上还给我打电话,说这几天天气很冷,让我和孩子都穿暖些,可这一刻,您却已经停止心跳和呼吸一个小时了……我想象着母亲躺在那里,已一个小时无声无息,啊!难道您就这样永远地离开我们了吗?抢救,也许还有希望,我知道那希望已经十分渺茫,但我仍抱着那一丝希望,希望能奇迹出现。我隔一会儿问一下哥哥,妈的情况怎样?他都是回答,还在抢救,每问一次,我的心都在颤抖一次,我希望,听到的永远都是这个回答……一个小时后,哥哥哭着告诉我,妈走了……

我连夜地收拾行李,乘飞机,又坐班车,半天的时间,便从几千公里外赶到了家门口,我的泪水又一次涌出了眼眶……往常回家,到家门口喊一声妈,总能看到母亲欢欢喜喜地从屋子里迎出来,可这一刻,门框上却已挂上了一方白纱,院子里有很多乡邻在忙碌着,我抹着眼泪快步走进屋里,看到了放在屋子角落里的一口冰棺,我哭喊一声“妈”,一下子扑倒在冰棺上……

我跪在母亲的灵前,愧疚,自责。母亲一直说身体大不如前了,我也只是随意的安慰几句,我疏忽了您一天不如一天的身体,总相信着来日方长。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母亲呀,您怎么走得这么突然,让人猝不及防……

泪眼中,一幕幕往事又在眼前浮现。我又想起了童年里的那些难忘的岁月。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小时候,父亲在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县城里教书,年幼的哥哥也随父亲外出求学。家里就剩下妈妈和我。那个时候,农村还实行农业合作化生产,我常常想起母亲在生产队里劳动拉架子车的场景:母亲拉着装得满满的架子车,低头弯腰在前面使劲地拉,三四岁的我,也跟在车后面,看母亲快要拉不动了,便帮母亲推车,可说是帮母亲,其实常常是母亲怕累着我,把我也放在车上,自己一个人拉。在生产队里,母亲干活是最卖力的,可每年从队上分的粮食总是很少。我常常想起和母亲一块去村里的磨面坊磨面的情景:母亲把一袋麦子倒进一个木盆里,把里面的杂物捡得干干净净,然后给里面倒一点水,用一块干净的抹布一遍一遍地搅拌擦洗,把每一颗麦粒都擦洗干净,又装进袋里放在一边。等着轮到我们磨了,她便下到磨面机下面的面池里,麦粒从机子上面的斗子里徐徐漏下,磨出,母亲半跪在下面把刚开始磨的粗面接上,递给站在上面操作机子的人,这样磨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最后几乎没剩下多少麦麸。母亲知道什么时候漏下的面粉最白,什么时候面粉最黑,她把不同的面粉分开来装。磨面机停了,她要把下面的兜子轻拍上一遍又一遍,让每一撮面粉都能漏下来……

每次蒸馒头,母亲总是要蒸黑白两种,黑的是她吃的。记得一次母亲甚至用麦麸蒸了几个馒头,一天晚上,我非要尝尝是什么滋味,她便给我掰了一小口,我咬在嘴里,嚼着真是难以下咽,母亲笑着问我:“是不是不好吃?”可我咧着嘴说:“好吃。”为了能填饱肚子,我们吃各种野菜、吃槐花、吃苜蓿,甚至有些树叶也用来充饥。母亲的手很巧,再简单的食材,她也会用那仅有的几样调料调拌得可口美味。

最快乐的是母亲带着我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里看父亲和哥哥。那时,从村子到县城的路都是土路,母亲骑上自行车驮着我,有时甚至牵着我、抱着我步行,对我来说,一路的新奇和快乐,可现在想想,母亲却受了多少累。

记得有一次,母亲带着我从县城回家,快到家了,遇到了一个赶马车的大爷,大爷便让我们母子坐上马车,把我们送到了家门口,大爷要走,母亲硬是留他吃了顿饭。偶尔也有坐车去的,但那可不是现在的班车,而是生产队里的拖拉机。那时,还实行农业合作社,生产队里有一台拖拉机,常会去县城里运送农产品、拉运生产物资,可我们却坐的很少,因为要去的人总是很多,母亲心里总想着别人。

后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自己的土地后,母亲的干劲更大了,常常是起早贪黑。

小时候,我最怕的便是黑夜。母亲白天忙碌,晚上也有很多事要干,那时我常在夜里惊醒,小手一摸,不见了母亲,便吓得大声喊叫。母亲似乎和我有心灵感应,只要我一哭喊,不一会儿她便慌慌张张地跑回来,把我搂在怀里,不停地哄着哄着,那时候我既委屈又幸福。

每个孩子的成长,当然离不开挨打。挨打是我童年里另一个深刻的记忆,那时候,我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倔强,为此,也没少挨母亲打。可现在想起,却没有丝毫疼痛的记忆,每次母亲打我,都是打在我身上,疼在她心里,往往是我还没哭,她先哭了。记得好多次,母亲气得不让我吃饭,不让吃就不吃,我知道,她把好吃的东西都给我留着。

说到挨打,我又想起了一件母亲虽然没有打我、但我的心里却比她打我还要难过十倍的事。小时的我们,根本不像现在的孩子,可以整天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童年最让我们兴奋的就是看电影了。每年,镇上的电影放映队会来村子里放映几场电影,能看上电影,对我们孩子来说那简直比过年还高兴。

通常村里要放电影,在电影场总是人头攒动、灯火辉煌,所以我一发觉哪儿有风吹草动便常以为要放电影了,非要母亲带我去看,结果总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归。

那是一个冬日的傍晚,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村道玩闹,忽然隐约看到不远的邻村有一处地方灯光点点,我想肯定是要演电影了,便飞跑回家,硬拉着母亲要去看。母亲说那不是在演电影!但我就是不信,一定要看个究竟才心里踏实。终于她拗不过我,生气地背起我,说:“走,要是没有非揍死你不可!”但我不怕,挨顿揍怕啥,要是看了电影那可要高兴好几天呢!我趴在母亲瘦弱的背上,伏在她温热的耳边,能感觉到她急促的喘息。然而走了不多远,在走过一处结有薄冰的路面时,一个踉跄,母亲摔倒了,双膝着地,摔得很重!而我一点事也没有。我吓坏了,心想,妈妈该不会起不来了?母亲把我放下,一声不吭地揉了一会儿膝盖。我开始后悔自己不该任性着要来,便小声对母亲说:“妈,不去了。”母亲没说话,抱起我,脚步蹒跚着继续向前走,一直走到邻村的村口才停了下来。在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真的不是在演电影,原来是一家在过丧事,——已经能闻到空气中弥散着的酒菜的香气。也许是怕别人笑话我们母子,母亲走到一个黑暗的角落,把我放下,用手撩了撩被雾气打湿的头发,静静地站了两三分钟,然后低声问我:“回家吧?……”

我一天天长大了,渐渐体会到了母亲的辛酸和不易,她既要种好家里的几亩田地,又要照顾好我的吃饭穿衣,还要牵挂远方的哥哥和父亲,经常是顾了这头顾不上那头。在农村,一个女人,干什么事常要求到别人帮忙,男人一根烟能解决的事,不知母亲给人说了多少好话;更有让母亲委屈伤心的,那个年代,人们饥一顿饱一顿,农村里什么好事哪顾得了女人优先,反而因为你是女人,常常会受气、受罪……

后来,父亲为了照顾家里,调到了离家较近的学校,我们一家团聚的日子多了。可因为父亲没太在农村待过,地里的农活都不会干,别人家都是男人是田地里的主力,可他一干活就和母亲生气。渐渐地,母亲便不等父亲下地,独自一人把地里的活干完。她要争口气,就算她一个女人,农活也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哥哥和我也都渐渐长大了,有力气了,可以帮着母亲干活了,可母亲不到万不得已,总是不让我们干,她说学习要紧,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能跳出农门,不再受她这份苦。

母亲说,她小时候就是因为家里贫穷,姊妹多,她又是家里的老大,没上过几天学。现在有条件了,无论如何,也要让我们弟兄俩上大学。在学习上母亲不能帮我们什么,她便在生活上尽量让我们吃饱穿暖。

 

终于,哥哥和我都相继考上了大学,我们都劝母亲该好好歇歇了,母亲却说,她现在干劲更大了,要种好地,供我们上大学!

大学毕业后,我远离家乡来到了新疆吐鲁番参加工作。然而,当我踏上吐鲁番这片火热的土地,我的心却凉透了,现实和理想相去甚远,我开始变得消沉,想着离开这儿,不再回来。我给母亲说,让父亲托人把我调回老家去,可离家时泪流满面对我千叮咛万嘱咐的母亲却反对,她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说新疆虽然远,却也是个好地方,让我安心工作,不要想家。

可我的心就是安不下来,一次又一次地回家。回家太频繁,就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了,我带给家人的不是团聚的喜气,只能给本应充满着浓浓亲情的家笼罩上一层阴影,给父母带来无尽的烦恼,他们有什么办法呢?

那个深秋的季节,我又一次回到了家里,可只待了几天,我就待不下去了,只好决定还是回去。离家前的那一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静悄悄的,只有淅淅沥沥的秋雨在低泣,似乎还能听到梧桐树叶飘落的声音,像是在叹息……

第二天清晨,母亲早早起来为我准备早饭,她哭着对我说:“儿呀,去了再不要轻易回来,哪儿不是人待的地方……”临走时,我撕下一张纸,写下了“不活出人样决不回家”的誓言!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

母亲啊,我明白,您不希望您的儿子总是这般懦弱的模样,您希望看到一个顶天立地有所作为的男子汉的身影!

我下定决心,踏踏实实扎根吐鲁番。我勤奋工作,努力进取,同时我也喜爱写作,业余时间笔耕不辍,也隔三差五地会发表一些小文章,后来,还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我给父母寄了一本,父亲说,母亲很爱看,天天都在翻看。可母亲并没有过多地夸赞我,却对我说,文章还要再写细些,写深入些,只要懂得生活,就会写作。没想到,没读过多少书的母亲还懂得这么深刻的道理。

母亲也渐渐地老了,她常自言自语道:唉,老了,想起那些年,怎么就那么大的气力,干活就从不知道累!十几年前,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也终于退休回家,我和哥哥便都劝母亲不要再种地了,让他们来城里生活。可母亲就是不肯,她说,种地种惯了,不种反而心里慌得难受,再说现在都是机械化,比过去也省力多了,并说城里东西那么贵,自己种粮种菜吃着舒心。

母亲是一个性格开朗、爱唱爱乐的人。听母亲讲,她小时候曾被选入镇上的戏曲班子,在乡间到处演出。我们小的时候,日子那么艰难,母亲哪有闲暇顾及那些,终于,哥哥和我都成家立业,母亲没什么负担了,她便和村子里的一些戏曲爱好者组成一个自乐班,闲暇时走村串户给人们唱戏助兴,母亲甚至还学会跳广场舞,我心里还想,母亲怎么就不老呢?这些年,母亲的头发白得越来越多,她隔上一段时间就要染发,我就对她说:“妈,您现在还染啥头发?人老了头发自然就白了。”母亲总是苦笑着说:“白头发总让人看着不舒服。”

谁知,一场大病却差点夺去了母亲的生命。

那是十年前一个初夏的傍晚,哥哥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回趟家,说母亲突发脑溢血,已经住院几天了,现在还时而清醒时而昏迷。他说母亲清醒时让不要给我说,说我那么远,工作又忙,她应该没事,让我先不要回来。可哥哥觉得还是要告诉我,怕给母亲和我留下终生遗憾。我一下子呆住了……我赶回家,看到病床上的母亲,——她哪里是平日里的母亲,她躺在病床上,看到我回来,一丝微笑从脸上露出,拉住我的手,几滴泪水却从眼角滑落……哥哥说,母亲刚发病时已经口不能言,手不能动,头低垂着,腿脚僵直,幸亏及时送到医院,且出血量又不大,要不然我们也许就和母亲生死永别了……我仔仔细细地看着母亲,看着最爱我、我最熟悉的亲人,——长大后,还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凝视过母亲。母亲真老了,可您还不到六十岁啊,儿子还没有好好孝顺您呢。参加工作前,总说等挣了钱要如何如何回报您,可这些年我却为着自己的前途和小家庭奋斗着,哪里好好想过您?连听您一句唠叨也觉得心烦;现在结婚了,生子了,工作也好了,刚准备让您过幸福生活了,您却成了这样!……可转念又想,要不是母亲这次生病,我还以为母亲永远健康,对母亲的身体永远都无忧无虑。是啊,这些年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家庭,自己的所谓事业,疏忽了母亲,总想有的是机会报答母亲。可母亲从无怨言,打电话总说家里都好,不用担心,让我把公家的事干好,把孩子管好。

母亲一直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我和哥哥才在医生的指导下扶着她下床开始挪动脚步,她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生疏和艰难……母亲哭了,哭得很伤心,她说,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成了这样……母亲可以出院了,医生一再叮嘱,千万不能再劳累了,否则再一发病将不堪设想!

我又要离家回单位了,母亲止不住地哭泣,她说儿子那么远回趟家,却没吃上她做的一顿饭……

母亲开始天天坚持不断地活动锻炼,就是晚上躺在床上,也活动着手脚。一年多过去了,母亲的身体已基本恢复。但毕竟不比以前了,她也总说自己现在是个废人,没什么用了。母亲嘴上这样说,可她只要能动,总不肯闲着。她甚至还收回了病后只好承包给别人耕种的田地,她说,儿子都刚买了房,趁着现在还能干,要再干几年,为儿孙们减轻负担。

 

谁知,几年后,父亲又患了脑梗,一下子便行走不便了,于是照顾父亲的重任便落在了母亲身上。父亲住了几次院,每次他的情绪总是很低沉和烦躁,母亲便开导他,给他讲那些得了重病又恢复健康的病例,让他学会乐观面对生活。出院后,每天早上,母亲都会牵着父亲的手出去锻炼,可父亲在家里待惯了,老是不愿意出门,母亲又常常因为督促父亲锻炼和他生气,母亲常对父亲说,你要是像我这样勤锻炼爱活动,早就恢复好了!母亲多想父亲身体快快恢复呀,可她再急却又无能无力。我们就安慰母亲,让她首先把自己身体照顾好,父亲能锻炼到什么程度就什么程度吧,我们甚至想,最好的结局就是父亲走在母亲前面,父亲有人照顾,母亲也最终可以解脱出来,那时,一定要让母亲的晚年过得幸福充实。

可我们又不在家待,只是嘴上安慰一下母亲、劝劝父亲,家里所有的责任和重担全都落在了逐渐衰老的母亲身上,看着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心急却又无奈,变得越来越烦躁,看到什么都说闷得慌,甚至把院子里的树一棵一棵挖掉,每次我回家探亲,一看到母亲表现出一点烦躁的情绪,我便责怪她,一天有啥烦的?我哪用心体会过母亲的心境啊。

两年前的那个秋天,我又回老家探亲,看到母亲用的手机屏幕太小,看起来太费眼睛,我硬是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那时我大概已经意识到可以为母亲做的事不能再等了。我给她一遍一遍地讲怎样使用,可毕竟上了年纪,一直练习摸索着用了几个月,母亲才基本掌握了各种功能的用法。母亲最高兴的就是看我隔三差五在微信朋友圈发的那些我写的所谓的作品,母亲还学会了给我点赞!

每次打电话,母亲总是叮嘱我,说孙儿正在长身体,让我一定要给孩子吃好、穿暖,她知道我性情急躁,总是说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孙儿,告诫我教育孩子要有耐心。母亲常悔恨地对我说,你看现在这些年轻的父母,把孩子都爱成啥了,说我们小的时候,她真是对我们关心得太少,爱得太粗疏……我说妈,您别这样说,回想起小时候的生活,我真的觉得很幸福。

母亲啊,您昨日还叮嘱我这叮嘱我那,为何今天就撇下我们永远地离去?您昨日还说,您和我爸一切都好,让我安心工作,为何今日您就与我们阴阳两隔?母亲啊,最令我愧疚的是您去世前一个月过的最后一个生日,我竟都忘记了,当我猛然想起,赶快给您拨去电话,您却笑着说,生日有啥过的,过一年少一年。只要我儿是在忙工作,忘了妈的生日,妈也高兴……母亲您不是还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等到开春后,看我有没有时间带您和我爸出去转转看看,一生要强的母亲啊,您为什么就这么轻易地倒下,这么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呢……

家里人来人往,嘈嘈杂杂,可我谁也不想见,晚上,乡邻亲友们一个个都离开了,我走进厨房,家里我最熟悉的地方。小时候,母亲站在锅灶旁炒菜煮饭,我坐在下面帮母亲烧火,厨房里飘散着饭菜的香味,我期盼着母亲的那一声令下:“饭好了,吃饭吧。”长大了,离家了,每次回到家,厨房更是能品味出家的味道的地方,母亲总是在厨房里变着花样给我做着我最爱吃的饭菜,可此刻,来家里帮忙做饭的邻里大嫂大妈只在厨房里做了一天饭,这里却已经是凌乱不堪,碗碟到处堆放。她们人多手杂,这里也毕竟不是自己家的厨房啊,怎能像母亲一样把一切整理得井井有条。我拿起舀子,准备在水缸里舀一瓢水,啊,水缸里竟漂着一只老鼠!没有了母亲,家也不像个家了,再也吃不上母亲给我做的最好吃的饭菜了……

我们整理母亲的遗物,都是母亲收藏的我们穿过的衣服鞋袜、洗得褪色的床单被套,特别是竟积攒了一百多条毛巾,——村子里谁家过红白喜事,母亲总是随叫随到,过后,主人便会给帮忙的乡邻每人一条毛巾作为答谢,她去世的前几天还去村里一位刚过世的百岁老人家帮忙,她还给我打来电话,笑着说村子里最长寿的老人去世了,活了一百岁,无疾而终,可说着又叹口气,说要是每个人都这么长寿多好……

母亲啊,您还不到七十岁,怎么就这么仓促地离开了我们呢?您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不老的母亲形象,我每次想起您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日,悲痛难抑。

母亲,您去了哪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